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卷下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 译
五人买婢共使喻
伎人作乐喻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愿为王剃须喻
索无物喻
蹋长者口喻
二子分财喻
观作瓶喻
见水底金影喻
梵天弟子造物喻
病人食雉肉喻
伎人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五百欢喜丸喻
长者共商人入海采宝喻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共相怨害喻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尝庵婆罗果喻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唵米决口喻
诈言马死喻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驼瓮俱失喻
田夫思愿王女喻
捋驴乳喻
与儿期早行喻
为王负机喻
倒灌喻
为罴所啮喻
以种田喻
猕猴喻
月蚀打狗喻
女妇患眼痛喻
父取儿耳珰喻
劫盗分财喻
猕猴把豆喻
得金䑕狼喻
地得金钱喻
贫人欲与富者等物喻
小儿得欢喜丸喻
老母捉罴喻
摩尼水窦喻
二鸽喻
诈称眼盲喻
恶贼所劫失㲲喻
小儿得大龟喻
五人买婢共使喻(一)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次有一人复语浣衣。婢语次者:“先与其浣。”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於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榜笞众生。
伎人作乐喻(二)
譬如伎人,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三)
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忘。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四)
譬如有蛇,尾语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师徒弟子亦复如是,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於地狱。
愿为王剃须喻(五)
昔者有王有一亲信,於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国之治、大臣辅相悉皆可得,乃求贱业。愚人亦尔,诸佛於无量劫,难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遗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值浮木孔,此二难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已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无心进求,自行邪事,便已为足。
索无物喻(六)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故麻车,在崄路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崄路。”二人答言:“与我何物?”将车者言:“无物与汝。”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於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答言:“无物。”又复语言:“与我无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世俗凡夫著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其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蹋长者口喻(七)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之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於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二子分财喻(八)
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二子随教,於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尔时,有一野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盘瓶亦复中破作二分,所有盆瓨亦破作二分,钱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必有生,是名分别答论门。有问人为最胜不?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於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门。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慧,破於四种论作一分别论,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段。
观作瓶喻(九)
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膳又获珍宝;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於衣食。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
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
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
背弃於正法,彼观缘事瓶,
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
永无解脱时。
见水底金影喻(十)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谓呼有金,即入水中挠泥求觅。疲极不得,还出复坐。须臾水清复现金色,复更入里挠泥更求觅,亦复不得。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时投水欲挠泥取,疲极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於树上,所以知之,影现水底。其父言曰:“必飞鸟衔金著於树上。”即随父语,上树求得。
凡夫愚痴人,无智亦如是,
於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
如彼见金影,勤苦而求觅,
徒劳无所得。
梵天弟子造物喻(十一)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毗舍阇鬼。”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诸佛说法不著二边,亦不著断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诳世间作法形像,所说实是非法。
病人食雉肉喻(十二)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於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复如是,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外道等执於常见,便为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令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灭除常见之病。
伎人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十三)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人,因时饥俭,遂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人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著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於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於五阴之中横计於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途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暁,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十四)
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於前人,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诤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复如是,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五百欢喜丸喻(十五)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𦖳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於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闇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疋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於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鞍乘来逐,会於中路值於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於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曽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𧶽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於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於平原校其伎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於王,王闻是已给𧶽刀仗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於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率尔敬伏咸皆赞叹。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於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值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於外道无敢抗冲;杀师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於强。其施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是故应当於福田所勤心修施。
长者共商人入海采宝喻(十六)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槃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暁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十七)
昔者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首;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你。”世人闻之无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共相怨害喻(十八)
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於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十九)
昔有一人从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妇时怪之,语其夫言:“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怱怱乃尔不安徐食?”夫答妇言:“有好密事不得语尔。”妇闻其言谓有异法,慇勤问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达正理不知善恶,作诸邪行不以为耻,而云我父祖已来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终不舍离,如彼愚人习其速食以为好法。
尝庵婆罗果喻(二十)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富,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二十一)
昔有一人𦖳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瞋。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如彼愚夫为其二妇故二眼俱失。
唵米决口喻(二十二)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妇怪不语,以手摸㸔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以刀决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决破其口,米从中出其事彰露。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於净戒,覆藏其过不肯发露,堕於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
诈言马死喻(二十三)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诈言马死。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二十四)
昔有国王设於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净,不洗净者,驱令策使种种苦役。有婆罗门空捉澡罐,诈言洗净,人为著水即便泻弃。便作是言:“我不洗净王自洗之。”为正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净实不洗之。出家凡夫亦复如是,剃头染衣内实毁禁,诈现持戒望人利养,复避王役,外似沙门,内实虚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
驼瓮俱失喻(二十五)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后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宜持禁戒护防诸恶,然为五欲毁破净戒,既犯禁已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乘及净戒二俱捐舍,如彼愚人驼瓮俱失。
田夫思愿王女喻(二十六)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游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不别时节春秋冬夏,便於冬时掷种土中望得果实,徒丧其功空无所获,芽茎枝叶一切都失。世间愚人修习少福谓为具足,便谓善根已可证得,如彼田夫希望王女。
捋驴乳喻(二十七)
昔边国人不识於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尔时,诸人得一䭸驴,欲捋其乳,诤共捉之,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各欲先得於前饮之。中捉驴根谓呼是乳,即便捋之望得其乳。众人疲厌都无所得,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於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於恶道,如彼愚人妄求於乳。
与儿期早行喻(二十八)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还求见其父。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设得出家即剃须发服三法衣,不求明师谘受道法,失诸禅定道品功德,沙门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虚作往返徒自疲劳,形似沙门实无所得。
为王负机喻(二十九)
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敕一臣言:“汝捉一机,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时,王便以三十六机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於园中。如是愚人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发毛爪齿屎尿不净不以为醜,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羞,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担负於机。
倒灌喻(三十)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更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瘥。如此愚人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修学禅观种种方法,应观不净,反观数息,应数息者反观六界,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不谘良师颠倒禅法,如彼愚人饮服不净。
为罴所啮喻(三十一)
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罴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𣯶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有过。”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罴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以种田喻(三十二)
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粪调和其田下种於地,畏其自脚蹈地令坚其麦不生,“我当坐一床上使人舆之,於上散种,尔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脚至田散种,地坚逾甚为人嗤笑,恐以二足更增八足。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将生,应当师谘受行教诫,令法芽生;而反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猕猴喻(三十三)
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先所瞋人代谢不停灭在过去,及於相续后生之法谓是前者,妄生瞋忿毒恚弥深,如彼痴猴为大人所打反嗔小儿。
月蚀打狗喻(三十四)
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於恶。凡夫亦尔,贪瞋愚痴横苦其身,卧棘刺上五热炙身,如彼月蚀枉横打狗。
女妇患眼痛喻(三十五)
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有知识女人问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复言:“有眼必痛,我虽眼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傍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有人语言:“汝若施者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如彼女人,不忍近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父取儿耳珰喻(三十六)
昔有父子二人缘事共行,路贼卒起欲来剥之,其儿耳中有真金珰,其父见贼卒发,畏失耳珰,即便以手挽之,耳不时决,为耳珰故便斩儿头,须臾之间贼便弃去,还以儿头著於肩上不可平复。如是愚人为世间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言无二世有二世无,中阴有中阴无,心数法有心数法无,种种妄想不得法实。他人以如法论破其所说,便言:“我论中都无是说。”如是愚人为小名利,便故妄语丧沙门道果,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斩其儿头。
劫盗分财喻(三十七)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於众伴,方乃欢喜勇悦无量。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为。
猕猴把豆喻(三十八)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已不悔故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得金䑕狼喻(三十九)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䑕狼,心生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䑕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㝠感,还化为金。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於法,命终之后堕在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地得金钱喻(四十)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踊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恨之情甚为极苦。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
“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
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金钱,其事亦如是。”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四十一)
昔有一贫人有少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鲜,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著水中?”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复出家少得利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弃己财。
小儿得欢喜丸喻(四十二)
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睡眠不觉。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老母捉罴喻(四十三)
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罴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罴寻后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时合树捺罴两手,罴不能动。便有异人来至其所,老母语言:“汝共我捉,杀分其肉。”时,彼人者信老母语,即时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舍罴而走,其人於后为罴所困。如是愚人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作诸异论既不善好,文辞繁重多有诸病,竟不成讫便舍终亡,后人捉之欲为解释,不达其意反为其困,如彼愚人代他捉罴反自被害。
摩尼水窦喻(四十四)
昔有一人与他妇通,交通未竟,夫从外来,即便觉之住於门外,伺其出时便欲杀害。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窦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窦出。其人错解谓摩尼珠,所在求觅而不知处,即作是言:“不见摩尼珠我终不去。”须臾之间为其所杀。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有人语言:“生死之中无常、苦、空、无我,离断常二边,处於中道,於此中过可得解脱。”凡夫错解,便求世界有边无边及以众生有我无我,竟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为於无常之所杀害,堕三恶道,如彼愚人推求摩尼为他所害。
二鸽喻(四十五)
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於其后时果乾减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於重禁悔之於后,将何所及?后虽悲叹如彼愚鸽。
诈称眼盲喻(四十六)
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言眼盲便得脱苦。有余作师闻之,便欲自坏其目用避苦役。有人语言:“汝何以自毁?徒受其苦。”如是愚人为世人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少名誉及以利养,便故妄语毁坏净戒,身死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自坏其目。
为恶贼所劫失㲲喻(四十七)
昔有二人为伴共行旷野,一人披一领㲲,中路为贼所剥,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㲲者先於㲲头裹一金钱,便语贼言:“此衣适可直一枚金钱,我今求以一枚金钱而用赎之。”贼言:“金钱今在何处?”即便㲲头解取示之,而语贼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语,今此草中有好金师,可往问之。”贼既见已,复取其衣。如是愚人㲲与金钱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复使彼失。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修行道品作诸功德,为烦恼贼之所劫掠,失其善法丧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复使余人失其道业,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小儿得大龟喻(四十八)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此论我所造,和合喜笑语,
多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
如似苦毒药,和合为石蜜,
药为破坏病,此论亦如是。
正法中戏笑,譬如彼狂药,
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
如服吐下药,以酥润体中,
我今以此义,显发於寂定。
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药裹,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