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道论 卷第九
阿罗汉优波底沙 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 译
五神通品第九
尔时,坐禅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於第四禅,能起五神通,所谓身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天眼通。
“身通”者,变义。“天耳”者,越人耳义。“他心智”者,了他意义。“宿命”者,忆前生义。“天眼通”者,过人眼见。
问:几种变?阿谁修变?云何应起变?
答:变有三种,谓受持变、作变、意所作变。
云何“受持变”?彼坐禅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长,乃至梵世,此谓受持变。
云何“作变”?彼坐禅人,舍自性身,现童子形,或现龙形,或现梵王形,如是等此谓“作变”。
云何“意所作变”?彼坐禅人,从此身化作余身,随意所造,一切身分,诸根具足,此谓意所作变。
复次,变有七种,所谓智变、定变、圣变、业果报所生变、功德人变、明术所造变、方便变。
问:云何“智变”?
答:以现无常,为断常想,成智辩变。以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成智辩,此谓变智辩。如长老薄拘罗、长老僧吉栗者、长老部吼多波罗,此谓变智辩。
问:云何“变定辩”?
答:以初禅,断诸盖,成变定辩;以非想非非想定,断无所有变定辩。长老舍利弗多、长老先时婆、长老昆𣞀若、郁多罗优婆夷、沙摩婆底优婆夷,此谓变定辩。
问:云何“圣辩”?
答:若比丘乐於不耐,当住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乐於非非耐,当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乐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当住非非耐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乐不耐,及非不耐,离二句,当住舍彼念现知?成住有舍。
问:云何於不耐,住非不耐想?
答:於不爱念处,以慈令满,或以界取。
问: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
答:於爱念处,以不净令满,或以无常取。
问: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住非不耐想?
答:於不爱念及爱念处,或以慈令满,或以界取。
问:云何於非不耐及不耐,住不耐想?
答:於爱念及不爱念处,或以不净令满,或以无常取。
问: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离二句,住舍念现知?
答:此比丘以眼见色,成不欢喜、不忧,成舍住念现知。
如是於一切问,此谓“圣辩”。
问:云何“从业报生变”?
答:一切诸天、一切诸鸟,有人者、有恶趣生者,飞行虚空作变,问此谓从业报生变。
问:云何“有功德人变”?
答:转轮王、树提长者、阇提长者、瞿师罗长者,复说,有五大功德人变,此谓有功德人变。
问:云何“明术所造变”?
答:持明术人,读诵明术,能飞行虚空,或现作象,或变作马,或变作车,或变作步,现种种军,此谓明术所造变。
问:云何“方便变”?
答:以出离断贪欲,以罗汉道,断一切烦恼。如陶师等,其业具足,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变,此谓方便变。
问:云何谁修变辩?
答:於虚空为九,或於虚空为五,一切人,以作第四禅自在,是其修变辩。复说,色界第四禅以作胜故,是其修变辩。复说,四禅二自在,是其修变辩。
问:云何当起变?
答:此比丘,修欲定胜行相应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慧定,亦如是。
“欲”者,欲乐作变。“定”者,心不乱。
彼坐禅人,欲乐变,变意修行定,受持四种精进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未生善法,为生;已生善法,为增长、为不忘、为更起、为修满、此谓“胜行成就”者。唯彼三法,为满语言,六分成就。
“如意足”者,为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复次,是欲定胜行成就,此谓“如意足”。为得如意,以初义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谓“修欲定胜行成就如意足”。
彼坐禅人,如是现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进,令起成“精进定胜行成就如意足”。
若彼方便迟,若退、若惊怖,彼心迟,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惊怖,作舍相,彼成“心定胜行成就如意足”。
彼若无有烦恼心,欢喜分别饶益、不饶益,修行诸法是其修时、复此法是不修时,彼成“分别定胜行成就如意足”。
彼坐禅人,修四如意足,以作自在心,其身随心,其心成随身。彼坐禅人,於时,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心变;以由心,身变。以由身,心受持;以由心,身受持。或乐想、或轻想,著於身,於著成住。彼坐禅人,如是现修,成最轻,其身成最软、最堪受持,如铁丸为火所烧,随意作物。如是以修心,成身轻,以轻故,入第四禅。安详念出,能分别虚空,以智受持。如是於虚空,此身当起,以智受持,於虚空成起,如风吹绵缕。於是初坐禅人,不当速远行,何故?其来作观,当起怖畏,若有怖,其禅成退。是故,初坐禅人,不当速远行,以次第当行,最初以一尺,渐渐上以观。复依彼相,作精进一寻,以此方便次第,随其所乐当起。
问:彼坐禅人,於虚空或从禅退,彼从虚空,转当落地耶?
答:不然。是从其先坐处,起若远行,退者,还至先坐处,其见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
彼坐禅人,如是次第作观,至受持自在,作不一种变,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现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身行无碍,犹如虚空;於地或没、或出,犹如在水;於水上行,犹如行地;行於虚空,犹如飞鸟;手摸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于梵世。
“以一成多”者。以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万等,以变,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以智受持:“我当多成多”。如小路阿罗汉。
“以多成一”者。欲转多为一,以智受持:“我当转多成一”。如长老小路阿罗汉。
“或现、或不现,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犹如虚空”。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虚空一切入,入第四禅,安详出,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已转成转,以智受持:“此当成虚空”,已成虚空,彼坐禅人於虚空,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犹如虚空。
“或现”者何义?开。“或不现”者何义?不开。彼坐禅人,不开令开,彻过壁、彻过墙、彻过山,行不障碍。
此何义“於地令作出没,犹如在水”?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於第四禅,安详出,转地作隔,以智受持:“此当成水”。彼坐禅人,於地成出没,犹如性水。
“於水上行,心不障碍,犹如行地”。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禅,安详出,转水作隔,以智受持:“此当成地”,已成地,彼坐禅人,於水行不障碍,如行性地。
“行於虚空,犹如飞鸟”。於是三行步行、风行、心行。於是坐禅人,得地一切入定,於虚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风一切入定,受持风,如绵缕,如“风行”。以“心行”,令满身心,或乐想、或轻想以著身,身已轻,以心行,行如飞鸟,如是以“心行”行已。
“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禅人,有禅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以如是修行,心入第四禅,安详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当成近手”,彼成近手,彼坐禅人,或坐或卧,以手摸扪日月。
“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禅人,有神通,得心自在,乐行梵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於远受持近,於近受持远,或多受持少,或少受持多。以天眼,见梵天色;以天耳,闻梵天声;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禅人三行,以二行,行於梵世,是法,於一切受持变。(受持变已竟)
尔时,坐禅人欲起变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或乐想、或轻想,著於身。已著身,已著身已,著成住。如是坐禅人,现修其身,成最轻、最轻堪受持,如铁丸为火所烧,随意作物。如是坐禅人,已如是修行,心成次,堪受持,令满身心。彼坐禅人,若乐除自形色,作童子形,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转童子形,已转,以智受持:“我当成童子形”,如是作意,成童子形,如是龙形、鳯凰形、夜叉形、阿修罗形、帝释形、梵形、海形、山形、林形、师子形、虎形、豹形、象形、马形、步军形,已转,以智受持:“我当成步行军”,如是作意成步行军。
问:受持变、作变,何差别?
答:以受持变,不舍形色受持。以作变,舍形色,此谓差别。(作变已竟)
尔时,坐禅人欲起意所造变,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禅,安详出,於其身内作意,犹如空瓶。彼坐禅人,如是作意,於空自身内,随其所乐,为变化,随其转,已转,以智受持:“随其当成”,如是作意,成随相似。以此方便,多作变化,作变化已成行。
若坐禅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随意所造,一切身分具足,诸根不少。若神通人,於此逍遥,彼所化人,亦复逍遥。若神通人,於此若坐卧,现出烟炎,若问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卧,亦出烟炎,亦问亦答。是其神通所造变化,彼所化人,亦以随作如是等。(意所造变已竟)
云何散句?
变所造色,於至时分别,是时彼不现;未至时分别,於其间乐说,彼受持成不现。若不作分别时,念念不现。於化人,无寿命根,所化饮食,事变种智,成九事小事、大事、不可说事、过去事、未来事、现在事、内事、外事、内外事。(散句已竟)
问:天耳谁起?云何当起?
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於第四禅得自在,从自性耳,起天耳界。复说:云何色界於四禅得自在?是其能起。复说,於四禅亦起。
问:云何当令起?
答: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禅,安详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远声,作意声相;或近声,作意声相;若大声,作意大声相;若细声,作意细声相;若东方声,作意声相,如是於一切方。彼坐禅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净,令心行增长。彼坐禅人,以天耳界,清净过人耳,闻两声,所谓天声、人声,或远或近。
於是,先师说:初坐禅人,先闻於自身众生声,从此复闻身外众生声,从此复闻依所住处众生声,如是次第作意增长。复说:初坐禅人,不能如是先闻自身众生声,何以故?不能闻细声,以自性耳,非其境界。
初坐禅人,远螺鼓等声,彼声依自性耳,以天耳智,应作意於声相,令起天耳智,或细声、或大声、或远声、或近声,唯天耳应耳。
於是,初坐禅人,不应作意於最可畏,何以故?於可爱声,应说欲爱;於可畏声,应说惊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现在事、外事。若失自性耳,天耳界亦失。於是,得声闻自在,闻千世界声,从彼缘觉最多,如来闻无数。(天耳已竟)
问:他心智谁能起?云何应起?
答:光一切入,於第四禅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
云何应起者?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动,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禅,安详出。从初,以光令满其身,以天眼见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识起,如是知,以自心变,见色变此色从喜根所起;此色从忧根所起;此色从舍根所起。若与喜根相应心现起,意色如酪酥色;若与忧根相应心现起,成如紫色;若与舍根相应心现起,成如蜜色;若与爱欲相应心现起,成如黄色;若与瞋恚相应心现起,成如黑色;若与明相应心现起,成如浊色;若与信相应、及智相应心现起,成如清色。
彼坐禅人,如是以自身变,分别色变。尔时,以光令满他身,以天眼见他心意色,彼以心变,分别色变;以色变,分别心变。如是分别,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变分别,唯取心事。彼坐禅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或有爱心,知有爱心;或无爱心,知无爱心;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若无瞋恚心,知无瞋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无量事、过去事、未来事、现在事、外事。彼无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无色处众生心,唯佛境界。若声闻得自在,知一千世界心;从此缘觉最多,如来无量。(他心智已竟)
问:忆宿命智,谁能起?几种忆宿命智?云何应起?
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於第四禅,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忆宿命智。
复说:云何色界处?
答:於第四禅心得自在,是其能起。
复说,於四禅,得起几种忆宿命?
答:三种忆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
於是“多持生”者,以四行,忆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见彼分相故、诸根分明故、摄彼性故。此四行多持,生忆宿命,於彼最胜,彼忆七宿命。
诸天、诸龙、诸鳯凰,“以生所成”,忆宿命,於彼最胜,忆十四宿命。
“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
问:云何应起忆宿命?
答: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动。从现坐处,於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意、或以口,忆一切事。如是於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忆彼一切事。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忆彼一切。
尔时,久远过去心心数法有后生,心心数法现生,依初心心数法得生,以心相续生、现观因缘,忆识流转,两俱不断,於此世生、於彼世生。
彼坐禅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忆宿命不一种,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
初坐禅人,於此生已忆一切。若坐禅人,不能忆彼生,彼不应舍精进,更重令起禅。已起禅,善哉令自在,如磨镜法,善哉已得自在,现忆如初,於彼成忆。若自从一生,出彼心,成忆,彼最乐已,见方便,不可忆畜生生,及无色生及无想生,不可忆、无想性故。长老输毗多,於彼最胜忆宿命智,七种小大,不应说:过去内外、内外於过去,已所得道果,或国或村,当忆彼,成过去想忆。宿命智,从智忆,阴相续忆。
宿命智,从此外道,忆四十劫,过彼不能忆,身无力故。圣声闻,忆一万劫。从此最大声闻,从彼最大缘觉,从彼如来正遍觉,自他宿命、及行、及处一切;余唯忆自宿命,少忆他宿命。正遍觉,随其所乐,忆一切;余,次第忆。正遍觉,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不入三昧,常忆;余,唯入三昧。(忆宿命智已竟)
问:天眼谁起?几种天眼?云何能起天眼?
答:光明为九,或光明为五,或光明一切入事,於第四禅,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
几种天眼者?
答:二种天眼业果报所成、修行所成。
於是,典藏天眼,从果报所成,是以得见宝藏,或有珠、或无珠。
“修行所成”者,修行四如意足。
云何能起天眼者?
初坐禅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动,光一切入,入第四禅,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无碍、无所著,现修行心,成有光明。彼坐禅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无闇障碍,过日光明。
彼坐禅人,如是心修行,以光明令满於内,作意色形,以智令满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见内光明色,此谓“天眼”。
彼坐禅人,以天眼清净过人眼,见众生,或终、或生,或粗、或妙,或善色、或𨢄色,生於善趣、生於恶趣,如业所作。如是一切众生,於是若能起天眼,此烦恼彼所应断,所谓疑、不正忆、懈怠、睡眠、慢、邪喜、恶口、急疾精进、迟缓精进、多语、种种想、最观色。此烦恼以此一一成就,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见色亦失。是故,彼烦恼善哉应断。
若已断此烦恼,若复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小。彼坐禅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见色亦小。是故世尊说:“是时我小定,是时我小眼,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见小色。是时我无量三昧,是时我无量天眼,我以此无量天眼,我知无量光明,我见无量色。”
於是,初坐禅人,非可爱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说,过天眼五种事,所谓小事、现事、内事、外事、内外事。依天眼生四智未来分智、自所作业智、如行业智、业果报智。於是,以未来分智,於未来色当起,知之;以自所作业智,见他人所造业,以此业,此人当往彼趣;以如行业智,见人生趣,以此业,此人先生此,智之。以业果报智,至此时、至此趣、至此烦恼、至此方便,此业应熟、此业不应熟,此业应多受、此业应少受,智之。
於是,声闻得自在,见一千世间;从此,缘觉见最多;如来见无量。(天眼已竟)
於是此散句:
以天眼为见色,於一种修行定,唯见色,不闻声。若以天耳为闻声,於一种修行定,唯闻声,不见色。若为见、闻二俱修行定,亦见、亦闻。若为见、闻、知他心,修行於定,亦见、闻、知他心。若为见一方,修行於定,非见余方,不闻、不知他心。若不少修行於定,於一切方,亦见、亦闻、亦知他心。
五神通,世间神通,有漏色界系,凡夫共。若善神通,学人及凡夫共,或阿罗汉,无记神通。五神通,不於无色界生。(解脱道说神通道已竟)
分别慧品第十
问: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处?何功德?慧者何义?几功德为得般若?几种般若?
答:意事如见,此谓“般若”。复次,作意饶益、不饶益,作意庄严,此谓“般若”。
如《阿毗昙》中说:“云何般若?是般若,是慧、是智、是择法妙相随观。彼观聪明,晓了分别,思惟见大,易悟牵正智。慧钩、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灯、慧宝。不愚痴,择法正见,此谓‘般若’。”
如达,为相。择,为味。不愚痴,为起。四谛,为处。复次,了义光明,为相。入正法,为味。除无明闇,为起。四辩,为处。
何功德者?般若无量功德,当以略闻此偈:
以慧净诸戒,入禅亦二慧,
以慧修诸道,以慧见彼果。
般若为胜善,慧眼最无上,
慧退是秽污,慧增长无上。
慧破诸外论,非世法所著,
有慧人最妙,显说善语言。
此世及彼世,解脱闻苦乐,
诸义及精进,勇猛有慧人,
悉见此诸法,因缘诸语言,
教诫及名色,彼即四谛语。
是有慧境界,以慧除众恶,
爱瞋恚无明,以智除生死,
除余不可除。
问:“慧”者何义?
答:智义,能除为义。
几功德,为得慧者?
十一功德寻修多罗义、多善事、清净居、止观、四谛、作分明处、心停住、常在禅、无盖心、离无智慧人、修行智慧人乐著。
几种慧者?
答:二种、三种、四种。
问:云何二种慧?
答:所谓世慧、出世慧。於是圣道果相应慧,是出世慧。余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结、有缚,是流、是轭、是盖、是所触、是起、是有烦恼。“出世慧”者,无漏、无结、无缚、无流、无轭、无盖、无所触、无起、无烦恼。
三种慧者思慧、闻慧、修慧。於是不从他闻,若自作业智,若得随谛相应智,於功及用处,此谓“思慧”。於此处,从他闻得慧,此谓“闻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
复次,三种慧来晓了、去晓了、方便晓了。於是现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长,於是慧,此谓“来晓了”。复作意,此不善法增长,善法成退,於是慧,此谓“去晓了”。於此一切方便慧,此谓“方便晓了”。
复次三种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谓“聚慧”。於四道慧,是谓“不聚慧”。於四地及果报,於三地事有记慧,此谓“非聚非非聚慧”。
四种慧者自作业智、随谛相应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於是十处正见,是谓“自作业智”。若见阴或无常、或苦、或无我,如是相似忍,此谓“随谛相似智”。於四道慧,此谓“道分智”。於四果慧,此谓“果等分智”。
复次,四种慧欲界慧、色界慧、无色界慧、无系慧。於是欲界善,有记慧,此谓“欲界慧”。色界善,有记慧,此谓“色界慧”。无色界善,有记慧,此谓“无色界慧”。於道果慧,此谓“无系慧”。
复次,四种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於四道及於四果慧,此谓“法智”。彼坐禅人以此法智,成就过去、未来、现在智,久过去亦知,未来亦知,此谛智,此谓“比智”。知他心,此谓“他心智”。除此三智,余慧,此谓“等智”。
复次,四种慧有慧为聚非为非聚,有慧为非聚非为聚,有慧为聚亦为非聚,有慧非为聚非非为聚。於是,欲界善慧,是慧为聚,非不为聚。於四道慧,为非聚,不为聚。於色界及无色界善慧,是慧为聚,亦为非聚。於四地果报、於三地事有记慧,是慧非为聚,亦非为非聚。
复次,四种慧有慧有为厌患非为达,有慧为达非为厌患,有慧为厌患非为达,有慧不为厌患亦不为达。於是,慧为厌欲,不为通达神通,及不通达四谛,此谓“慧为厌患不为达”。现得厌欲,以慧达神通,非达四谛,此谓“般若为达非为厌患”。於四道慧,“为厌患,亦为达”。余慧,“非为厌患,亦非为达”。
复次,四种慧义辩、法辩、辞辩、乐说辩。於义智,此谓“义辩”。於法智,此谓“法辩”。於说辞慧,此谓“辞辩”。於智智,此谓“乐说辩”。於因果智,义诸辩。於因智,法辩。於法辩,乐说辞辩。於智智,乐说辩。复次,於苦及灭智,此谓“义辩”。於集及道智,此谓“法辩”。於说法辞,此谓“辞辩”。於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知法者,所谓修多罗、祇夜、阇柯、罗界、伽陀、优陀、那伊底、䟦多伽、阇多伽、阿浮多、达摩、鞞佛,略此谓“法辩”。知彼此义,此所说法是其义,此谓“义辩”。说法辞智,此谓“辞辩”。於智智,此谓“乐说辩”。复次,於眼智,此谓“法辩”。眼智为见,此谓“义辩”。於说法辞智,此谓“辞辩”。於智智,此谓“乐说辩”。
复次,四种慧苦智、苦集智、苦灭智、於是道等分智。苦相应智,苦智。苦集相应智,集智。苦灭修行相应智、具足智,道智。(解脱道分别慧品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