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论 卷下
提婆菩萨 造
婆薮开士 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破情品第五
外曰:定有我我所有法,现前有故(修妒路)。情尘意合故知生,此知是现前知,是知实有,故情尘意有。
内曰:见色已,知生何用(修妒路)?若眼先见色,然后知生者,知复何用?若先知生,然后见色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见,因缘无故生亦无(修妒路)。若眼先不见色,则因缘不合,不合故知不应生。汝言情尘意合故知生,若不合时知生者,是则不然。
外曰:若一时生,有何过?
内曰:若一时生,是事不然。生无生共不一时生,有故无故,先已破故(修妒路)。若见知先有,相待一时生;若先有,若先无;若先半有半无,於三事中一时生者,是则不然。何以故?若先有见知者,不应更生,以有故;若先无者,亦不应生,以无故;若无者,则无相待,亦无生;若半有半无者,前二修妒路中已破故。复次一法云何亦有亦无?复次若一时生,知不相待见,见不待知。复次眼为到色见耶?为不到色见耶?若眼去,远迟见(修妒路)。若眼去到色乃见者,远色应迟见,近色应速见。何以故?去法尔故。而今近瓶远月一时见,是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则无和合。复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见色者,何故见近不见远?远近应一时见。复次眼设去者,为见已去耶?为不见去耶?若见已去,去复何用(修妒路)?若眼先见色,事已办,去复何用?若不见去,不如意所趣取(修妒路)。若眼先不见色而去者,不如意所取则不能取,眼无知故,趣东则西。复次无眼处亦不取(修妒路)。若眼去到色而取色者,身则无眼,身无眼故,此则无取。若眼不去而取色者,色则无眼,色无眼故,彼亦无取。复次若眼不去而取色者,应见天上色及障外色。然不见,是故此事非也。
外曰:眼相见故(修妒路)。见是眼相,於缘中有力能取,性自尔故。
内曰:若眼见相应自见眼(修妒路)。若眼见相,如火热相自热能令他热,如是眼若见相应自见眼。然不见,是故眼非见相。
外曰:如指(修妒路)。眼虽见相,不自见眼。如指端不能自触,如是眼虽见相,不能自见。
内曰:不然。触指业故(修妒路)。触是指业非指相。汝言见是眼相者,何不自见眼?是故指喻非也。
外曰:光意去故见色(修妒路)。眼光及意去故,到彼能取色。
内曰:若意去到色,此则无觉(修妒路)。意若到色者,意则在彼;意若在彼,身则无意,犹如死人。然意实不去,远近一时取故。虽念过去未来,念不在过去未来,念时不去故。
外曰:如意在身(修妒路)。意虽在身,而能远知。
内曰:若尔不合(修妒路)。若意在身,而色在彼,色在彼故,则无和合;若无和合,不能取色。
外曰:不然。意、光、色合故见(修妒路)。眼意在身和合,以意力故,令眼光与色合。如是见色,是故不失和合。
内曰:若合故见生,无见者(修妒路)。汝谓和合故见色,若言但眼见色、但意取色者,是事不然。
外曰:受合故取色成(修妒路)。汝受和合,则有和合;若有和合,应有取色。
内曰:意非见、眼非知、色非见知,云何见(修妒路)?意异眼故,意非见相;非见相故,不能见眼。四大造故,非知相;非知相故,不能知色,亦非见相,亦非知相。如是虽复和合,云何取色?耳、鼻、舌、身亦如是破。
破尘品第六
外曰:应有情瓶等可取故(修妒路)。今现见瓶等诸物可取故。若诸情不能取尘,当用何等取?是故知有情能取瓶等诸物。
内曰:非独色是瓶,是故瓶非现见(修妒路)。瓶中色现可见,香、味等不可见,不独色为瓶,香、味等合为瓶。瓶若现可见者,香、味等亦应现可见,而不可见,是故瓶非现见。
外曰:取分故一切取信故(修妒路)。瓶一分可见,故瓶名现见。何以故?人见瓶已,信知我见是瓶。
内曰:若取分不一切取(修妒路)。瓶一分色可见,香分等不可见,今分不作有分;若分作有分者,香等诸分亦应可见。是故瓶非尽可见,是事如破一破异中说。
外曰:有瓶可见,受色现见故(修妒路)。汝受色现见故,瓶亦应现见。
内曰:若此分现见,彼分不现见(修妒路)。汝谓色现见,是事不然,色有形故。彼分中分不现见,以此分障故,此分亦如是。复次,如前若取分不一切取,彼应答此。
外曰:微尘无分故不尽破(修妒路)。微尘无分故,一切现见,有何过?
内曰:微尘非现见(修妒路)。汝经言微尘非现见,是故不能成现见法,若微尘亦现见,与色同破。
外曰:瓶应现见,世人信故(修妒路)。世人尽信瓶是现见,有用故。
内曰:现见无非瓶无(修妒路)。汝谓若不现见瓶,是时无瓶者,是事不然。瓶虽不现见,非无瓶,是故瓶非现见。
外曰:眼合故无过(修妒路)。瓶虽现见相,眼未会时人自不见,是瓶非不现见相。
内曰:如现见生无,有亦非实(修妒路)。若瓶未与眼合时未有异相,后见时有少异相生者,当知此瓶现见相生。今实无异相生,是故现见相不生。如现见相生无,瓶有亦无。
外曰:五身一分破,余有(修妒路)。五身是瓶,汝破一色,不破香等。今香等不破,故应有尘。
内曰:若不一切触,云何色等合(修妒路)。汝言五身为瓶,是语不然。何以故?色等一分是触,余分非触,云何触不触合?是故非五身为瓶。
外曰:瓶合故(修妒路)。色分等各各不合,而色分等与瓶合。
内曰:异除,云何瓶触合(修妒路)?若瓶与触异者,瓶则非触,非触云何与触合?若除色等更无瓶法,若无瓶法,云何触与瓶合?
外曰:色应现见,信经故(修妒路)。汝经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造色分中,色入所摄是现见,汝云何言无现见色?
内曰:四大非眼见,云何生现见(修妒路)?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是四大非眼见者,此所造应非现见。
外曰:身根取故四大有(修妒路)。今身根取四大,故四大有。是故火等诸物四大所造,亦应有。
内曰:火中一切热故(修妒路)。四大中但火是热相,余非热相。今火中四大都是热相,是故火不为四身。若余不热,不名为火,是故火不为四;身地坚相、水湿相、风动相亦如是。
外曰:色应可见,现在时有故(修妒路)。以眼、情等现在取尘故,是名现在时。若眼、情等不能取色尘等,则无现在时。今实有现在时,是故色可见。
内曰:若法后故初亦故(修妒路)。若法后故相现,是相非故时生,初生时已随有,微故不知,故相转现是时可知。如人著屐,初已微故随之,不觉不知,久则相现。若初无故后亦无,是应常新。若然者,故相不应生。是以初故随之,后则相现。今诸法不住故则无住时,若无住时无取尘处。
外曰:受新故故,有现在时(修妒路)。汝受新相故相,观生时名为新,观异时名为故,是二相非过去时可取,亦非未来时可取,以现在时故,新故相可取。
内曰:不然。生故新,异故故(修妒路)。若法久生新相已过是新,相异新则名故,若故相生故则为新,是新是故但有言说,第一义中无新无中无故。
外曰:若尔得何利?
内曰:得永离(修妒路)。若新不作中、中不作故,如种子芽茎节坏、华实等各各不合,各不合故诸法不住,不住故远离,远离故不可得取。
破因中有果品第七
外曰:诸法非不住,有不失故,无不生故(修妒路)。有相诸法如泥团,从团底,从底腹,从腹咽,从咽口,前后为因果。种种果生时,种种因不失。若因中无果,果则不生。但因变为果,是故有诸法。
内曰:若果生故有不失,因失故有失(修妒路)。汝言瓶果生泥团不失,瓶即是泥团;若瓶果生,是时失泥团因故,是则无因。若泥团不失,不应分别泥团、瓶有异。今实见形、时、力、知、名等有异,故有亦应失。
外曰:如指屈申(修妒路)。指虽屈申形异,实是一指。如是泥团形瓶形虽异,而泥团不异。
内曰:不然。业、能异故(修妒路)。屈申是指业,故是能。若业即是能者,屈时应失指,复次屈申应一。汝经泥团即是瓶故,指喻非也。
外曰:如少、壮、老(修妒路)。如一人身亦少亦壮亦老,因果亦如是。
内曰:不一故(修妒路)。少不作壮、壮不作老,是故汝喻非也。复次,若有不失,无失(修妒路)。若有不失者,泥团不应变为瓶,是则无瓶;若有不失者,无无故亦不应失,然则都无失。
外曰:无失有何咎(修妒路)?若常故无失,泥团不变为瓶,无无常有何过?
内曰:若无无常,无罪福等(修妒路)。若无无常,罪福等悉亦当无,何以故?罪人常为罪人,不应为福人,福人常为福人,不应为罪人;罪福等者,布施窃盗、持戒犯戒等,如是皆无。
外曰:因中先有果,因有故(修妒路)。若泥中先无瓶,泥不应为瓶因。
内曰:若因中先有果故有果,果无故因无果(修妒路)。若泥团作瓶,泥不失故,因中有果。是瓶若破,应因中无果。
外曰:因果一故(修妒路)。如土因泥果、泥因瓶果,因变为果更无异法,是故不应因中无果。
内曰:若因果一,无未来(修妒路)。如泥团现在,瓶为未来,若因果一则无未来,无未来故亦无现在时,无现在故亦无过去,如是三世乱。
外曰:名等失、生故(修妒路)。更无新法,而故法不失,但名随时异。如一泥团为瓶,瓶破为瓮,瓮破还为泥。如是都无去来,瓶瓮安在?但随时得名,其实无异。
内曰:若尔无果(修妒路)。若名失名生者,此名先无后有,故因中无果。若名先有,泥即是瓶,是故知非先有果。
外曰:不定故(修妒路)。泥团中不定出一器,是故泥中不定有名。
内曰:若泥不定,果亦不定(修妒路)。若泥团中瓶不定,汝言因中先有果亦不定。
外曰:微形有故(修妒路)。泥团中瓶形微故难知,陶师力故,是时明了。泥中瓶虽不可知,当知泥中必有微形。有二种不可知:或无故不知,或有以因缘故不知。因缘有八。何等八?远故不知,如远国土;近故不知,如眼𥇒;根坏故不知,如聋盲;心不住故不知,如人意乱;微细故不知,如微尘;障故不知,如壁外事;胜故不知,如大水少盐;相似故不知,如一粒米投大聚米中。如是泥团中瓶,眼虽不见,要不从蒲出,是故微瓶定在泥中。
内曰:若先有微瓶,因无果(修妒路)。若瓶未生时泥中有微形,后粗时可知者,是则因中无果。何以故?本无粗相后乃生故,是以因中无果。
外曰:因中应有果,各取因故(修妒路)。因中应先有果。何以故?作瓶取泥不取蒲。若因中无果者,亦可取蒲,而人定知泥能生瓶,埏埴成器,堪受烧故,是以因中有果。
内曰:若当有有,若当无无(修妒路)。汝言泥中当出瓶故,因中先有果。今瓶破故,应当无果,是以因中无果。
外曰:生、住、坏次第有故无过(修妒路)。瓶中虽有破相,要先生次住后破。何以故?未生无破故。
内曰:若先生非后无果同(修妒路)。若泥中有瓶生、住、坏者,何故要先生后坏,不先坏后生?汝言未生故无破,如是瓶未生时无住无坏,此二先无后有,故因中无果。
外曰:汝破有果故,有断过(修妒路)。若因中有果为非者,应因中无果,若因中无果,则堕断灭。
内曰:续故不断,坏故不常(修妒路)。汝不知耶?从谷子、芽等相续故不断,谷子等因坏故不常。如是诸佛说十二分因缘生法,离因中有果、无果故不著断常,行中道入涅槃也。
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外曰:生有故一当成(修妒路)。汝言因缘故诸法生。是生若因中先有?若因中先无?此生有故,必当有一。
内曰:生无生不生(修妒路)。若有生,因中先有?因中先无?如是思惟不可得。何况无生?汝若有瓶生,为瓶初瓶时有耶?为泥团后非瓶时有耶?若瓶初瓶时有瓶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瓶已有故,是初、中、后共相因待,若无中、后则无初,若有瓶初,必有中、后,是故瓶已先有,后复何用?若泥团后非瓶时瓶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未有故。若瓶无初、中、后,是则无瓶;若无瓶,云何有瓶生?复次若有瓶生,若泥团后瓶时应有?若瓶初泥团时应有?泥团后瓶时无瓶生。何以故?已有故。亦非瓶初泥团时有瓶生。何以故?未有故。
外曰:生时生故无咎(修妒路)。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有瓶生,第三法生时是生。
内曰:生时亦如是(修妒路)。生时如先说。若生是则生已,若未生云何有生?生时名半生半未生?二过,亦如前破。是故无生。
外曰:生成一义故(修妒路)。我不言瓶生已有生,亦不言未生有生;今瓶现成,是则瓶生。
内曰:若尔生后(修妒路)。成名生已。若无生,无初无中;若无初,亦无中无成。是故不应以成为生,生在后故。
外曰:初、中、后次第生故无咎(修妒路)。泥团次第生瓶底、腹、咽、口等,初、中、后次第生,非泥团次有成瓶。是故非泥团时有瓶生,亦非瓶时有瓶生,亦非无瓶生。
内曰:初、中、后非次第生(修妒路)。初名无前有后,中名有前后,后名有前无后。如是初、中、后共相因待,若离云何有?是故初、中、后不应次第生。一时生亦不然(修妒路)。若一时生,不应言是初是中是后,亦不相因待,是故不然。
外曰:如生、住、坏(修妒路)。如有为相,生、住、坏次第有,初、中、后亦如是。
内曰:生、住、坏亦如是(修妒路)。若次第有?若一时有?是二不然。何以故?无住则无生。若无住有生者,亦应无生有住,坏亦如是。若一时,不应分别是生是住是坏。复次,一切处有一切(修妒路)。一切处名三有为相,若生、住、坏亦有为相者,今生中应有三相,是有为法故。一一中复有三相,然则无穷;住、坏亦如是。若生、住、坏中更无三相,今生、住、坏不名有为相。若汝谓生生共生如父子,是事不然。如是生生,若因中先有相待?若因中先无相待?若因中先少有少无相待?是三种破情中已说。复次,如父先有,然后生子,是父更有父,是故此喻非也。
外曰:定有生、可生,法有故(修妒路)。若有生,有可生;若无生,则无可生。今瓶等可生法现有,故必有生。
内曰:若有生无可生(修妒路)。若瓶有生,瓶则已生,不名可生。何以故?若无瓶,亦无瓶生,是故若有生,则无可生,何况无生?复次自他共亦如是(修妒路)。若生、可生是二,若自生、若他生、若共生,破吉中已说。
外曰:定有生,可生共成故(修妒路)。非先有生后有可生,一时共成。
内曰:生、可生不能生(修妒路)。若可生能成生者,则生是可生,不名能生。若无生,何有可生?是故二事皆无。复次,有无相待不然(修妒路)。今可生未有故,无生则是有,有无何得相待?是故皆无。
外曰:生、可生相待故诸法成(修妒路)。非但生、可生相待成,是二相待故,瓶等诸物成。
内曰:若从二生,何以无三(修妒路)?汝言生、可生相待故诸法成。若从二生果者,何不有第三?如父母生子。今离生、可生,更无有瓶等第三法,是故不然。
外曰:应有生,因坏故(修妒路)。若果不生,因不应坏。今见瓶因坏,故应有生。
内曰:因坏故生亦灭(修妒路)。若果生者,是果为因坏时有耶?为坏后有耶?若因坏时有者,与坏不异故生亦灭;若坏后有者,因已坏故无因,无因故果不应生。复次,因中果定故(修妒路)。若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无生。何以故?若因中无果者,何以但泥中有瓶、缕中有布?若其俱无,泥应有布,缕应有瓶。若因中先有果者,是因中是果生,是事不然。何以故?是因即是果,汝法因果不异故。是故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是皆不生。复次因、果多故(修妒路)。若因中先有果者,则乳中有酪、酥等,亦酥中有酪、乳等;若乳中有酪、酥等,则一因中多果。若酥中有酪、乳等,则一果中多因。如是先后因果一时俱有过。若因中无果,亦如是过。是故因中有果无果,是皆无生。
外曰:因、果不破故,生可生成(修妒路)。汝言因中多果,果中多因为过,不言无因果,是故生可生成。
内曰:物、物、非物、非物互不生(修妒路)。物不生物,非物不生非物,物不生非物,非物不生物。若物生物,如母生子者,是则不然。何以故?母实不生子。子先有,从母出故。若谓从母血分生,以为物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离血分等母不可得故。若谓如变生,以为物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壮即变为老,非壮生老故。若谓如镜中像,以为物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镜中像无所从来故。复次如镜中像与面相似,余果亦应与因相似。而不然,是故物不生物。非物不生非物者,如兔角不生兔角;物不生非物者,如石女不生子;非物不生物者,如龟毛不生蒲,是故无有生法。复次若物生物者,是应二种法生——若因中有果,若因中无果——则不然。何以故?若因中先无果者,因不应生果,因边异果不可得故;若因中先有果,云何生灭?不异故(修妒路)。若瓶与泥团不异者,瓶生时泥团不应灭,泥团亦不应为瓶因;若泥团与瓶不异者,瓶不应生瓶,亦不应为泥团果。是故若因中有果,若因中无果,物不生物。
破常品第九
外曰:应有诸法,无因法不破故(修妒路)。汝虽破有因法,不破无因常法。如虚空、时、方、微尘、涅槃是无因法,不破故应有诸法。
内曰:若强以为常,无常同(修妒路)。汝有因故说常耶?无因故说常耶?若常法有因,有因则无常;若无因说常者,亦可说无常。
外曰:了因故无过(修妒路)。有二种因:一作因,二了因。若以作因,是则无常。我虚空等常法,以了因故说常,非无因故说常,亦非有因故无常,是故非强为常。
内曰:是因不然(修妒路)。汝虽说常法有因,是因不然,神先已破,余常法后当破。
外曰:应有常法,作法无常故,不作法是常(修妒路)。眼见瓶等诸物无常,若异此法应是常。
内曰:无亦共有(修妒路)。汝以作法相违故,名不作法,今见作法中有相故,应无不作法。复次汝以作法相违故,不作法为常者,今与作法不相违故,是应无常。所以者何?不作法,不作法同无触故,不作法应无常。如是遍常不遍常悉已总破,今当别破。
外曰:定有虚空法,常亦遍亦无分,一切处一切时信有故(修妒路)。世人信一切处有虚空,是故遍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时有虚空,是故常。
内曰:分中分合故分不异(修妒路)。若瓶中向中虚空,是中虚空为都有耶?为分有耶?若都有者则不遍;若是为遍,瓶亦应遍;若分有者,虚空但是分无有。有分名为虚空,是故应虚空非遍亦非常。
外曰:定有虚空,遍相亦常,有作故(修妒路)。若无虚空者,则无举无下、无去来等。所以者何?无容受处故。今实有所作,是以有虚空,亦遍亦常。
内曰:不然。虚空处虚空(修妒路)。若有虚空法,应有住处;若无住处,是则无法。若虚空孔穴中住者,是则虚空住处空中,有容受处故。而不然,是以虚空不住孔穴中,亦不实中住。何以故?实无空故(修妒路)。是实不名空,若无空则无住处,以无容受处故。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者,实中无住处故则无虚空,是故虚空亦非遍亦非常。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以有相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知相,而虚空无相,是故无。
外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无。无色是虚空相。
内曰:不然。无色名破色,非更有法,犹如断树,更无有法。是故无有虚空相。复次虚空无相,何以故?汝说无色是虚空相者,若色未生,是时无虚空相。复次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若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若未有色无所灭,虚空则无相,若无相则无法。是故非无色是虚空相,但有名而无实;诸遍常亦如是总破。
外曰:有时法,常相有故(修妒路)。有法虽不可现见,以共相比知故信有。如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节气、花、实等故知有时,此则见果知因。复次以一时不一时,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时,无不有时,是故常。
内曰:过去未来中无,是故无未来(修妒路)。如泥团时现在,土时过去,瓶时未来,此则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言时是一法,是故过去时终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在时;若过去作未来者,则有杂过。又过去中无未来时,是故无未来。现在亦如是破。
外曰:受过去故有时(修妒路)。汝受过去时故,必有未来时,是故实有时法。
内曰:作未来相过去(修妒路)。汝不闻我先说过去土不作未来瓶;若堕未来相中,是为未来相,云何名过去?是故无过去。
外曰:应有时,自相别故(修妒路)。若现在有现在相,若过去有过去相,若未来有未来相,是故有时。
内曰:若尔一切现在(修妒路)。若三时有自相者,今尽应现在。若未来,是为无;若有,不名未来,应名已来。是故此义不然。
外曰:过去、未来行自相故无咎(修妒路)。过去时、未来时,不行现在相。过去时行过去相,未来时行未来相,是名行自相故无过。
内曰:过去非过去(修妒路)。若过去过去者,不名为过去。何以故?离自相故。如火舍热,不名为火,离自相故。若过去不过去者,今不应说过去时行过去相。未来亦如是破。是故时法无实,但有言说。
外曰:实有方,常相有故(修妒路)。日合处是方相,如我经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日初合处是名东方。如是余方随日为名。
内曰:不然。东方无初故(修妒路)。日行四天下,绕须弥山,郁丹越日中,弗于逮日出,弗于逮人以为东方;弗于逮日中,阎浮提日出,阎浮提人以为东方;阎浮提日中,拘耶尼日出,拘耶尼人以为东方;拘耶尼日中,郁丹越日出,郁丹越人以为东方:如是悉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复次日不合处,是中无方,以无相故。复次不定故,此以为东方,彼以为西方,是故无实方。
外曰:不然。是方相一天下说故(修妒路)。是方相因一天下说,非为都说,是故东方非无初过。
内曰:若尔有边(修妒路)。若日先合处是名东方者,则诸方有边;有边故有分,有分故无常。是故言说有方,实为无方。
外曰:虽无遍常,有不遍常微尘,是果相有故(修妒路)。世人或见果知有因,或见因知有果,如见芽等知有种子。世界法见诸生物先细后粗故,可知二微尘为初果,以一微尘为因。是故有微尘圆而常,以无因故。
内曰:二微尘非一切身合,果不圆故(修妒路)。诸微尘果生时,非一切身合。何以故?二微尘等果,眼见不圆故。若微尘身一切合者,二微尘等果亦应圆。复次若身一切合,二亦同坏。若尘重合则果高,若多合则果大,以一分合故微尘有分,有分故无常。复次微尘无常,以虚空别故(修妒路)。若有微尘,应当与虚空别,是故微尘有分,有分故无常。复次以色等别故(修妒路)。若微尘是有,应有色、味等分,是故微尘有分,有分故无常。复次有形法有相故。若微尘有形,应有长短方圆等,是故微尘有分,故无常。有分、无常,故无微尘。
外曰:有涅槃法,常、无烦恼,涅槃不异故(修妒路)。爱等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有烦恼者,则有生死,无烦恼故,永不复生,是故涅槃为常。
内曰:不然。涅槃作法故(修妒路)。因修道故,无诸烦恼,若无烦恼,是即涅槃者,涅槃则是作法,作法故无常。复次若无烦恼,是名无所有;若涅槃与无烦恼不异者,则无涅槃。
外曰:作因故(修妒路)。涅槃为无烦恼作因。
内曰:不然。能破非破(修妒路)。若涅槃能为解脱者,则非解脱。复次未尽烦恼时,应无涅槃。所以者何?无果故无因。
外曰:无烦恼果(修妒路)。此涅槃非是无烦恼,亦非无烦恼因,是无烦恼果,是故非无涅槃。
内曰:缚、可缚、方便,异此无用(修妒路)。缚名烦恼及业,可缚名众生,方便名八圣道。以道解缚故,众生得解脱。若有涅槃异此三法,则无所用。复次,无烦恼是名无所有,无所有不应为因。
外曰:有涅槃,是若无(修妒路)。若缚、可缚、方便三事无处,是名涅槃。
内曰:畏处何染(修妒路)?以无常过患故,智者於有为法弃捐离欲。若涅槃无有诸情及所欲事者,则涅槃於有为法甚大畏处,汝何故心染?涅槃名离一切著、灭一切忆想,非有非无、非物非非物,譬如灯灭不可论说。
外曰:谁得涅槃(修妒路)。是涅槃何人得?
内曰:无得涅槃(修妒路)。我先说如灯灭,不可言东去,南西北四维上下去;涅槃亦如是,一切语灭,无可论说。是无所有,谁当得者?设有涅槃,亦无得者。若神得涅槃,神是常是遍故,不应得涅槃;五阴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五阴无常故,五阴生灭故。如是涅槃当属谁?若言得涅槃,是世界中说。
破空品第十
外曰:应有诸法,破有故;若无破,余法有故(修妒路)。汝破一切法相,是破若有,不应一切法空,以破有故。是破有故,不名破一切法。若无破,一切法有。
内曰:破如可破(修妒路)。汝著破故,以有无法欲破是破。汝不知耶?破成故,一切法空无所有。是破若有,已堕可破中,空无所有。是破若无,汝何所破?如说无第二头,不以破故便有。如人言无,不以言无故有;破可破亦如是。
外曰:应有诸法,执此彼故(修妒路)。汝执异法故说一法过,执一法故说异法过,是二执成故有一切法。
内曰:一非所执,异亦尔(修妒路)。一、异不可得,先已破,先破故无所执。复次若有人言:“汝无所执,我执破一、异法。”若有此问,应如是破。
外曰:破他法故,汝是破人(修妒路)。汝好破他法,强为生过,自无所执,是故汝是破人。
内曰:汝破人(修妒路)。说空人无所执,无执故非破人。汝执自法破他执,故汝是破法人。
外曰:破他法故自法成(修妒路)。汝破他法时自法即成。何以故?他法若负,自法胜故,是以我非破人。
内曰:不然。成、破不一故(修妒路)。成名称叹功德,破名出其过罪,叹德、出罪不名为一。复次成有畏(修妒路)。畏名无力。若人自於法畏故不能成,於他法不畏故好破,是故成、破不一。若破他法是即自成法者,汝何故先言说空人但破他法、自无所执?
外曰:说他执过自执成(修妒路)。汝何以不自成法,但破他法?破他法故,即是自成法。
内曰:破他法自法成故,一切不成(修妒路)。破他法故自法成,自法成故一切不成,一切不成故我无所成。
外曰:不然,世间相违故(修妒路)。若诸法空无相者,世间人尽不信受。
内曰:是法世间信(修妒路)。是因缘法世间信受。所以者何?因缘生法是即无相。汝谓乳中有酪酥等、童女已妊、诸子食中已有粪,又除梁椽等别更有屋、除缕别有布;或言因中有果,或言因中无果,或言离因缘诸法生。其实空不应言说世事,是人所执谁当信受?我法不尔,与世人同故,一切信受。
外曰:汝无所执是法成(修妒路)。汝言无执是即执。又言我法与世人同,是则自执。
内曰:无执不名执,如无(修妒路)。我先说因缘生诸法即是无相,是故我无所执。无所执不名为执,譬如言无,是实无,不以言无故便有;无执亦如是。
外曰:汝说无相法故,是灭法人(修妒路)。若诸法空无相,此执亦无,是则无一切法。无一切法故,是名灭法人。
内曰:破灭法人,是名灭法人(修妒路)。我自无法,则无所破。汝谓我灭法而欲破者,是则灭法人。
外曰:应有法,相待有故(修妒路)。若有长必有短,有高必有下,有空必有实。
内曰:何有相待?一破故(修妒路)。若无一,则无相待。若少有不空,应有相待。若无不空则无空,云何相待?
外曰:汝无成是成(修妒路)。如言室空无马则有无马。如是,汝虽言诸法空无相,而能生种种心故,应有无,是则无成是成。
内曰:不然。有无一切无故(修妒路)。我实相中种种法门,说有无皆空。何以故?若无有亦无无,是故有无一切众。
外曰:破不然,自空故(修妒路)。诸法自性空,无有作者。以无作故,不应有破。如愚痴人,欲破虚空,徒自疲劳。
内曰:虽自性空,取相故缚(修妒路)。一切法虽自性空,但为邪想分别故缚。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譬如愚人见热时焰,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性空,众生取相故著。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
外曰:无说法,大经无故(修妒路)。汝破有破无、破有无,今堕非有非无。是非有非无不可说。何以故?有无相不可得故,是名无说法,是无说法。《卫世师经》、《僧佉经》、《尼乾法》等大经中皆无,故不可信。
内曰:有第四(修妒路)。汝大经中亦有无说法,如《卫世师经》中:声不名大、不名小;《僧佉经》:泥团非瓶、非非瓶;《尼乾法》:光非明、非暗。如是诸经,有第四无说法,汝何言无?
外曰:若空不应有说(修妒路)。若都空,以无说法为是者,今何以说善恶法教化耶?
内曰:随俗语故无过(修妒路)。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如佛虽知诸法无相,然告阿难入舍卫城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随俗语故,不堕妄语。我亦随佛学,故无过。
外曰:俗谛无,不实故(修妒路)。俗谛若实,则入第一义谛;若不实,何以言谛?
内曰:不然。相待故,如大小(修妒路)。俗谛於世人为实,於圣人为不实。譬如一奈,於枣为大,於瓜为小,此二皆实。若於枣言小、於瓜言大者,是则妄语。如是随俗语故无过。
外曰:知是过,得何等利(修妒路)?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如是诸法皆见有过,得何等利?
内曰:如是舍我,名得解脱(修妒路)。如是三种破诸法,初舍罪福中破神,后破一切法,是名无我无我所。又於诸法不受不著,闻有不喜,闻无不忧,是名解脱。
外曰:何以言名得解脱,不实得解脱耶?
内曰:毕竟清净故。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云何言人得解脱?於俗谛故,说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