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 卷第五
清金陵宝华山律学沙门德基 辑
第九,异分取片谤戒。
总释。同前。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慈地比丘从耆阇崛山下,见大羝羊(即牡羊也),共母羊行淫。即将羝羊比㳫婆摩罗子,母羊比慈比丘尼,语诸比丘:“我先以闻无根法谤㳫婆摩罗子,我今亲自眼见㳫婆摩罗子与慈比丘尼行不净行。”诸比丘问知其故,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以瞋恚故,於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於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作是语。”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释义。异分事中取片。(《十诵》云:“异分者,四波罗夷是。”若犯者非沙门、非释子,失比丘法,故名异分。不异分者,十三事乃至七止诤法。若犯是事,故名比丘,故名释子。不失比丘法,是名不异分。片者,诸威仪中事。(文)谓㳫婆摩罗子在耆阇崛山下,与女人共立而语。此是威仪中细小之事,慈地见之,将非比丘法而谤,故云诸威仪中事。《善见》云:“余分者,㳫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当㳫婆,是名余分。”或云余分,余即非波罗夷事,以余事而当波罗夷也。非波罗夷下,前已释明。)
犯缘同前。
定罪。此中犯者,若比丘不犯波罗夷,言犯波罗夷。以异分无根法谤,僧残。
若比丘不犯波罗夷,谓犯僧残,乃至恶说。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残。
若比丘犯僧残,彼谓犯波逸提,乃至恶说。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僧残。
若不清净人与不清净人相似。
若不清净人与清净人相似。
若清净人与不清净人相似。
若清净人与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皆僧残。
若见本在家时,犯淫盗、五钱若过五钱,若杀人。便语人言:见比丘犯淫盗,若杀。
若闻本在家时,犯淫盗杀,自称得上人法。如是以异分无根波罗夷法谤,说而了了,僧残。
不了了,偷兰遮。(余并同前,故不繁出。)
第十,破僧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罪同,大乘同制。若僧轮未破,即恶心瞋心,僻教戒摄。若僧轮破,则成逆罪。
《律摄》云:“由僧伽事及邪智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提婆达多自欲害佛,复教阿阇世王弑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通己五人,家家乞食。(提婆达多者,又云提婆达兜,此翻天授。亦云天与,谓父母从天乞故。又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略云调达。是佛堂弟,阿难亲兄,博通内外经书,有三十相,短佛六寸,四月初七日生。阿阇世王,秦言未生怨。母怀妊,未生之日,已有恶心於瓶沙王,故名未生怨也。旧翻无指。初生时,相师云是王怨。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名无指也。《普超经》云:“阿阇世王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咤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通己五人者,一、三闻达多,此人智慧才高,即居於首。二、骞茶达婆,是调达亲友。三、拘婆离,是调达弟子。四、迦留罗鞮舍,是人姊妹有七人,皆为比丘尼,有大势力。调达为主,故云“通己五人”。)诸比丘闻,白佛。佛以无数方便诃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不得别众食,听齐三人食。”所以然者,有二事利故,为摄难调故,为慈愍白衣家故。何以故?恐彼难调人故,自结别众以恼众僧。调达即生此念:“未曾有。瞿昙沙门乃断人口食。我宁可破彼僧轮,我身灭后,可得名称。言沙门瞿昙有大神力,智慧无碍,而调达能破彼僧轮。我等今有五法,亦是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胜法。我等尽寿乞食,尽寿著粪扫衣,尽寿露坐,尽寿不食酥盐,尽寿不食鱼肉。以此五法,教诸比丘,令其信乐。”诸比丘闻,白佛。佛言:“调达今日断四圣种。”以无数方便诃责:“当知破和合僧甚恶,得大重罪。在泥犁中,一劫受罪,不可救疗。”告诸比丘:“听僧与调达诃谏。”舍此事故,白四羯磨,为诸比丘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欲坏和合僧,方便受坏和合僧法坚持不舍,彼比丘应谏是比丘:“大德!莫坏和合僧,莫方便坏和合僧,莫受坏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应与僧和合,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迦婆尸沙。
释义。和合者,同一羯磨,同一说戒。僧者,四比丘,若五若十,乃至无数。(坏者,即破也。)破有十八事:法非法,(谓八圣道是法,说是非法。五法是非法,而言是法也。)律非律,(八圣道是律,说言非律。五法非律,说言是律。)犯非犯。(不剃发剪爪,佛说犯戒。而言爪发有命,有剃剪犯。剃发剪爪,是佛所制。《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涅槃经》云:“头须爪发,悉皆长利,是破戒之相。”非犯说犯者,佛不制心戒;而说心起三毒,即是犯戒。)若轻若重,有残无残。(如优盋罗龙王,以摘树叶故,罪不可忏。因此便言,杀草木者,一切是重。重说轻者,见须提那达尼咤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便言淫盗等是轻。)粗恶非粗恶,(谓初二篇是粗恶罪。言非粗恶罪,下三篇非粗恶罪,而言是粗恶罪。上准《萨婆多》释。)常所行非常所行,(《十诵》云:“常所行事者,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十四人者,《大沙门百一羯磨》云:“一、能作法人,二、能分卧具人,三、能敷卧具人,四、能分僧饼人,五、能处分差请人,六、能分处沙弥人,七、能分僧粥人,八、能处守园人,九、能分僧衣人,十、能分雨衣人,十一、主分药人,十二、昼夜掌僧物人,十三、掌僧粗物人,十四、掌守住处人。”)制非制,(《僧祇》云:“若比丘於十二事、戒序、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夜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众学法、七灭诤随顺法,不制者制,制者便开,是名制非制。”)说非说,(八圣道是佛所说,而言非佛所说。五法非佛所说,而言是佛所说。)是为十八住。破僧法者,即住此十八事是,(是为方便受坏和合僧法。)坚持不舍。(正明依事制戒。《律摄》云:“於破僧事坚执不舍者。既思众破,摄化门徒,自守邪宗,多求恶党,故坚持不舍也。”)。彼比丘应谏是比丘:“大德莫坏和合僧,乃至坚持不舍。下(乃屏处谏劝,令除恶见,舍离邪法)。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下(显和合胜益。同一师者,谓如来是我等大师。种种姓出家,咸称释子。同学十二分教,教体无别故。《善见》云:“‘同’有二义:一者,心同;二者,身同。心同者,心同法。身同者,共一和合。”布萨云:“何不同身?虽共一处,心行外法,是名身同心不同也。”如水乳合者,谓事理和合也。水乳和合,即同一相一味,事与理一相无差,同得解脱。故云如水乳合也。)於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谓於贪瞋痴,善能调伏。於胜法中,善能精修,令佛教法得流通故。住於八圣法中,依此法故,能获胜果。故曰於佛法中增益安乐住也。)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此谓屏处谏劝也。)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此谓僧中羯磨谏也。)乃至三谏舍者善,(谓不犯本罪。)不舍者(违谏成犯)。
犯缘。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欲破僧心,二、受持破僧法,三、僧中如法三谏不舍。
定罪。此中犯者,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彼比丘当谏此比丘言:“大德!莫方便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当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水乳,於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大德!可舍此事,莫令僧作诃谏而犯重罪。”若用语者,善。
若不用语者,复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王、若大臣、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求。(异道沙门者,即外道出家者是。沙门乃出家之总名也。求者,即求听纳谏。此谓屏处谏也。)若余方比丘闻知其人,信用言者,应求。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应作白。作白已应更求:“大德!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汝今可舍此事。莫令僧为汝作羯磨更犯重罪。”若用语者,善。不用语者,应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应更求。若用语者,善。不用语者,应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应更求。若能舍者,善。若不舍者,与说第三羯磨竟,僧残。
作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兰遮。
作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兰遮。
作白竟舍者,一偷兰遮。
若初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若一切未白,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和合僧法坚持不舍,一切突吉罗。
若僧为破僧人作诃谏羯磨时,有比丘教言莫舍,此比丘偷兰遮。
若不诃谏,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言莫舍,尼偷兰遮。
未作诃谏尼教莫舍,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更有余人教莫舍,尽突吉罗。(余人即三小众。)
《第三分》云,提婆达多行筹曰:“谁诸长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捉筹。”於是五百新学无智比丘捉筹,随调达去。舍利弗、目犍连说法,现神通将还,佛令作偷兰遮忏悔。又云,有二事破僧:妄语,相似语。(妄语者,非佛所说,言佛所说。相似语者,谓制五法,彷佛佛语。)复有二事破僧:作羯磨取筹。若一比丘乃至二人三人,虽求方便,亦不能破僧,亦非比丘尼等能破僧。若此众四人若过,彼众四人若过,行破僧筹作羯磨,是为破和合僧,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疗。能和合者,得梵天福,一劫受乐。
《五分》云:“我不见余法坏人道意如名闻利养者。”调达所以破僧,为利养故。调达成就八非法,故破僧。利不利,称无称,敬不敬,乐恶随恶知识,有四事名破僧。说五法,自行筹捉筹,於界内别行僧事。复次若王、若大臣、若余六众,令僧不和合而非破。若一比丘乃至七比丘不和合,亦非破。若不问上座而行僧事,是即不和,亦非僧破。若不共同食,於食时异坐,斗诤骂詈,亦不名破。要於界内八比丘以上,分作二部,别行僧事,乃名为破。是中主者,一劫堕大地狱,不可救。
《十诵》云,破僧有二种:破羯磨,破法轮。破羯磨者,一界内别作布萨羯磨。破法轮者,轮名八圣道分,令人舍八圣道,入邪道中。(言法轮者,能运为义,谓运行人直至涅槃。由八圣道,能得沙门四道果故。又轮者,摧坏为义,谓如来以所证之法,转度与他心,能坏一切众生烦恼,名之为轮也。如轮王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入邪道中者,谓五法非趣涅槃正道,是调达师心制法,摄化门徒,令失正智,增长邪见,故云入邪道中也。)《萨婆多》云:“破僧轮,破羯磨僧,有何差别?答:有种种差别。破僧轮,破羯磨僧,俱偷兰遮。而破僧轮犯逆罪,偷兰不可悔;破羯磨僧不犯逆罪,偷兰可悔。又破僧轮入阿鼻狱,受罪一劫;破羯磨僧不堕阿鼻狱。破僧轮下至九人,破羯磨僧下至八人。破僧轮一人自称作佛,破羯磨僧不自称作佛。破僧轮界内界外一切尽破,破羯磨僧要在界内别作羯磨。破僧轮必男子,破羯磨僧男子女人二俱能破。破僧轮,破俗谛僧,破羯磨僧,俗谛僧、第一义谛僧二俱能破。破僧轮但破阎浮提,破羯磨僧通三天下。”
比丘尼僧残,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不犯者,初谏便舍。若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法相似别众,法相似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未作诃谏,若破恶友恶知识,若破方便欲破僧者,遮令不破。若破方便助破僧者,二三人羯磨。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为僧、为塔、为和尚、同和尚、为阿阇黎同阿阇黎、为知识作损减,作无住处,破者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善见》云:“最初犯者,调达是也。问曰:余戒最初不犯,调达亦应不犯?荅曰:以众僧三谏不舍故,所以犯罪。)
第十一,党恶破僧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所由之事及起烦恼,如上。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提婆达多故执此五法,复往教诸比丘,诸比丘谏调达。时调达伴党语诸比丘言:“汝莫谏提婆达多(云云)。”诸比丘白佛。佛令僧作诃谏白四羯磨已,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伴党,若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彼比丘语是比丘言:“大德!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彼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说。言‘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然此比丘非法语比丘,非律语比丘。大德!莫欲破坏和合僧,汝等当乐欲和合僧。大德!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是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释义。顺从有二:一、法顺从。以法教授,增戒、增心、增慧,讽诵承受。(此名三无漏学。增戒者,戒防身口恶;净修身口,无法不尽。增心者,心息於垢,无法不周。增慧者,明见法相,根本除恶。又增戒者学律藏,增心者学契经,增慧者学阿毗昙。经中有三修:修戒,修心,修慧。修此二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故知学此三学,摄一切学。)二、衣食顺从者。给与衣被饮食卧具医药。伴党者,若四若过四,(即乃至无数也。)彼比丘语是比丘言:(此非法群党,而遮如法者谏劝。)“大德!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律摄》云:“法语者,语辞圆足。律语者,合理无差。”能引实义,名曰法语。出柔软言,名曰律语。)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下,(明依事制戒。《律摄》云:“彼所作事,咸称我心。”)彼比丘言(如法比丘):“大德!莫作是说。”乃至“非法语比丘,非律语比丘”,下(劝随正部,舍背邪宗也),“大德!莫欲破坏和合僧。”乃至“增益安乐住”。下(显破僧罪,固不小。和合僧,功德难思。义如前释)。
犯缘。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作非法群党,二、受持非法,三、僧中如法三谏不舍。
定罪。此中犯者,若比丘作非法群党,语诸比丘言:“大德!汝莫谏此比丘。”乃至“我等忍可”。诸比丘应谏,乃至“增益安乐住”,“可舍此事,勿为僧所诃,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若不随语者,当作白。白已,当语彼人言:“我已白,余有羯磨在。汝可舍此事,勿为僧所诃,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若不随语者,当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当语言“我已白”及“初羯磨”,“余有二羯磨在”。如是乃至第三羯磨竟,僧残。
余得罪轻重,并同前戒。
《十诵》云:“若一比丘被摈,而四比丘随之,名为破僧。若多知、多识、多闻大德,明觧三藏义人,不应与作不见摈。若摈,得偷兰遮罪,近破僧故。”又云:“若一人摈一人,突吉罗;一人摈二三四人,随二三四突吉罗;二人三人摈二三四一人,得罪亦尔。若四比丘摈四比丘,得偷兰遮,以破僧因缘故。”(问:一比丘被摈,四比丘随之,名为破僧;此破僧罪属能摈耶,属所摈耶,属随者耶?荅:若能摈者如法,则罪属所摈及随摈人。若能摈者非法,则罪属能摈者及僧。然如法比丘虽枉受摈,决不在界内别行僧事也。又问:若多知多识等,不应与作不见摈,则此等人有过,岂便可容恕耶?荅:多知识人有过,虽非可容恕,但须善权诱劝,令其见罪。若辄作羯磨,必致破僧之咎,故得罪尔。)比丘尼僧残,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非法和合众,法别众,法相似别众,法相似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未作诃谏舍,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十二,驱摈不服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即因利求利、经理白衣等戒,名污他家。邪业觉观、邪命自活等戒,名行恶行。言僧有爱恚等,即谤僧戒摄。
《律摄》云:“由受用鄙事故,而行污他家。由家悭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须达多长者,见佛闻法,便获初果。为佛造寺,欲择好处。祗陀太子亦云逝多太子,有园甚好。长者遍布金钱就买,一处未遍。太子曰:“金未遍处还我。当为佛作寺门。”世尊到寺赞叹,欲为咒愿。太子作是念:“惟愿世尊先说我名。”世尊知已,随太子心。告言:“此,祗树给孤独园。”梵语“祗陀”,此云战胜。以战胜时生,喜为名也。今单言“祗”者,取文省故。“给孤”表德,谓常给施孤独,本名须达多。盖祗陀施树,给孤买园,兼二为名。举国令远人知,称园令近人知,故云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也。)
起缘人。
时,羁连邨有二比丘,一名阿湿婆,二名富那婆娑。(羁连邨者,迦尸国之邑名,《十诵》云“黑山土地”。梵语阿湿婆,此云马师。梵语富那婆娑,此云满宿。《善见》云:马师满宿,於六群中最为上座。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论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於佛法中,衣食自然。”同伴荅言:“可尔。”即就舍利弗、目连出家。与受具足,诵波罗提木叉竟。满五夏,离师异住。常好种华。《萨婆多》云:马宿井宿,恒造恶业。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记二人:命终生龙趣中。彼亦自见,於十指端,有十道水将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决定当生龙中。”佛复记云:此二人已种独觉菩提,於当来世,定成独觉也。)在羁连邨行恶行污他家,彼作如是非法行。自种华树,教人种华树。自溉灌,教人溉灌。自摘花,教人摘花。自作华鬘,教人作华鬘。自以线贯若系,教人线贯系。自持华,教人持华。自持华鬘与人,教人持华鬘与人。与彼村中妇女,共一床坐,同一器饮食,言语戏笑。或自歌舞倡伎,或他作己唱和,或俳说,(俳说,即戏也。又俳优,杂戏也。)或弹鼓簧吹贝,(簧者,乃笙竽管中金叶也。然笙竽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叶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鼓簧也。贝乃海螺也,吹之有声。)或啸,乃至受雇戏笑。(雇者,佣作也。啸者,蹙口而出声也。)时众多比丘乞食羁连,齐整庠序,低目直前。居士见之,反以为过,不得饮食。比丘问知其故,具以白佛。佛遣舍利弗、目连,往作摈羯磨。时二比丘谤言:“众僧有爱恚怖痴。更有余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舍利弗、目连白佛,佛令僧作诃谏白四羯磨已,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是比丘语彼比丘,作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诸比丘报言:“大德!莫作是语,‘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者,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释义。依聚落、若城邑住者,邨有四种如上。(《律摄》云:村落、巷陌、街衢住处名为“邨”。村外远家名为“落”。)城邑者,属王。(《律摄》云:君王都处名为城邑。)家者,有男有女。
污他家者,有四种事。一、依家污家,二、依利养污家,三、依亲友污家。四、依僧伽蓝污家。
云何依家污家?从一家得物,与一家。所得物处闻之不喜,所与物处思当报恩。即作是言:“若有与我者,我当报之。若不与我者,我何故与?”是为依家污家。
云何依利养污家?若比丘如法得利,乃至盋中之余。或与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彼得者,即生是念:“当报其恩。若不与我者,我何故与?”是为依利养污家。
云何依亲友污家?若比丘依王大臣,或为一居士,或不为一居士。所为者,思当报恩。“不为我者,我不供养”。是为依亲友污家。
云何依僧伽蓝污家?若比丘取僧华果与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即作是念:“其有与我者,我当供养。不与我者,我不供养。”是为依僧伽蓝污家。以此四事故污家,故言污他家。(谓污染他人平等净信,拣别施供也。)行恶行者,自种华树,教人种华树。乃至受雇戏笑等。
污他家,行恶行,亦见亦闻。(此明依事制戒。《律摄》云:“由依污家,生众罪故。”见谓眼识,闻谓耳识。此显见闻疑性,非为虚妄而说也。)“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是驱摈之辞。)是比丘语彼比丘作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此是污他家辈,非理谤僧之语。《律摄》云:“爱者,於不驱者而有爱心,於所驱者而有恚心。怖者,於逃去者不敢治罚。痴者,於污家之辈不善分别,应驱而不驱也。”《僧祗》云:“是六群比丘,闻尊者与诸比丘来为我作驱出羯磨,即生恐怖。时三文陀达多、摩醯沙达多,走到王道聚落。长老阐陀迦留陀夷,便一由旬迎尊者,忏悔言:“长老,我所作非善,犯诸过恶。从今已去,不敢复作。”彼二比丘既不忏悔,又复不走,故作羯磨驱出,以非理谤僧。)诸比丘报言“大德!莫作是语”,乃至“坚持不舍”者,(此屏处谏也。)彼比丘应三谏。下(僧中三谏也)。
犯缘。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污他家,行恶行;二、非理谤僧;三、僧中如法三谏,不舍。
定罪。此中犯者,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可舍此事,莫为僧所诃,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若不随语者,应作白。作白已,应求。乃至第三羯磨竟,僧残(如前二戒不异)。若白二羯磨舍者,三偷兰遮。若白一羯磨舍者,二偷兰遮。
若白竟舍者,一偷兰遮。
若初白未竟舍,突吉罗。
若未白前言僧有爱恚怖痴,一切突吉罗。
若僧作诃谏时,更有余比丘教莫舍此,比丘偷兰遮。
若未作诃谏,突吉罗。
若僧作诃谏时,有比丘尼教莫舍,尼偷兰遮。
若未作诃谏教莫舍,尼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余人教莫舍,诃与不诃,尽突吉罗。(余人,即三小众。)若不看书持往,突吉罗。
若为白衣作使,突吉罗。
《萨婆多》云:“一切女、母女、姊妹,不问亲疎,一切不听同坐,以坏威仪故。以香涂身熏衣,四众得突吉罗,比丘尼得波逸提,以女人染著深故。五众尽不听啼哭,乃至父母䘮亾,一切不听;四众得突吉罗,尼得波逸提,以爱恋心深故。一切五众不听大唤,以坏威仪故。”
比丘尼僧残,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不犯者,初语时舍,一切非法羯磨谏,若未作诃谏前不犯。若与父母、病人小儿、妊身妇女、牢狱系人、寺中客作者,不犯(不犯污他家)。若种华树,复教人种,供养佛法僧;自造华鬘教人造,供养佛法僧;自以线贯华教人贯,供养佛法僧(不犯行恶行)。若人举手欲打,若被贼,若象熊罴师子虎狼来,恐难之处;若担刺棘,於中走避者;不犯。若渡河沟渠坑跳踯,若同伴在后还顾不见而啸唤者,不犯(不犯行恶行)。若父母病,若闭在狱,若为笃信优婆塞病,若闭在狱者看书持往(不犯为白衣作使),若为塔、为僧、为病比丘事持书往返者,一切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萨婆多》云:“若以种种信物,与一切在家人,皆名污他家。何以故?凡出家人无为无欲,清净自守,以修道为心。若与俗人信使往来,废乱正业,非出家所宜。又复若以信物(信物者,谓檀越信敬所施之物)赠遗白衣,则破前人平等好心。於得物者,欢喜爱敬;不得物者,纵使贤圣无爱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利,又复倒乱佛法。凡在家人应供养出家人,而出家人反供养白衣,仰失圣心,又乱正法。凡在家人常於三宝求清净福田,割损血肉,以种善根。以出家人信物赠遗因缘故,於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前人清净信敬,又失一切出家人种种利养。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使起七宝塔,种种庄严,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如来真实法身。若以少物赠遗白衣,正使得立精舍犹如祗桓,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清净供养三宝。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令四事供养满阎浮提一切圣众,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清净供养一切圣众。
若有强力,欲破塔坏像。若以赠遗得全济者,当卖塔地华果。若塔有钱,若余缘得物,随宜消息。若有强力,欲於僧祇作破乱损减。若僧祗地中随有何物,卖以作钱,随宜消息。若僧常腊,若面门腊。(常腊即十方常住僧物,面门腊即现前僧物,但腊字未知何义。)若有强力,欲作损减。随此地中所可出物,以消息之。父母是福田,则听供养。若僧祗役人,则应与。一切孤穷乞丐,怜愍故应与。一切外道,常於佛法作大怨敌,伺求长短,是应与。”
《第三分》云:“不应为白衣剃发,除欲出家者。”
《第四分》云:“不应礼白衣,不应礼白衣塔庙,亦不应故左绕行。不应与人卜占,不应从人卜占。不应自作伎,若吹贝供养塔,听令白衣作。不应畜鹦鹉等,不应畜狗,不应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老病者听乘步挽车。若男乘避难,听乘象马。白衣持刀剑寄,听藏举。不应向暮至白衣家,除为三宝事、病比丘事。或檀越相唤,常喜往反白衣家,有五过:一、数见女人。二、渐相亲近。三、转相亲厚。四、生欲意。五、或犯死罪,若次死罪。(如是日亲日厚,淫机安得不动?如乾薪触火,岂不生烟?共相亲近,或不能观九不净想制伏淫心,有犯不净行。如人断头不复活,故云死罪。或弄阴堕精,身相触,粗恶语等。如人斫伤,残有咽喉,尚通忏悔,故云次死罪。)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应作,若至其家不应坐。何等为九?
见比丘不喜起立。
不喜作礼。
不喜请比丘坐。
不喜比丘坐。
设有所说而不信受。
若有衣服饮食之具,轻慢比丘而不与。
若多有而少与。
若有精细而与粗恶。
或不恭敬与。是为九。
《五分》云:“不应以僧果饷白衣。若乞应与。学迷人咒起死人咒者,偷兰遮。”
《十诵》云:“比丘有五不应行处:童女家,寡妇,妇,淫女,比丘尼。又五:贼家,旃陀罗家,酤酒家,淫女家,屠儿家。”
《根本杂事》云:“五非处不应住立。唱令家(即优俳戏乐之家。淫声羙色,能惑乱人道意故),淫女家,酤酒家,王家,旃陀罗家。”
《善见》云:“檀越请比丘送䘮,不得去。自念我往看葬,作无常观,因此故或得道果。如是去,无罪。”
《尼陀那》云:“苾刍不应卖药。若善医方者,起慈愍心,应病与药。不得受他价直。”
《南海寄归传》云:“死䘮之际,不得与俗同哀。应为亾者净餙一房,或可随时权施盖幔,读经念佛,具设香花,冀使亾魂托生善处,方成孝子,始为报恩。若比丘亾者,以火焚之,送者在边坐。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各念无常,还归住处。寺外连衣并浴,皆用故衣,不损新服。别著乾者,然后归房。衣服之仪,曾无片别,岂容号咷数月,麻服三年者哉?”
《缁门警训》云:“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诸业。(即打饿七水斋,名为恶求多求。)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正乖佛化。”(言赃贿者,乃贪吏所受物名,亦盗贼所偷劫物名。今出家人邪心获利,亦得此名。)
第十三,不舍恶性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制。若菩萨恶性戾情,难可共语;四摄亏损,利生无门;障蔽大愿,佛果难期。
《律摄》云:“不忍他语,违如法教。由恶性故,遂生恼恨,自损损他,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释在前文。)
起缘人。
尊者阐陀恶性,不受人语。语诸比丘:“汝莫语我若好若恶。我亦不语诸大德若好若恶。诸大德且止,莫有所说。何用教我为?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言我圣主者,何以故?“我与勒陟送佛入山学道,不见诸长老一人侍从佛者。佛得道已,而转法轮。是故佛是我家佛,法亦是我家法。是故我应教诸长老,诸长老不应反教我。”阐陀何故不言僧是我家僧?为与僧斗诤,故不言僧是我家僧也。)譬如大水初来,漂诸草木积在一处。亦如大风,吹诸草木集在一处。诸大德亦复如是。是故诸大德不应教我。我应教诸大德。”时诸比丘白佛。佛听僧与阐陁作诃谏白四羯磨已,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於戒法中,诸比丘如法谏已,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诸大德且止,莫谏我”。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自身当受谏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是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释义。恶性不受人语者,不忍、不受人教诲。於戒法中,如法谏已(戒法者),有七犯聚: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
如法谏已者,(谓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谓於五篇七聚中,依实事,如法而说也。)自身不受谏语,(谓诸同学如法谏时,仍守戾情,不纳其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谓己及他一切好事莫相劝,恶事莫相遮。正显恶性憍慢不受谏也。)大德且止,莫谏我。”(且止者,谓预相遮止。未说之事,不须复说。莫谏我者,不喜相闻好恶之言,情不忍可。)彼比丘谏是比丘言,乃至自身当受谏语。(谓劝其纳谏,消息戾情也。)大德如法谏诸比丘,乃至展转忏悔。(正显相谏获益之义。由相谏忏悔,佛弟子得增益安乐住;由安乐住,善法增长;善法增长故,圣教不断;圣教相续故,三乘圣果相继不绝;皆由展转相教忏悔之功能也。问曰:后《略教诫经》说,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此云展转相教,岂不相违耶?荅曰:佛因时制教,言乖趣合,不相违背。若前人心有爱憎,若钝根无智少闻少见,出言无补。若为利养名闻,为现世法乐;若新出家,爱恋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观身行。若为慈心有益於彼,若智慧利根,若博闻广见,若为导利众生阐扬佛法,若欲以法化人使人同己,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者,则应展转相谏相教,非为一槩而论之也。)是比丘如是谏时,下(屏处谏及僧中三谏,如前不异)。
犯缘。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戾情自用,二、遮他人教,三、僧中如法三谏不舍。
定罪。此中犯者,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乃至可舍此事。莫为僧所诃更犯重罪。(得罪轻重,同前不异。)
《十诵》云:“若诸比丘不举不忆念自身作,不可共语,突吉罗。是不应约敕。”(不应约敕者,不必诃谏,即用默摈也。佛言恶性比丘当用梵坛法治也。所言梵坛法者,谓梵天天子有过,则别立一坛,将有过天子而置坛内,一切天子不共其语。恶性比丘难可共语,即用此法而治罚之。一切如法比丘不共语言,故云梵坛法也。)云举者,比丘应语:“长老汝作某罪,当发露,莫覆藏。当如法除灭。”忆念者,比丘应语长老:“汝忆念某时某处作如是罪不?”
比丘尼僧残,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不犯者,初语时舍。一切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若未作诃谏前,不犯。若为无智人诃谏时,语彼如是言:“汝和尚阿阇黎所行亦如是。汝可更学问诵经。”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僧祗》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婆罗门,於旷野中造立义井。放牧行者,皆就井饮,并及洗浴。日暮有群野干,来饮残水。有野干主,不饮地水,便内头罐中饮水。饮已戴罐,高举扑破。瓦罐罐口,犹贯其项。诸野干辈语野干主:“若湿树叶可用者,尚当护之。况复此罐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乐,但当快心,那知他事。”时有行人,语婆罗门:“汝罐已破。”复更着之,如前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诸野干数数谏之,犹不受语。时婆罗门念言:“是谁破罐?”当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难。”便作木罐,坚固难破,令头易入出难。持著井邉,捉杖屏处伺之。行人饮讫,野干主如前入饮。饮讫扑地,不能令破。时婆罗门捉杖打杀。空中有天,而说偈言:“知识慈心语,狠戾不受谏,守顽招此祸,自䘮其身命。”是故痴野干,遭斯木罐苦。
三、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乃至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余有出罪,当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二十众,出是比丘罪,是比丘罪不得除。诸比丘亦可诃:“此是时。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释:言“我已说”者,谓彰其事了,欲令诸苾刍重审其罪,故云“已说”。
九戒初犯,四乃至三谏者,谓从弄阴失精至取片谤戒,事成即获其罪。不从他谏而生,故云初犯也。从破僧至恶性不受谏,此四戒本非僧残;因三谏不舍,方得此罪,故曰四乃至三谏也。一一法者,谓十三法中随犯一法。知而覆藏者,自知所僧残,而作覆藏心。若犯僧残,谓犯波逸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虽作覆藏心,亦不名覆藏。然覆藏有二种:一、谓覆夜,二、谓覆心。若作覆藏心至明相出,是名一夜覆藏。若不知不忆,虽经明相,无覆藏罪。故云知而覆藏也。
问曰:四戒三谏不舍得罪,僧众咸知,何覆藏之有?荅:众僧虽知,自无露罪之心,即名覆藏也。
《十诵》云:“是比丘入僧中,自唱:‘诸长老!我某甲比丘得僧残罪。’若说即善。若不即说者,从是时来,名覆藏日数。”
《僧祇》云:“佛诃覆藏比丘:‘痴人。此是恶事,犯戒尚不惭羞,悔过何以惭羞?’即说偈言:
“覆盖者则漏,
开者则不漏。
是故诸覆者,
当开令不漏。”
应强与波利婆沙。强与者,以人从法也。谓如来所被之法,违犯之人依从而行其行也,故云强与。波利婆沙是梵语,此云别住。以何义故名别住?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又不得与同犯者同一房住。设若同处,须当白僧。在一切大僧下行坐,不得连草食。又复虽入僧中,不得与僧问荅谈论。以是义故,名为别住。
次明行法。七五之法,所不应行。所应行,法者。
《律摄》云:“谓开门然灯,涂扫寺宇;大小便厕,洗除粪秽,及供土叶。寒时授火,热时扇凉。打犍椎,严香火,并赞叹佛。应在近圆下求寂上僧伽卧具、安盋之具,应为收举。制底香堂常应涂扫,供给汤水。应与善苾刍洗足涂油。寺中利养最后应得。如是行法,尽覆藏日行之,是名波利婆沙行。
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
言增上者,谓更加六夜行法。摩那埵,梵语。秦言意喜。前人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前人喜者,与其少日。因日少故,始得喜名。众僧喜者,谓观此人所行行法,不复还犯。众僧叹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烦恼,成清净人也。是故自喜,亦令众僧喜耳。
《善见》云:“摩那埵者,汉言折伏贡高,亦言下意。下意者,承事众僧。
行摩那埵已,余有出罪。
余者,谓别住摩那埵,一一如法行竟,止余出罪一法在。”
《善见》云:“阿浮诃那,梵语。汉言唤入,亦言拔罪。云何唤入?与同布萨说戒自恣法事共同,故名唤入拔罪。”
《摩得勒伽》云:“於不善处,举著善处,名阿浮诃那。”
《毗尼母》云:“阿浮诃那者,清净戒生得清净觧脱。於此戒中,清净无犯。”
《昙谛羯磨》云:二篇罪重故,须僧中行调伏法,要有於二:一者,治过;二者,治罪。初与覆藏羯磨法,治过非治罪,六夜出罪。此二是出罪法,正忏僧伽婆尸沙故。
当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二十众,出是比丘罪,是比丘罪不得除。
凡欲除罪,须知五缘。云何为五?一、由其罪。谓所犯罪。二、由意乐。谓知而覆藏。三、由治罪。谓随覆日与别住等。四、由行已。谓令众心喜。五、由人殊。谓满二十众,以定其数也。谓此篇罪重,不类余法,必借羯磨威势众僧大力,方可拔除其罪。若以行别住人足数不成满数,以行摩那埵人足数不成足数,若以授学人足数不成足数;广如不足数中,准知名不满二十众,必须二十如法清净僧,是名满。若少一人非法,不成羯磨,是比丘罪不得除,应更作法。
诸比丘亦可诃。
诸比丘者,谓秉法之僧也。不善作法应诃作,突吉罗悔过。
“此是时”,谓说戒发露结问清净之时也。
今问诸大德等。(结问清净也。)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三二不定法,分四:初、总标,二、别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
今初。
“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二不定”者。
此戒有二条,而此罪体无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定言。
《萨婆多》云:佛坐道场时,已决定五篇戒轻重通塞,无法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以可信人不识罪相轻重,亦不识罪名字。设见共女人一处坐,不知为作何事。为共行淫,为作摩触,为作粗恶语,为过五六语?故言不定。
二、别列戒相,有二。
初、三法不定。
总释。
尼有共不共,若与男子入屏处,偷兰遮。行不净行,及身相触,波罗夷。粗恶语,偷兰遮。过五六语说法,波逸提。大乘同学,此是性罪。
《律摄》云:“此因邬波斯迦事由淫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先白衣时,有亲友妇,名斋优婆私,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互相系念。尊者时到,著衣持盋,诣斋优婆私家,共独屏覆处坐。时毗舍佉母有小因缘事,往彼遥闻语声,作是念言:“或能说法?”即倚壁而听,闻是非法语声,即窥看。见共斋优婆私共一床坐。(《萨婆多论》,“问:毗舍佉聪明利根,大德重人。知比丘与女人屏处坐,何故往?荅曰:是人已入道迹,深乐佛法。佛常自说,听法有五事利益:一、得闻未曾闻法。二、已曾闻清净坚固,三、除邪见,四、得正见,五、觧甚深法。是以毗舍佉乐法情深,不以嫌疑自碍。”毗舍佉母,此译为别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为名也。《贤愚经》云,此是波斯匿王弟昙摩诃羡女也。因罪逃奔得叉尸利国,纳娶而生此女。此女妙才智辨,嫁舍卫国梨耆弥大臣第七儿为妇。波斯匿王闻其智辩,拜为王妹。后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儿。颜貌端正,勇健无双,一人之力能敌千夫。时毗舍佉信心开解,请佛及僧。佛为说法,合家得须陀洹道。佛后为说法,即得阿那含道。於优婆夷中,智慧才辨最为第一。)往白世尊。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已,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女人,独在屏覆处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有住信优婆夷,於三法中,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释义。(《律摄》云:“此中由事、由处、由情、由证,以为其体。”)女人者,人女有智未命终。(是堪行淫境,此由事。)独者,一比丘一女人。
屏覆者,有二种:一、见屏覆。若尘、若雾、若黑暗中,不相见也。二、闻屏覆。乃至常语不闻声处。
障处者,若树、若墙壁、若篱、若衣及余物障。(此由处故也。)可作淫处坐者,得容行淫处。(於一寻内,身相逼近,得为坐卧。然彼女人或相容许,或不随从。)说非法语者,说淫欲法。(此由情故也。)有住信优婆夷者,信佛法僧,归依佛法僧,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善忆持事,不错所说真实,而不虚妄。(《萨婆多》云:“住信优婆夷者,终不为身为财利而作妄语。若人语言:‘汝若妄语,不害汝命。若不妄语,当害汝命。’即自思惟:‘我不妄语,害此肉身,灭此一身。若妄语者,灭无量身,兼害法身。誓不妄语。’又复语言:‘汝若妄语,活汝父母兄弟姊妹一切亲族。若不妄语,一切所亲尽皆杀之。’寻复思惟:‘我不妄语,害此一世生死亲族。我若妄语,流转三恶,永失人天累世亲族眷属,又失贤圣出世眷属。誓不作妄语。’ 又复语言:‘汝若妄语,与汝珍宝种种财利。若不妄语,则不与汝。’即便思惟:‘我不妄语,失此俗财。我若妄语,失圣法财。誓不妄语。’”《律摄》云:“设是异生有忠信者,言行无滥,亦依其语。是名住信优婆夷,此由证也。”)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应一一治。”(《善见》云:“是比丘自言:‘我犯是罪者,即随比丘语治,不随优婆夷语治。’何以故?见闻或不审谛故。有一爱尽比丘,一日往檀越家,入屋中坐。优婆夷对比丘,别倚床而立外。凡夫比丘入檀越家乞食,遥见比丘与优婆夷相对,谓言共床坐,谛视不已。爱尽比丘自念言:‘此比丘当言,我与女人共床坐也。’各还所住,乞食比丘欲举其罪。至爱尽比丘房求听,打户欲入。爱尽比丘逆知其心,即以神力,从屋栋出,在虚空中坐。此比丘入已,遍求而不得,见在虚空中坐,语爱尽比丘言:‘大德!有神力如此,何以入白衣家,独与女人共床坐?’爱尽比丘荅言:‘长老,此是独入白衣家罪。长老,护我善。’”(文)此谓见而不谛,当随比丘语而治也。若不实说,即依优婆夷语而治也。以法不定故,不立缘。)
定罪。此中犯者,若比丘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自言坐,自言卧,自言作,即应如比丘所语治。
若比丘自言所趣向处,自言所到处,自言坐,自言卧,不自言作,应如优婆夷语治。
若不自言卧,不自言作,乃至不自言所趣向处,皆如优婆夷语治。
《善见》云:“若比丘欲入聚落,乐与女人屏处坐,著衣持盋时,突吉罗。”
若发去时,步步突吉罗。
若至檀越家,入屏处坐,波逸提。
若出已还坐,一一波逸提。
若众多女人共坐,众多波逸提。
若比丘先入在屏处,女人来礼拜问讯,不犯。
《十诵》云:“随优婆夷所说事,应善急问。(谓急急而问,不得迟也。)是比丘善急问已,若言我不往,无有是罪。应随可信优婆夷语故,与是比丘,作实觅毗尼,白四羯磨。作羯磨已,应随顺行,不与他受大戒等。(於灭诤法觅罪相中明。)若不如法行者,尽形寿不得出是羯磨。(“出”者,解也。)
《萨婆多》云:“若比丘初言尔、后言不尔,或言我不往,不作是罪。应随可信人语,与实觅毗尼。所以尔者,欲令罪人折伏恶心,又令苦恼不覆藏罪,又令梵行者得安乐住,又肃将来令恶法不起。与作羯磨已,若说先罪,应解羯磨,随事轻重治。若不说者,尽形寿不解羯磨。
会详。《论》又云:“与诸比丘结戒者,一、为止诽谤故,二、为除斗诤故,三、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绝俗秽,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与女人屏处,私曲鄙碎,上违圣意,下失人天宗向信敬。四、为断恶业次第法故。初既屏处,渐染缠绵,无所不至,是故防之。
次、二法不定。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淫处坐,作粗恶语。有住信优婆夷,於二法中,一一法说。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二法中,应一一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义并同前,故不重释。)
三、结问。
“诸大德!我已说二不定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