佛说义足经卷上(一部合十六章)
吴优婆塞支谦 译
桀贪第一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梵志。祇树间有大稻田,已熟,在朝暮当收获。梵志晨起,往到田上,遥见禾穟,心内欢喜,自谓得愿,视禾不能舍去。佛是时从诸比丘,入城求食,遥见梵志喜乐如是,便谓诸比丘:汝曹见是梵志不?皆对言:见。佛默然入城,食后各还精舍。
即日夜,天雨大雹,皆杀田中禾。梵志有一女,亦以夜死。梵志以是故,愁愦忧恼,啼哭无能止者。明日,众比丘持应器入城求食,便闻梵志有是灾害,啼哭甚悲,非沙门、梵志、及国人所能解其忧者。比丘食竟,还到佛所,作礼,白梵志意状如是。言适竟,梵志啼哭,来到佛所,劳佛竟,便坐佛边。
佛知其本忧所念,即谓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无脱者,何等为五?
当耗减法,欲使不耗减,是不可得;
当亡弃法,欲使不亡弃,是不可得;
当病瘦法,欲使不病瘦,是不可得;
当老朽法,欲使不老朽,是不可得;
当死去法,欲使不死去,是不可得。
凡人无道、无慧计、见耗减、亡弃、老、病、死法来,即生忧愦悲哀,拍髀热息,耗身无益。何以故?坐不闻知谛,当如是。梵志!我闻有抱谛者,见耗减法、亡弃、老、病、死法来,不以为忧。何以故?已闻知谛,当如是。是不独我家耗,世悉亦尔。世与耗俱生,我何从独得离?
慧意谛计,我今已耗,至使忧之,坐羸不食,面目痿色,与我怨者快喜、与我厚者代忧,惨戚家事不修计耗,不可复得。已谛如是,见耗减、亡弃、老、病、死法来,终不复忧也。
佛以是因缘,为梵志说偈:
不以忧愁悲声,多少得前所亡?
痛忧亦无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诚有慧谛者,不忧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恼,见其华色悦好。
飞响不及无常,珍宝求解不死,
知去不复忧退,念行致胜世宝。
谛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远忧愁念正行,是世忧当何益?
佛复为梵志极说经法,次说布施、持戒,现天径欲善,其恶无坚固。佛知梵志意软向正,使见四谛。梵志意解,便得第一沟港道,如染净缯,受色即好。便起,头面着佛足,叉手言:我今见谛,如引镜自照。从今已后,身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受我为清信士,奉行五戒,尽形寿,净洁不犯戒。便起,绕佛三匝而去。
众比丘便白佛言:快哉!解洗梵志意,乃如是至。使喜笑而去。
佛语诸比丘:不但是返解是梵志忧。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五王。其一王名曰桀贪,治国不正,大臣、人民悉患王所为,便共集议言:我曹家家出兵,皆拔自到王前,共谓王:宁自知所为不正、施行贪害万姓不?急出国去,不者,必相害伤。王闻大恐怖、战栗,衣毛悉竖,以车骑而出国去,穷厄织草䓸,卖以自给。大臣、人民取王弟拜作王,便正治,不枉万姓。
故王桀贪闻弟与将为王,即内欢喜计言:我可从弟有所乞,可以自活。便上书具自陈说:便从王乞一陬,可以自给。王即与之,愍伤其厄,得一陬便正治;复乞两陬、四、五至十陬;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至百陬;二百至五百陬;便复乞半国,王即与之,便正治。
如是久远,桀贪生念,便兴半国兵,攻弟国即胜,便自得故国。复生念:我今何不悉兴一国兵,攻二国、三国、四国?便往攻,悉得胜,复正治四国。复生念:今我何不兴四国兵,攻第五国?便往攻,即复得胜。是时,陆地尽,四海内皆属王,便改号自立为大胜王。
天帝释便试之,宁知猒足不?便化作小童梵志,姓驹夷,欲得见王,被发、拄金杖、持金瓶,住宫门。守门者白王言:外有梵志,姓驹夷,欲见王。王言:大善。便请前坐,相劳问毕,却谓王言:我属从海边来,见一大国丰乐,人民炽盛,多有珍宝,可往攻之。王审足,复欲得是国,王言:我大欲得。天王谓言:可益装船,兴兵相待,却后七日,当将王往。适言天王便化去。
到其日,便大兴兵益装船,不见梵志来。是时,王愁忧不乐,拍髀如言:怨哉!我今以亡是大国,如得驹夷不坚获,如期反不见,是时,一国人民回坐向王,王啼亦啼,王忧亦忧。王处忧未尝止,闻识经偈,便生意而说言:
增念随欲,已有复愿,
日盛为喜,从得自在。
王便为众人,说欲偈意,有能解是偈义者,上金钱一千。
时,坐中有少年,名曰郁多。郁多即白王言:我能解是义,相假七日乃来对。到七日,白母言:我今欲到王所解王忧。母谓子:子且勿行,帝王难事如然火,其教如利刀,难可亲近。子言:母勿愁忧,我力自能证王偈义,当复得重谢,可以极自娱乐。
便到王所言:我今来对其义。即说偈言:
增念随欲,已有复愿,
已放不制,如渴饮汤。
悉以世地,满马金银,
悉得不猒,有黠正行。
如角距生,日长取增,
人生亦尔,不觉欲增。
饥渴无尽,日日复有,
金山拄天,状若须弥。
悉得无猒,有黠正行。
欲致痛冥,未尝闻之。
愿闻远欲,猒者以黠,
猒欲为尊,欲漏难离。
黠人觉苦,不随爱欲,
如作车轮,能使致坚。
稍稍去欲,意稍得安,
欲得道定,悉舍所欲。
王言:知意。悉治世地,尽四海内无不至属,是亦可为猒,乃复远欲贪海外国。大胜王即谓郁多言:
童子若善,以尊依世。
说欲甚痛,慧计乃尔。
汝说八偈,偈上千钱,
愿上大德,说义甚哀。
郁多以偈报言:
不用是宝,取可自给。
最后说偈,意远欲乐。
家母大王,身羸老年,
念欲报母,与金钱千,
令得自供。
大胜王便上金钱一千,使得供养老母。
佛语诸比丘:是时大胜者,即种稻梵志是也;时童子郁多者,则我身是也。我是时亦解释是梵志痛忧,我今亦一切断是梵志痛忧已,终不复着苦。
佛以是本因,演是卷义,令我后学闻是说,欲作偈句,为后世作明,令我经法久住。
义足经:
增念随欲,已有复愿,
日增为喜,从得自在。
有贪世欲,坐贪痴人,
既亡欲愿,毒箭着身。
是欲当远,如附蛇头,
违世所乐,当定行禅。
田种珍宝,牛马养者,
坐女系欲,痴行犯身。
倒羸为强,坐服甚怨,
次冥受病,船破海中。
故说摄意,远欲勿犯,
精进求度,载船至岸。
佛说义足经竟,比丘欢喜。
优填王第二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在句参国石涧土室中,长须发爪、被坏衣。
时,优填王欲出游观,到我迹山,侍者即来治道桥,还白王:已治道,王可出。王但从美人、妓女,乘骑到我迹山,下车步上。有一美人,经行山中,从崎至崎,顾见石涧土室中,有一比丘,长发须爪,衣服裂败,状类如鬼,便大声呼天子:是中有鬼!是中有鬼!
王便遥问:何所在?美人言:近在石涧土室中。
王即拔剑从之,见比丘如是,即问:汝何等人?对言:我是沙门。
王问:汝何等沙门?曰:我是释家沙门。
王言:是应真耶?曰:非也。
宁有四禅耶?复言:无有也。
宁三禅、二禅耶?复言:无有。
宁至一禅耶?对曰:言实一禅行。
王便恚内不解,顾谓侍者黄门:以淫意念,是沙门凡俗人无真行,奈何见我美人,便来侍者:急取断弦蛾来啮是人。侍者便去。山神念:是比丘无过,今当恐死,我可拥护令脱是厄。便化作大猪身,徐走王边。侍者即白王:大猪近在王边。王便舍比丘,拔剑逐猪。比丘见王去速,便走出到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中,为诸比丘说本末。比丘即白佛:佛是时因是本,变有义生,命我比丘悉知经卷出语,为后世学作明,令我经道久住。
是时佛说义足经:
系舍多所愿,住其邪所遮,
以遮远正道,欲念难可惠。
坐可系胞胎,系色坚难解,
不观去来法,惠是亦断本。
贪欲以痴盲,不知邪利增,
坐欲被痛悲,从是当何依?
人生当觉是,世邪难可依,
舍正不着念,命短死甚近。
展转是世苦,生死欲溪流,
死时乃念怨,从欲诋胎极。
自可受痛身,流断少水鱼,
以见断身可,三世复何增?
力欲于两面,彼可觉莫着,
莫行所自怨,见闻莫自污。
觉想观度海,有我尊不计,
力行拔未出,致使乃无疑。
佛说是义足经,比丘皆欢喜。
须陀利第三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国王、大臣及理家所待敬,事遇不懈,饭食、衣被、卧具、床、疾药,供所当得。
是时,梵志自坐其讲堂,共议言:我曹本为国王、大臣、人民、理家所待遇,今弃不复用。悉反事沙门瞿昙及诸弟子,今我曹当共作方便败之耳。
便共议:今但当求我曹部伍中最端正好女共杀之,以其死尸,埋于祇树间。尔乃毁伤沙门瞿昙及诸弟子,令恶名远闻,待遇者远离,不复敬之。学者悉不复得衣食,皆当来事我曹。我曹便当为世尊。坏瞿昙,世无能胜我曹者。
即共行,谓好首言:汝宁知我曹今弃,不复见用,反以沙门瞿昙为师,汝宁能忿,为众作利不?
好首言:作利云何?
曰:惟舍寿命死耳!
答言:我不能也。
曰:汝不能尔者,从今以后,终不复内汝着数中也。
女闻大不乐,即言诺:是我职当也。
众学言:善哉!
便共教女言:从今以后,朝暮到佛所,数往祇树间,悉令万姓见知汝。如是,我曹共杀汝,埋着祇树间,令瞿昙得毁辱不。
小女即承教,数数往来沙门所,令众人知女如是,便取女杀,埋着祇树间。
众梵志便相聚会,到王宫门,称怨言:我曹学中有一女,独端正,华色无双,今生亡不知处。王谓言:女行来常在何所?共对言:常往来沙门瞿昙所。王言:尔者当于彼求。便从王乞吏兵,王即与之。寻求行转到祇树间,便掘出死尸,着床上,共持于舍卫四道,悉遍里巷称怨言:众人观沙门瞿昙释家子,常称言德、戒,弘普无上,如何私与女人通,杀埋藏之?如是当有何法、何德、何戒行乎?
食时,众比丘悉持应器,入城乞食,众理家人民,遥见便骂言:是曹沙门,自称言有法、德、戒。子曹所犯若此,当有何善?柰何复得衣食?众比丘闻如是,持空应器,出城洗手足,盛藏应器到佛所,作礼悉住不坐,如事具说。
是时,佛说偈言:
无想放意妄语,众斗被箭忍痛,闻凡放善恶言,比丘忍无乱意。
佛告比丘:我被是妄谤,不过七日耳。
是时,有清净女,字惟阎,于城中闻比丘求食悉空还,甚恤念佛及比丘僧,便疾行到祇树,至佛所,头面作礼,绕佛坐一边。佛为广说经法。惟阎闻经竟起,叉手白佛言:愿尊及比丘僧,从我家饭七日。佛默然受之,惟阎便绕佛三匝而去。
至七日,佛告阿难:汝与众比丘,入城悉于里巷、四徼街道,说偈言:
常欺到邪冥,说作身不犯,
重冥行欺具,自怨到彼苦,
修地利分具,不守怨自贼,
恶言截头本,常关守其门。
常尊及与毁,尊空无戒人,
从口内众忧,嫉心众不安,
博掩利人财,力欺亦可致。
是悉皆可忍,是最以亡宝。
有怨于正人,世六余有五。
恶有道致彼,坐意行不正,
欺咤有十万。
阿难即受教,俱入城,于里巷四街道,说如佛所言。即时,舍卫人民及诸理家皆生意言:释家子实无恶,学在释家,终不有邪行。
是时,众异梵志自于讲堂有所讼。中有一人,言露子曹事,于外出声言:汝曹自共杀好首,而怨佛及弟子乎?大臣闻是声,便入启王。王即召众梵志问:汝曹自共杀好首不?便言:实尔。王怒曰:当重罚子曹,奈何于我国界,自称为道,而有杀害之心?即来傍臣:悉收子曹。遍徇舍卫城里巷,递逐出国界去。
佛以食时,从诸比丘,皆持应器入城。时,有清信士名阿须利,遥见佛,便往作礼,扬声白佛言:闻者不识四方名心甚悲,所闻经法不能复诵,闻佛及比丘僧怨被恶名。佛谓阿须利言:不适有是宿命因缘。
佛便说偈言:
亦毁于少言,多言亦得毁,亦毁于恶言,世恶无不毁。过去亦当来,现在亦无有。谁尽寿见毁?尽形尚敬难。
佛广为阿须利说经,便到须达家,直坐正座。须达便为佛作礼,叉手言:我属者悲,身不识方面,所闻经法不能复诵,闻佛及比丘僧怨被恶名。
佛是时说偈言:
我如象行斗,被疮不着想,
念我忍意尔,世人无善念。
我手无疮痒,以手把毒行,
无疮毒从生,善行恶不成。
佛广为须达说经,便到惟阎家,直坐正座,惟阎作礼竟,叉手言:属者我悲,身不识方面,所闻经法不能复诵,闻佛及比丘僧怨被恶名。
佛因为惟阎说偈言:
无晓欲使恼,内净外何污?
愚人怨自误,向风扬细尘。
惟阎是时,快饭食佛比丘僧竟,澡水与,下座听佛说经。佛为说守戒净行,悉见诸道便而去。
时,国王波私匿,具从车骑,以王威法,出城到祇树。欲前见佛故,乘骑未到下车步入。遥见佛,便却盖、解冠、却诸侍从、脱足金屣,便前为佛作礼就坐,叉手白佛言:属者甚悲,身不识方面,所闻经法不复诵,闻佛及比丘僧怨被恶名。
佛即为王说偈言:
邪念说彼短,解意谛说善,
口直次及尊,善恶舍不忧。
以行当那舍,弃世欲自在,
抱至德不乱,制欲人所诘。
舍卫一国人民,悉生念疑:佛及比丘僧,从何因缘,致是恶名声厄?共视佛威神,甚大巍巍,如星中月,适无敢难。
佛悉知其所念,便说是义足经言:
如有守戒行人,问不及先具演,
有疑正非法道,欲来学且自净。
以止不拘是世,常自说着戒坚,
是道法黠所信,不着绮行教世。
法不匿不朽言,毁尊我不喜恐,
自见行无邪漏,不着想何瞋喜?
所我有以转舍,鲜明法止着持,
求正利得必空,以相空法本空。
不着余无所有,行不愿三界生,
可瞋冥悉已断,云何行有处所?
所当有悉裂去,所道说无爱着,
已不着亦可离,从行拔悉舍去。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欢喜。
摩竭梵第四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梵志,字摩竭,卒死讲堂。同学便着床上,共以出于舍卫里巷四街道,举声言:见摩竭者,悉得解脱;今见死尸亦解脱,后闻名者亦解脱。
诸比丘食时悉持应器,入城求食,时,见梵志说摩竭功德如是,食竟悉澡应器,还到佛所,作礼竟,皆就坐,即为佛本末说如是。佛因是本演是卷,令我弟子悉闻解,广为后世作明,令我经道久住。说是义足经:
我见净无有病,信见谛及自净,
有知是悉可度,苦断习证前形。
见好人以为净,有慧行及离苦,
黠除凶见净径,断所见证如前。
从异道无得脱,见闻持戒行度,
身不污罪亦福,悉已断不自誉。
悉弃上莫念后,有是行度四海,
直行去莫念苦,有所念意便缚。
常觉意守戒行,在上行想彼苦,
舍本念稍入行,不矫言审有黠。
一切法无有疑,至见闻亦所念,
谛见闻行力根,谁作世是六衰?
不念身不念尊,亦不愿行至净,
恩怨断无所着,断世愿无所着。
无所有为梵志,闻见法便直取,
淫不淫着污淫,已无是当着净。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镜面王第五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众比丘以食时,持应器入城欲求食,自念言:今入城甚早,我曹宁可到异梵志讲堂,与相劳俫便就坐。
是时,诸梵志自共争,生结不解,转相谤怨:我知是法,汝知何法?我所知合于道,汝所知合何道?我道法可倚行,汝道法难可亲。当前说着后说,当后说反前说,多说法非与重担不能举,为汝说义不能解。汝定知汝极无所有,汝迫复何对?以舌戟转相中害,被一毒报以三。
诸比丘闻子曹恶言:如是亦不善,子言亦不证。子曹正各起坐,到舍卫求食,食竟举藏应器,还到祇树入园,为佛作礼,悉坐一面,便如是事具说:念是曹梵志学自苦,何时当得解?
佛言:是曹梵志,非一世痴冥。过去久远,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来使者:令行我国界无眼人,悉将来至殿下。使者受来即行,将诸无眼人到殿下,以白王。
王来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持象,有持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鼻者,悉示已,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
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枝。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持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言。
王是时说偈言:
今为无眼会,空谛自谓谛,
见一言余非,坐一象相怨。
佛告诸比丘:是时镜面王者,即我身是;时无眼人者,即讲堂梵志是;是时子曹,无智坐空诤,今子曹亦冥,空诤无所益。
佛是时生是义,具检此卷,令弟子悉解,为后世作明,令我经道久住。
说是义足经:
自冥言是彼不及,着痴日漏何时明?
自无道谓学悉尔,但乱无行何时解?
常自觉得尊行,自闻见行无比,
已堕系世五宅,自可奇行胜彼。
抱痴住望致善,已邪学蒙得度。
所见闻谛受思,虽持戒莫谓可,
见世行莫悉修,虽黠念亦彼行。
兴行等亦敬待,莫生想不及过,
是已断后亦尽,亦弃想独行得,
莫自知以致黠,虽见闻但行观。
悉无愿于两面,胎亦胎舍远离,
亦两处无所住,悉观法得正止。
意受行所见闻,所邪念小不想,
慧观法竟见意,从是得舍世空。
自无有何法待?本行法求义议,
但守戒未为谛,度无极众不还。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老少俱死第六
闻如是:
佛在婆扫国城外安延树下。
时,有一行车人,出城未到安延树,车毂道败,便下道,一面抱愁而坐。佛是时持应器从阿难入城求食,道见车毂败坏,其主下道坐,抱愁不乐,即说是优檀经:
如行车于道,舍平就邪道。至邪致忧患,如是坏毂轮。远法正亦尔,意着邪行痛,愚服生死苦,亦有坏毂忧。
佛便入城。城中时有一梵志,寿年百二十死。复有一长者子,年七岁亦死。两家俱送丧,皆持五彩幡,诸女弱皆被发,亲属啼哭悲泪。佛见因问阿难:是何等人聚会,悲哀声甚痛?阿难即如事对。佛因是本,有生是义:令我弟子悉解检是卷,为后世作明,令我经法久住。
时,佛说是义足经:
是身命甚短,减百年亦死,
虽有过百年,老从何离死?
坐可意生忧,有爱从得常,
爱憎悉当别,见是莫乐家。
死海无所不漂,宿所贪爱有我,
慧愿观谛计是,是无我我无是。
是世乐如见梦,有识寤亦何见?
有贪世悉亦尔,识转灭亦何见?
闻是彼悉已去,善亦恶今不见,
悉舍世到何所?识神去但名在。
既悲忧转相嫉,复不舍贪着爱,
尊故断爱弃可,远恐怖见安处。
比丘谛莫忘念,欲可远身且坏,
欲行止意观意,已垂谛无止处。
无止者亦尊行,爱不爱亦嫉行,
在悲忧亦嫉行,无软沾如莲华。
已不着亦可望,见闻邪吾不爱,
亦不从求解脱,不污淫亦何贪?
不相贪如莲华,生在水水不干,
尊及世亦尔行,所闻见如未生。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弥勒难第七
闻如是:
佛在王舍国多鸟竹园中。
时,众老年比丘,在讲堂坐行内事,转相问法。采象子,字舍利弗,亦在坐中,闻说内事律法难问,问不随律,言亦无礼敬。是时,贤者大句私,亦在坐中,便谓舍利弗言:无,弟!勿于老年比丘有所疑,随所言,恭敬先学。广为舍利弗说定意经:
如有贤者子,发道久在家,至意复念净法,便除须发已,信舍世事,被法衣、作沙门、精进行,附正离邪,已证为行,自知已度。时,贤者弥勒到舍利弗家,舍利弗便为弥勒作礼,便就坐。弥勒即如法律难问,舍利弗宜于是事不能对。弥勒便起去,入城求食竟,已澡,藏应器,还到佛作礼毕,就坐。以偈问佛言:
淫欲着女形,大道解痴根,
愿受尊所戒,得教行远恶。
意着淫女形,亡尊所教令,
亡正致睡卧,是行失次第。
本独行求谛,后反着色乱,
奔车亡正道,不存舍正邪?
坐值见尊敬,失行亡善名,
见是谛计学,所淫远舍离。
且思色善恶,已犯当何致?
闻慧所自戒,痛惭却自思。
常行与慧合,宁独莫乱俱,
着色生邪乱,无势亡勇猛。
漏戒怀恐怖,受短为彼负,
已着入罗网,便欺出奸声。
见犯因缘恶,莫取身自负,
坚行独来去,取明莫习痴。
远可独自处,谛见为上行,
有行莫自憍,无倚泥洹次。
远计念长行,不欲色不色,
善说得度痛,悉世淫自食。
佛说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勇辞梵志第八
佛在舍卫国,当留三月竟,一时于祇树给孤独园中。
是时,堕沙国诸长者子共赁一梵志,名勇辞,使之难佛取胜,谢金钱五百。梵志亦一时三月,讽五百余难,难中有变,自谓无胜己者。
佛三月竟,从众比丘,欲到堕沙国,转行郡县说经,次到堕沙猴猿溪边,高观殿中。诸长者子即闻佛、众比丘到国,即相聚会合五百余人。梵志言:佛已到吾国,宜早穷难。梵志即悉从长者子,往到佛所,相劳问便坐一面。长者子中,有为佛作礼者、向佛叉手者、默然者,悉就坐。梵志熟视佛威神,甚大巍巍,不可与言,便内恐怖慑,不能复语。
佛悉知梵志及长者子共议作,便说是义足经:
自说净法无上,余无法明及我,
着所知在极快,因缘谛住邪学。
常在众欲愿胜,愚放言转相绕,
意念义忘本语,转说难慧所言。
于众中难合义,欲难义当竟句,
在众穷便瞋恚,所难解众悉善。
自所行便生疑,自计非后意悔,
语稍疑妄意想,欲邪难正不助。
悲忧痛所言短,坐不乐卧喑咋,
本邪学致辞意,语不胜转下意。
已见是向守口,急开开难从生,
意在难见对生,出善声为众光。
辞悦好生意喜,着欢喜彼自彼,
自大可惰漏行,彼不学从何增?
已学是莫空诤,不从是善解脱。
多倚生痛行同,行求辈欲与难。
勇从来去莫惭,令当谁与汝议?
抱冥柱欲难日,汝邪谛自守痴,
汝行华不见果。所出语当求义,
越邪度转求明,法义同从相伤,
于善法勇何言?彼善恶受莫忧。
行意到来到闻,意所想去谛思,
举大将俱义军,萤火上遍明照。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摩因提女第九
佛在句留国,县名悉作法。
时有一梵志,字摩因提,生女端正,光世少双,前后国王亦太子及大臣长者来求之,父皆不应:得人类我女者,乃与为妇。
佛时持应器,于县求食,食竟,盥澡藏应器,出城到树间闲静处坐。摩因提食后出行园田,道经树间,便见佛金色身,有三十二相,如日月王,自念言:持女比是大尊,如此人比我女。便还家谓妇言:儿母宁知得所愿不?今得婿逾于女。母闻亦喜,即庄饰女,众宝璎珞,父母俱将女出城。
母见佛行迹,文现分明,谓父言:宁知空出,终不得婿。
何故?妇说偈言:
淫人曳踵行,恚者敛指步,
痴人足蹋地,是迹天人尊。
父言:痴人!莫还为女作患,女必得婿。即将女到佛所,左手持臂、右手持瓶,因白佛:今以女相惠,可为妻。女见佛形状端正无比,以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如明月珠,便淫意系着佛。
佛知其意如火然,佛即时说是义足经言:
我本见邪三女,尚不欲着邪淫,
今奈何抱屎尿,以足触尚不可。
我所说淫不欲,无法行不内观,
虽闻恶不受猒,内不止不计苦,
见外好筋皮裹,尊云何当受是?
内外行觉观是,于黠边说痴行。
亦见闻不为黠,戒行具未为净,
不见闻亦不痴,不离行可自净。
有是想弃莫受,有莫说守口行,
彼五恼闻见弃,慧戒行莫望净。
世所见莫行痴,无戒行彼想有,
可我有堕冥法,以见可谁有净?
谛见闻尔可谓,谛意取可向道。
往到彼少不想,今奈何口欺尊?
等亦过亦不及,已着想便分别。
不等三当何诤?悉已断不空计。
有谛人当何言?已着空谁有诤?
邪亦正悉无有,从何言得其短?
舍欲海度莫念,于陬县忍行黠。
欲已空止念想,世邪毒伏不生。
悉远世求败善,尊言离莫与俱,
如水华净无泥,重尘土不为萎。
尊安尔无所贪,于世俗无所着,
亦不转所念想,行如度不堕识。
三不作堕行去,舍不教三世事,
舍不想无有缚,从黠解终不懈,
制见想余不取,便猒声步三界。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异学捔飞第十
闻如是:
佛在王舍国多鸟竹园中,为国王、大臣、长者、人民所敬事,以饭食、衣被、卧床、疾药,共所当得。
时,梵志六世尊:不兰迦叶、俱舍摩却梨子、先跪鸠堕罗知子、稽舍今陂梨、罗谓娑加遮延、尼乌若提子,是六尊亦余梵志,共在讲堂议言:我曹本为世尊,国王、人民所待敬,云何今弃不复见用,悉反承事沙门瞿昙及弟子?念是释家子,年尚少,学日浅,何能胜我曹?但当与共试道,乃知胜弱耳。至使瞿昙作一变,我曹作二;瞿昙作十六,我曹作三十二;转倍之耳。便共与频沙王近亲大臣语:重谢!令达我曹所议变意。大臣即便宣白王如语。王闻大瞋恚,数谏通语臣已,便还归里舍。
众梵志忽见佛独得待敬巍巍,便行到王宫门,上书具说变意,王即现所尊六人向瞋恚大骂。王已见谛,得果自证,终不信异学所为,便谓傍臣:急将是梵志,释逐出我国界去。梵志见逐,便相将到舍卫国。佛于王舍国教授竟,悉从众比丘,转到郡县,次还舍卫国祇洹中。梵志等不忍见佛得敬巍巍,便聚会六师,从诸异学,到波私匿王所,具说其变意。
王即听之,便乘骑到佛所,头面着佛足竟,一面坐,叉手求愿:诺!世尊道德深妙,可现变化,使未闻见者生信意,已闻见者重解,使异学无余语。佛语王言:却后七日,当作变化。王闻欢喜,绕佛三匝而去。
至期日,便为作十万座床,亦复为不兰等,作十万座床息。时,舍卫人民悉空城出,观佛出威神。时,梵志等便各就坐。王起白佛:诺!世尊可就座现威神。是时,般识鬼将军适来礼佛,闻梵志欲与佛捔道,便作颹风雨吹其座,复雨沙砾,上至梵志膝者至髀者。佛便出小威神,使其座中悉火然,焰动八方,不兰等见佛座然如是,悉欢喜,自谓:道德使然。佛现神竟,焰然则灭,梵志等乃知非其神所为,便向内忧有悔意。
佛即起师子座,中有一清信女,有神足,起叉手,白佛言:世尊!不宜劳神,我欲与异学俱现神。佛言:不须,自就座,吾自现神足。贫贱清信士须达女作沙弥,名专华色,与目犍兰俱往白佛:世尊不宜劳威神,我今愿与之共捔道。佛言:不须,且自还坐,我自现神足。佛意欲使众人得福安隐,悉愍人天令得解脱,复伏梵志等,亦为后世学者作慧,使我道于未来时得住留。
佛时现大变神足,从师子座飞起,往东方虚空中步行,亦箕坐倚右胁,便着火定神足,出五色光,悉令作杂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即灭乃从南方来、复灭乃从西方来、复灭乃从北方虚空中住,变化所作,亦如上说。
坐虚空中,两肩各出一百叶莲华,头上出千叶莲华,华上有佛坐禅,光明悉照十方,天人亦在空中,散华佛上。皆言:善哉!佛威神悉动十方。佛即摄神足,还师子座。是时,梵志等默然无愿,皆低头如鸠睡。时,持和夷铁,便飞于虚空,见焰烔然可畏,但使梵志等见耳。适现,子曹便大恐怖战栗,衣毛皆竖各各走。
佛便为两众人,广说经法,说布施、持戒、善见天径、薄说爱欲好痛,说其灾害着苦无坚固。佛以慧意,知众人意软,住不转,便为说四谛。中有身归佛者、归法者、归比丘僧者;有长跪者、受戒者、有得沟港者、得频来者、得不还者。
是时,人民皆共生意,疑何因缘弃家为道,复有斗讼?
佛即知子曹疑,便化作一佛,着前端正,有三十二相,衣法衣,弟子亦能作化人。化人语、弟子亦语;佛语化人默然,化人语佛默然。何以故?正觉直度正所意故。
化佛即右膝着地,向佛叉手,以偈难问言:
斗讼变何从起?致忧痛转相嫉,
起妄语转相毁,本从起愿说佛。
坐忧可起变讼,转相嫉致忧痛,
欲相毁起妄语,以相毁斗讼本。
世可爱何从起?转世间何所贪?
从置有不复欲,从不复转行受,
本所欲着世爱,以利是转行苦。
不舍有从是起,以故转后复有。
随世欲本何起?从何得别善恶?
从何有起本末?所制法沙门说,
亦是世所有无,是因缘便欲生。
见盛色从何尽?世人悉分别作,
所从欺有疑意,亦是法两面受。
念从何觉慧迹?愿解法明学说,
所有无本从何?无所亲从何灭?
盛亦灭悉一义,愿说是解现本,
有亦无着细软,去来灭无所有。
盛亦灭义从是,解现贤本尽是。
世细软本从何?着世色从何起?
从何念不计着?何缘因着可色?
名色授着细软,本有有色便起,
宁度痴得解脱,因缘色着细软。
从何得舍好色?从众爱从何起?
所着心宁悉尽,谛行知如解脱。
不想想不色想,非无想不行想,
一切想断不着,因想本亏随苦。
我所问悉已解,今更问愿复说,
行涶悉成具足,设无不胜尊德。
是极正有何邪?向经神得果慧,
尊行定树林间,无有余最善说。
知如是一心向,尊已着不戒行。
疾行问度世间,断世舍是彼身。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