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 卷第五(上)
唐沙门释道宣 撰
历代众经传 译所从录第一之五
后周 陈朝 隋朝 唐朝
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
世袭乱离,魏晋更𧟶,各陈正朔,互指伪朝。仁义可曰销罄,德行是称凋殒。仍自诸代国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则一是一非,一政一虐,都难惬当,谁敢筹之?故北魏以江表为岛夷,南晋以河内为獯鬻。周承魏运,魏接晋基,余则偏王无所依据,而宋齐梁陈之日,自有司存。国亡帝落,遂即从诸笔削,可不然乎?周之先祖宇文觉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魏帝,西迁长安,改衣幡为皂色,号大统元年。一十八载改年,废帝立魏齐王,四年而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毓为帝,四年而崩。立弟邕为帝,太祖第三子也。开阔大度,统御群小,立十二年,杀叔大冢宰晋国公护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年,内纳道士。张宾妖侫云:佛法於国不祥。遂灭除之。至建德六年,东平齐国又殄前代数百年来公私寺塔,扫地除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尽赐王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还归编户。帝以为大周一统,天下无事也,志高虑远,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子赟立,杀齐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子衍为太子,禅位与之,改元大象,自号天元皇帝,立四皇后,威仪服饰,倍多於古。大象二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二月,禅位於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於长安,传译沙门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要等,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卷焉,后周经录云。
沙门释昙显(一部二十卷经典)
沙门攘那跋陀(一部一卷论)
沙门建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勔(二部二卷传)
沙门释慧善(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亡名(一部十一卷《论铭传》)
沙门释静蔼(一部一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一部一卷《三教论》)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一卷)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楷则,更莫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其内,每事徵核,领纲有据。
五明论(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於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译,沙门智僊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大乘同性经(四卷,一名《佛十地经》,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辩笔受)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天和三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部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於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阳公侯伏寿为总监检校。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五卷,第二出,於归圣寺译,智僊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论(二卷,於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并功能经(於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部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冢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於长安四天王寺译,萧吉笔受)
妙法莲华经普门重诵偈
种种杂咒经
佛语经(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部,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於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
十八条难道章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勔撰,勔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趍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难检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勔以老子与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胜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途,宜应糺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校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摭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见也。
散华论八卷
右,扬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华缤纷而散,故名“散华论”也。序略云:著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覼缕者,正由斯辙,罕人谙练,是以触义慇勤,逢文指掌,详览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柱国冡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影喻论
法界宝人铭(并序)
厌食想文
僧崖菩萨传(保定二年於成都烧身,当焚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华瑞相,具在传载,长房亲见)
韶法师传(并序赞)
验善知识传(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一十卷,武帝世沙门释亡名著,俗姓宋,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上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触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於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武帝世沙门释静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日,遗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於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三教论
右一论,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於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议,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议。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时俗之昏蒙,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有一十二篇,以内外二教为本。道无别教,摄入儒流,易之谦谦,斯其徒也,故外论之本,古昔先王为教主也,仁义五常为教体也,孔丘述之亦非主也。是以外教之宗,治身治国,尽於身代。余不有言,内教之本,以佛为教主。除惑入正,为教所归。诸余道俗,赞述而已。是以内教之宗,不以身为累本,意存心惑,是称内也。道教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斯言同儒,故入外摄。故内外二教,文理卓明。初帝重道而轻佛,欲除佛而存道,及览安论,无以抗之,遂二教俱除,别立通道观。简二教诸人达解三教者,置贠立学,著衣冠而登其门焉。余如《续高僧传》(二十四)。
陈朝传译佛缘录第十六
有梁祚微,祸难自作。魏末大臣侯景,统御河南,因隙奔。梁帝独建议纳之,封为河南王。乘宠乱阶,遂䧟梁室。经於两载,乃称尊号。梁湘东王先在荆陜,使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等往平金陵,曾未旋踵,湘东为西魏所灭,僧辩为霸先所杀,拥兵称王,都於金陵,以姓为国。其先吴兴长城人,代为甲族,形器异伦,长九尺二寸,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放,众所推重。及临大宝,复故梁基旧建业都七百余寺。侯景焚爇,余者无几。陈祖兴祚,皆备修补。翻译新经,讲通旧论,不谢前轨。自创国太平元年,至降主叔宝祯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其九年与隋同政,所降之年,即隋开皇九年也,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传论疏等,合四十八部,总二百五十七卷,为陈朝经录云。
沙门俱那罗陀(三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论)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慧思(八部十卷《大乘观门》)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南康郡净土寺出)
解节经(此本有十八品,今止第四一品,一卷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出,与什菩提流支出本同广略异)
广义法门经
僧涩多律(陈言“总摄”)
修禅定法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立世阿毗昙(一十卷,永定二年出)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佉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佛陀扇多出少异)
十八空论(三卷,豫章栖隐寺出)
中边分别论(三卷,於临川郡出,并疏三卷)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
金刚般若论
律二十二明了论(亦云《明了论》,并疏五卷)
大般涅槃经论
遗教论
三无性论
反质论
堕负论
求那摩底随相论
宝行王正论
成就三乘论
正说道理论
意业论
执异部论
佛阿毗昙
起信论
解捲论
思尘论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出异,在临川郡出)
正论释义(五卷,於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
俱舍论疏(六十卷)
金刚般若疏(合一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一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始兴郡出)
婆薮盘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别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所在便译,并见曹毗《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末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六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槃》、《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庶令法灯传照,不隐辉於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周武世,月婆首那者,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郷,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敕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阗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於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𣰠为檀越,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学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同本异译)
右,周武,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於扬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众经目录》。
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门(两卷)
随自意三昧
次第禅要
释论玄门
三智观门
安乐行法
弘誓愿文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门释慧思撰。思本武津人,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严,道风遐扇。幼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旬策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门,於一念中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於是内求之侣重蠒云集,以所证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乃著兹观法,以通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润色,而理玄旨奥,盖十载之徽猷焉。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
天命有隋,膺斯五运。帝图荣祜,宅此九州。所以诞育之初,神光洞发;君临已后,灵瑞竞臻。故使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瘖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是知昔闻七宝,匪局金轮。今则神异四时,遍和玉烛。往以赤若之岁,黄屋驭宸。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嘉号於开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黄龙降於旧地,卿云见於城上。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归禅在隋。景命既临,服黄替皂,废周六官,依汉五省,佛日还曜,法水潜通。其冬,有前周沙门赍西域梵文二百余部,膺期而至,下敕所司,访人令译。开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翻传。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域。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寺。三宝慈化,自此而兴,万国仁风,缘斯远大。伽蓝郁峙,法宇交临,开士肩联,信心接踵,及仁寿启号,宝塔是兴,百有余州,皆陈灵应。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服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部垂五百卷。炀帝嗣录,卜宅东都,仍於洛濵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岁时。翻度新经,备如别录。令总一朝两代三十七年,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传法等,合一百一十一部,六百六卷,结为前隋传录,如左。
京师洋川郡守昙法智(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经)
沙门释法上(三部四十三卷数录)
沙门释灵裕(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智顗(十九部八十七卷大乘观门疏论传)
沙门释信行(二部四十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一部七卷经目)
沙门释宝贵(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一部三十一卷数论)
沙门释彦琮(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四部三十七卷解论)
广州司马郭谊(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一部二十卷传)
晋府祭酒徐同卿(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众经法式(一部十卷)
沙门释灌顶(五部一十三卷观门录传记)
东都沙门达磨笈多(七部三十三卷经论)
沙门释明则(一部一十三卷)
沙门释行矩(二部二卷)
大隋业报差别经(开皇二年三月译,第二出,与《罪业报应》同,小异)
右一部,元魏世婆罗门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般若,隋言法智,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册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来,敕召智还,使掌参译,於大兴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语。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理,日严寺沙门赵郡释彦琮制序。
象头精舍经(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二出,与《伽耶山顶经》本同)
大乘方广总持经(开皇二年七月译)
右二部,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既不远五百由旬,振锡巡方,来观盛化至止,便於大兴善寺译出,给事李道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语,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文义,沙门彦琮并制序。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开皇四年五月起出,五年二月讫,沙门智铉、道邃、慧献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开皇三年正月出,智铉笔受,与《文殊师利神力经》、《胜金色光明女经》、《大净法门经》本同小异)
德护长者经(二卷,三年六月出,僧琨笔受,一名《掘多长者经》,与《申日兜本》及《日光童子经》同)
莲华面经(二卷,四年三月出)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五年正月出,是《大云经》第一百品)
牢固女经(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经(二年十二月出,上四经慧献笔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高齐昭玄统那连提耶舍,隋言尊称译。舍少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诸国,经六十余,但是释迦胜迹处所,无不必践。既穷南海,还返北天。复之茹茹,逢彼国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时始四十。舍之骨梗,颇异等伦。缘是文宣偏所待遇,藉甚既著,理此统焉。时亦出经论,备《齐世录》。齐被周灭,仍憩漳濵。开皇元年新经至止,敕便追召。二年七月,传送到京,见劳慇勤,即敕安处大兴善寺,给以上供,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于翻译。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京城大德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校讫了,舍九十余矣。至九年而卒,有别传。所译之经,并沙门彦琮制序。
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右招提寺沙门释僧就,开皇六年所合。《长房录》云:就少出家,专宝坊学,依如梵本。此《大集经》凡十万偈,若具足出,可三百卷,见今译经。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并悬诸杂华,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彼土又称,此国东南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兼云有三灭定罗汉,在彼山窟寂禅㝠卫,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为罗汉净发。信哉神力!固当实焉。须发剃还生,入灭定不动,难思议福地,获此宝任持。所冀今来明王睿主,种贤绍圣,弘法化君,写以宣流,所统之内,闻善尚传,故因叙载。然去圣将远,凡识渐昏,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缘是前哲支昙所翻及罗什出,或二十七,或复三十,或三十一,卷轴匪定。就既宣扬,每恒嗟叹,及睹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至今开皇复属耶舍译《日藏经》一十卷,既并《大集》本旧品,内诚欣跃,即依合之,成六十轴。就虽附入,未善精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渊明,奉为皇后检校,抄写众经两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题甚为整类。又今见翻,其间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讫,应满百卷,於本梵文三分将一。且夫土石,末为细尘,无自持之力,及其结为堆阜,有生载之功,况条离株希盛荣,流舍源求广润,而可得乎?我隋皇帝之挺生也,应天时,顺地理,九州离隔,出三百年,十万偈分,将喻千祀。散经还聚,聚光《大集》之文;别壤遂通,通显大兴之国。非夫位握金轮,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开疆阐法,其孰并斯焉?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七年七月起,十一年二月讫,僧昙、学士长房、刘凭等笔,彦琮序)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二年四月起,十四年六月讫,道邃等笔)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五年七月起,十六年十二月讫,僧琨等笔)
诸佛护念经(十卷,十四年十月起,至十二月讫,僧昙等笔)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十三年八月起,十四年九月讫,僧昙等笔)
大集贤护菩萨经(六卷,十四年十二月起,十五年二月讫,明芬等笔)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十五年四月出,道邃等笔)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讫,长房等笔)
四童子经(三卷,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讫,僧琨笔)
诸法本无经(三卷,开皇五年六月起,七月讫,刘凭等笔受)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七年正月起,三月讫,僧昙笔,彦琮序)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二卷,见《唐录》)
月上女经(二卷,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讫,刘凭笔,彦琮序)
善思童子经(二卷,十一年七月起,九月讫,长房笔,彦琮序)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见《唐录》)
移识经(二卷,十一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讫,长房笔)
譬喻王经(二卷,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讫,道密等笔)
护国菩萨经(二卷,见《唐录》)
发觉净心经(二卷,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讫,僧琨笔)
一向出生菩萨经(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讫,僧昙等笔,琮序)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见《唐录》)
大威灯仙问疑经(六年,正月出,二月讫,道邃笔,琮序)
文殊尸利行经(六年,三月出,四月讫,僧昙笔,琮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见《唐录》)
八佛名号经(六年五月出,六月讫,道邃笔,琮序)
希有校量功德经(六年六月出,其月讫,僧昙笔,彦琮序)
善恭敬师经(六年七月出,八月讫,僧昙笔,琮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七年正月出,二月讫,僧昙笔,琮序)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七年四月出,五月讫,僧昙笔,琮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七年五月出讫,僧琨笔,琮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七年六月出,八月讫,僧琨笔,琮序)
诸法最上王经(十五年出,七月讫,明芬笔)
入法界经(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讫,道密等笔)
商主天子问经(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笔)
出生菩提经(十五年十月翻讫,学士刘凭笔)
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凉世昙无䜟出四卷,梁世真谛出六卷,周世崛多出五卷,并无此两品,今有,故复出之)
大乘三聚忏悔经(见《唐录》)
右三十七部,合一百七十六卷,北天竺犍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隋言至德,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学耶舍崛多,随本师主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赍经入国。师徒同学悉习方言二十余年,崛多最善。周世在京及往蜀地,随处并皆宣译新经。或接先阙,文义咸允。时遭魔难,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毁二教,夏之七众,俱俗一衣。崛多师徒,亦被诱逼。既元结契,捐命游方,弗惮苦辛,弘化为业。值法陵灭,遂爽本心。既辞是梵人,不从华服,秉古志节,乞求返邦。国家依听,以礼放遣。我脂那者,实是阎浮之陆海也,为诸遐裔殊服异形咸所奔凑,其非乐土,宁感致斯慕化而来?来者容纳;,思乡欲去,去者不违。还向北天,路经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汗,殷重请留,因往复曰:“周有成坏,劳师去还,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当使称心。遂尔并停,十有余载。师及同学悉彼先徂,唯多独在。时属相州沙门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结西游,往还七载,凡得梵经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进无所归,退则不可,迁延彼间,遂逢志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仍共寻阅所得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频觉巧便,有殊前人律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译。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周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敕旨付司,访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国,处处兴善,将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罗毗舍达等道俗六人,令於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便兼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讫了,合得二百余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终亡,仍敕崛多专主翻译。仍移法席,就大兴善,更召婆罗门沙门达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增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始末,铨定指归。其十四部《本行集经》,七十六卷,并是余处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门彦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等八十九卷,十二年来,在大兴善寺禅堂内出,沙门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门明穆、沙门彦琮重对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义。其外尚有九十余部见在,续翻讫,随附录。仰惟如来金口所唱,异类各蒙悟解,譬如日月辉天,迦叶、阿难亲承,梵音结集,布乎皮牒,犹如炬烛朗夜。后汉迄金,国俗殊别。宣译著在文言,状如萤灯照室,所冀石火之继,太阳以影传光,津液法流,露润含识,庶无断绝。若论真伪本末,可得同年而比校哉。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护国菩萨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云请雨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右六部经十一卷,亦是崛多、笈多二师於兴善续出,《长房录》阙名,今搜现入,藏经有之,故附此第。
增一数(四十卷,略诸经论所有数法,从一至十至百乃至千万,有似数林)
佛性论(二卷)
众经录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国寺沙门释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减三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释典,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景行既彰,逸响遐被,致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典,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从彼国,件录事条,遣僧义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事条。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国,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谁述作?著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纪不?谨录谘审,垂为释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晋安帝隆安年,昙无䜟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婆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佉弟婆薮槃豆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聚积,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之极顶,造弥勒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俗,习业如常,当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激,心如注石,遂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力,疾服袈裟,弟子扛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
经法东流记
十德记僧尼制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弘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归,性爱传灯,情存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也。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通无上法宝。开皇十年,追入见讫,辞帝东返。十一年春,厚礼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