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卷第五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 撰
六道篇第四(此有六部)
诸天部
人道部
阿修罗部
鬼神部
畜生部
地狱部
诸天部(此别四部)
述意部
会名部
受苦部
报谢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自在天上更是魔王,无想定中翻为外道。四空之顶,邪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涅槃。憍慢转增,我人逾盛。所以头华萎髻,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荡。普为四王、忉利、兜率、炎摩、化乐、他化、梵王、梵辅、光音、遍净、广果、那含、不烦、不热、善见、善现、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乃至横穷他界,竖极上天;或复端坐华台,动逾劫数;凝神王殿,一视千年。愿今自然之服,不离身形;善法之堂,永蒙游观。绝生离之病,无战阵之劳。长谢五衰,恒丰七宝。色像端严,容仪炜烨,永离苦因,清升乐果也。
会名部第二
问曰:云何名六趣?依《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亦可依所造之业,趣彼生处,故名为趣。又趣者归向之义。谓所造业能归向於天乃至地狱也。
问曰:唯有此六趣定,更有余道耶?答曰:且据一家不增减说。若依《楼炭经》中,亦说九道众生共居。一、菩萨道,二、缘觉道,三、声闻道。帖前六道,以凡圣同居,为欲相仿也。天者如《婆沙》释名:“光明照曜,故名为天。”又天者,颠也。颠谓上颠。万物之中,唯天在上,故名颠也。又天者,显也。显谓高显。万物之中,唯天独高,在上显覆,故名显也。
问曰:何故彼趣名天?答曰:於诸趣中彼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说先造作增上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续,故名天趣。有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恒照昼夜故。声论者说:能照故名天,以现胜果照了先时所修因故。复次戏乐故名天,以恒游戏受胜乐故。
问曰:诸天形相云何?答曰:其形上立。
问曰。语言云何?答曰:皆作圣语。
又《立世阿毗昙论》云:“天名提婆。谓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今略论诸天报身之相。所谓诸天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
又彼经云:“彼夜摩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共聚在一莲华须同坐,不妨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
又《智度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
又《正法念经》云:“尔时夜摩天王为诸天说偈云:
“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佛故,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法故,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僧故,是为命中命。”
又:“夜摩天中有三大士,常为放逸诸天而演说法。何等为三?一者,夜摩天王牟修楼陀菩萨;二者,善时鹅王菩萨;三者,种种庄严孔雀王菩萨。是三大士常为利他而演说法,或有令得声闻菩提,或有令得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受苦部第三
今述诸经具明诸天趣苦。光明色界无色界苦。上界虽胜,仍有微苦。故《成实论》云:“上二界中虽无粗苦,而有微细苦。何以知之?四禅中说有行立坐卧。随有四故,皆应有苦。又色界有眼、耳、身识,即此识中所有诸受,名为苦乐。从一威仪,求一威仪。求一威仪故,知有苦。”又无理解,爱着已报。失时大苦。如经中说:唯得道者将命终时无忧苦色。今既是凡,宁无忧苦。论中云:无苦者,以苦相微故,说言无。如食少盐,故言无盐。非是一向唯乐无苦。由上界乐行寂灭不著,不能发起粗贪恚瞋,故名无苦无乐。又无刀杖等,故言无苦。非无微苦。故《涅槃经》云:“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然死尸处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著。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若不作此观,名不修身。”故知有苦。
又《法句喻经》云:“有四比丘坐於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丗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丗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丗间之苦,无过瞋恚。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纷纭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向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於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害。吾我缚著,生死不息,皆由身与。欲离丗苦,本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故知未得圣智,灭此三界之身,当非苦耶?
问曰:色界有身,有苦可尔。无色无形,苦受何生?答曰:彼报精微,凡小不睹。无其粗碍,非无细色。广论有无,备在别章。故《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退时,生大懊恼,甚於下界。譬如极处,堕摧碎烂。”又《成实论》云:“苦乐随身,至於四禅。忧喜随心,至於有顶。”
问曰:生上天者离恶积善,何故报尽,即入三涂?答曰:凡夫无始已来恶业无穷。一日贪瞋,尚受千形。况恶既多,暂伏结生。报福既尽,昔业时熟,还堕三涂。何所致惑!故《成实论》云:“人在色无色界,谓是涅槃。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谓无涅槃,谤无上法。当知彼中有不善业。”又《智度论》云:“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堕阿鼻地狱中。”故知三界轮转皆苦。
第三明欲界诸天苦者,谓彼天中斗战之时,递相加害,身心俱苦。若割肢节,断而复生。斩首截腰,则有死苦。如《毗昙》说:“欲界诸天有十业道杂不律仪。虽天不害天,而害余趣。亦有截手截足,断而还生。若斩首则死。展转相夺,乃至十业道皆有。”
又福欲尽时,五衰相现,则大忧恼。故《涅槃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其身体柔软细滑,见五相时,极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如蜜和毒药,初美后苦。故《正法念经偈》云:
“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
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
业尽怀忧恼,舍离诸天女。
退时大苦恼,不可得譬喻。
善业欲尽时,如灯焰欲灭。
不知何所趣,心生大苦恼。
天上欲退时,心生大苦恼。
地狱众苦毒,十六不及一。
一切诸焰轮,爱力之所作。
爱锁缚众生,至诸险恶道。
三界如转轮,业系轮不断。
是故舍爱欲,离欲得涅槃。”
又《涅槃经》云:“虽复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虽为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终生於畜生道中,或为师子、虎、兕、豺、狼、象、马、牛、驴等。”故知天报尽时,其身大苦。既有斯难,即须披诚,疏涤此业,忏令伏灭。若人造罪,受报尽已,后时修善,设生天上,由昔余殃,天中微受。故《正法念经》云:“若於先丗有偷盗业,尔时自见诸天女等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於先丗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於先丗以酒施於持戒之人,或破禁戒而自饮酒,或作曲酿;临命终时,其心迷乱,失於正念,堕於地狱。若於先丗有杀生业,寿命短促,速疾命终。若於先丗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已,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曰五衰相也。以其持戒五种缺故,业网所缚,受此业报。”又:“帝释复观业果,於殿中叫唤大地狱十八隔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业,堕此地狱,具受众苦。从地狱出,生饿鬼中,寿命长远。从饿鬼中死,生畜生中,互相残害。从畜生中死,若生人中,身色憔悴,无有威德。若有余业,得生天中,身量[=liang]形貌,皆悉减劣。一切众宝庄严之具,光明微少。不为天女之所爱敬。天女背叛,舍至余天。智慧薄少,心不正直。为余天子之所轻笑。若诸天众与阿修罗斗战之时,为他所杀,以余业故。”
报谢部第四
依《新婆沙论》云:“诸天中将命终位,先有二种五衰相现:一小,二大。云何名为小五衰相?一者,诸天往来转动,从严身具出五乐声,善奏乐人所不能及。将命终位,此声不起。有说:复出不如意声。二者,诸天身光赫奕,昼夜相照,身无有影。将命终时,身光微昧。有说令灭身影便现。三者,诸天肤体细滑,入香池浴,才出水时,水不著身,如莲华叶。将命终位,水便著身。四者,诸天种种境界,悉皆殊妙,漂脱诸根,如旋火轮,不得暂住。将命终位,专著一境,经於多时,不能舍离。五者,诸天身力强盛,眼尝不瞬。将命终时,身力虚劣,眼便数瞬。云何为大五衰相?一者,衣服鲜净,今秽。二者,华冠光盛,今萎。三者,两腋忽然流汗。四者,身体歘生臭气。五者,不乐安住本座。前五衰相现,已不可转。时天帝释以有五种小衰相现,不久当有大衰相现,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谁能救我如是衰厄,我当归依。便自了知,除佛世尊,无能救护。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令彼衰相,一时皆灭。故於佛前欢喜踊跃,作诸爱语,说此伽他曰:
大仙应当知,我即於此座,
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
又《折伏罗汉经》云:“昔忉利天宫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种瑞现:一项中光灭,二头上华萎,三面色变,四衣上有尘,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痩,七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甚预愁苦,不知何计。余天语言:今佛在此,为众说法。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知告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得离豚身,常诵三自归。如是日三。却后七日,天即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家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㝃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持而弃走。母亦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父知贵子,令好养之。年向七岁,与其辈类,於道边戏。遇舍利弗、目连,儿前作礼。众圣惊怪,具说天上事。此儿请佛到家,佛为说经。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此云不退。”(依经,天有多种,具如前《三界篇》中二十二门说。今对六道,略述四门。)
感应缘(略引六验)
晋居士史世光
晋沙门释慧嵬
宋仑氏有二女
魏沙门释僧鸾
魏居士椽弦超
梁沙门释慧韶
夫十恶缘巨,易惑心涂;万善力微,难感灵性。奸心频发,凶状屡闻。正法罕逢,教沉道䘮。所以一息不追,则万劫永别;刹那暂隔,则千代长离。良由信毁相竞,善恶交侵。愚惑之徒,轻举邪风;淳正之辈,时遭侫逼。所以教流震旦,六百余年。崔赫周虐,三被残屏。祸不旋踵,殃及己身。致招感应之徵,善恶之报。是以建安感梦而疾瘳,文宣降灵而疾愈。吴王围寺,舍利浮光;齐主行刑,刀寻刃断。宇文毁僧而疮溃,拓拔废寺而脓流。孙皓溺像而阴疼,赫连凶顽而震死。古今善恶,祸福徵祥,广如《宣验》,《㝠祥》、《报应》、《感通》、《寃魂》、《幽明》、《捜神》、《旌异》、《法苑》、《弘明》、《经律异相》、《三宝徵应》、《圣迹归心》、《西国行传》、《名僧》、《高僧》、《㝠报》、《舍遗》等,卷盈数百,不可备列。传之典谟,悬诸日月。足使目睹,当猜来惑。故经曰: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信知善恶之报,影响相从;苦乐之徵,由来相克。余寻传记四千有余,故简灵验,各题篇末。若不引证,邪病难除。余之不尽,冀补兹处。
晋史世光者,襄阳人也。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沙门支法山转《小品》,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灵上,著衣帢,具如平生。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转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已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转《大品》,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幡供养,时在寺中。乃呼张信持幡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幡俱西北,飞上一青山上,如琉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幡,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倐忽甦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幡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於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簮恰,去必露髻。信问之。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也。后乃著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亲察也。唯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自,见光入一黑门。有顷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胜。省视还也。舅生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会僧转经,当稍免脱。舅即轻车将军,报终也。(右一出㝠祥记。)
晋长安释慧嵬,不知何处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言遣之。后久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广谈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凌云而逝,顾谓叹曰:海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坚贞。后以晋隆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续有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阃兴寺,常习禅为业。又善律行,纤毫无缺。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尽,唯手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右一出梁朝《高僧传》。)
宋仑氏二女,东官曾城人也。是时祖姊妹。元嘉九年,姊年十岁,妹年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以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及梵书。见西域沙门,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复失之。田间作人云:见其从风径飘上天。父母号惧,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丗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因堕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女既归家,即毁除鬼座,缮立精庐,夜齐诵经。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若灯烛。二女自此后,容上华雅,音制诠正,上京风调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就里并迎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於是溪里皆知奉法。(右一出《㝠祥记》。)
魏西河䂖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未详氏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异,怪逸于民。鸾因患气疾,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云,忽见天门调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后往江南陶隐居处,求觅仙方,冀益长寿。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来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度。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现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恬然安静。依斯达到。梁帝见重,因出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后辞帝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流支。鸾往启曰:佛法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支唾地告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轮三有。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永绝轮回。后移住汾州北山䂖壁玄中寺,一心依经,作净土业。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华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㶿,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魏兴和四年卒於平遥山寺,年六十有七。(右一出梁高僧传。)
魏齐北郡从事椽弦超,字义起。以嘉平中夜独宿,梦有神女来从之,自称天玉女。东郡人,姓成公,字知琼。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当其梦也,精爽感寤,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显然来游。驾辎軿,从八婢,服绫罗绮绣之衣,姿颜容体,状若飞仙。自言年七十,视之如十五六女。车上有壸榼,清白琉璃五具,饮啖奇异,馔具。遂下酒啖,与义起共饮食。谓义起曰: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不谓君德宿时感运,宜为夫妇。不能有益,亦不为损。然行来常可得驾轻车,乘肥马。饮食常得远味异膳,缯素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为君子,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遂为夫妇,赠其诗一篇。其文曰:
飘飖浮勃述,敖曹云䂖滋。芝英不须润,至德与时期。神仙岂虚降,应运来相之。纳我荣五族,送我致祸灾。此其诗之大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悉录。兼注易七卷,占卜吉凶等。义起皆通其旨。作夫妇经七八年,父母为义起娶妇之后,分日而嫌,分夕而寝。夜来晨去,倐忽若飞。唯义起见之,余人不见。虽居闇室,辄闻人声,常见踪迹。然不睹其形。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见。而君性疏漏。我往与君积年交结,恩义不轻,一旦分别,岂不怆恨。势不得久,各努力。呼侍御人下酒啖食。发簶取织成裙衫两腰,赐与义起。又赠诗一首。把臂告辞,涕泠流离,肃然升车,去若飞迅。义起忧感积日,殆至委顿。后到济北鱼山陌上西行,遥望曲道头有一马车,似知琼。驰前到,果是玉女也。遂披帷相见,前悲后喜。控左授接,同乘至洛,遂为室家,克复旧好。生于太康中犹在,但不日日往来。每於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辄下往来,经宿而去。张茂先为作《神女赋》。(右一出《捜神记》。)
梁蜀郡龙渊寺沙门慧韶,姓陈,本颕川太丘人。少欲多智,聪敏不群。春秋五十四,卒於本寺摩诃衍堂中。时成都民应始丰贤者,因病气绝,而心上暖。五日方醒,云被摄至阎罗王,闻处分云:迎法师。须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唯书文书,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於旷路树下,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有十僧来迎。丰识和、慈二禅师。幢盖列道,腾虚而去。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久病闷绝。醒云:送韶法师及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讲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华整。亦有麈尾机案,莲华满池。韶就座谈说,少时便起,送别者令归。其生灭㝠祥,感见类此。以天监二年七月三日卒于龙渊寺,春秋五十有四。(右一出梁《高僧传》。)
人道部(此别七部)
述意部
会名部
住处部
业因部
贵贱部
贫富部
受苦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人道之中,身形浮伪。多诸罪业,喜造諐瑕。仁智道消,恩良义绝。所以崔杼杀君,商臣害父。七雄并争,六国连纵。互骋憍奢,各衒淫荡。淳风永尽,美化不行。三毒竞兴,十缠争发。四流浩漫,五盖幽深。颠倒无明,转复滋甚。遂使生同险树,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难久。垄头松下,哭响摧残;广巷重门,悲声呜咽。今为人中,悉皆忏悔。絓是圆首方足上智下愚。西尽瞿耶,东极于逮,北穷单越,南罄阎浮,乃至板屋毡帷,文身被发,饮血茹毛,巢居穴处。雕蹄黑齿,倒住傍行,弱水毛浮,危峰绳度,边城远戍,装甲负戈,囹圄锁囚,檐金棒木;并愿各修礼让,人禀孝慈,息放荡之心,断荒淫之色。质齐金䂖,体类嵩华。八难不侵,九横长遣也。
会名部第二
如《婆沙论》中释:“人名止息意,故名为人。谓六趣之中能止息意,故名为人。”谓於六趣之中,能止息烦恼恶乱之意,莫过於人,故称止息意也。又人者,忍也。谓於世间违顺,情能安忍,故名为忍。又《立世阿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说人道为摩㝹沙。”又《新婆沙论》:“问: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犾多,告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尔时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称量观察。便於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有说:先造作增长下身语意妙行,往彼生,令彼生相续,故名人趣。有说: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无如人故。有说: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说:人有三事胜於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住处部第三
如《新婆沙论》云:“此四天下人住四大洲:谓赡部洲、毗提诃洲、瞿陀尼洲、拘卢洲。亦住八中洲。何为八?谓拘卢洲有二眷属:一、矩拉婆洲,二、憍拉婆洲。毗提诃洲有二眷属:一、提诃洲,二、苏诃洲。瞿陀尼洲有二眷属:一、舍𢮎洲,二、嗢怛罗漫怛里拏洲。赡部洲有二眷属:一、遮末罗洲,二、筏罗遮末罗洲。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说:七洲是人所住,遮末罗洲唯逻刹娑居此。有说:此所说八,即是四大洲之异名。以一一洲皆有二异名故。如是说者,应如初说。此八中洲一一复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於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也。问曰:人趣形貌云何?答曰:其形上立。然赡部洲人面如车箱,毗提诃人面如半月,瞿陀尼人面如满月,拘卢州人面如方池。问曰:语言云何?答曰:世界初成,一切皆作圣语。后以饮食时有情不平等故,及谄诳增上故,便有种种语,乃至有不能言者。”
业因部第四
依《业报差别经》中作四句分别:“一者,有业得身乐报,而心不乐,如有福凡夫。二者,有业得心乐报,而身不乐,如薄福罗汉。三者,有业得身心俱乐,如有福罗汉。四者,有业得身心俱不乐,如薄福凡夫。”诸如此等皆悉报得此苦乐也。
又《菩萨藏经》云:“尔时世尊告贤守长者曰:长者当知,我观世间一切众生为十苦事之所逼迫。何谓为十?一者,生苦逼迫;二者,老苦逼迫;三者,病苦逼迫;四者,死苦逼迫;五者,愁苦逼迫;六者,怨苦逼迫;七者,苦受逼迫;八者,忧逼迫;九者,痛恼逼迫;十者,生死流转大苦之所逼迫。我见如是十种苦事逼迫众生,为得阿耨菩提,出离如是逼迫事故,以净信心,舍释氏家,趣无上道。复次长者,我观世间一切众生於无数劫,具造百千那庾多拘胝过失,常为十种大毒箭所中。何谓为十?一者,爱毒箭;二者,无明毒箭;三者,欲毒箭;四者,贪毒箭;五者,过失毒箭;六者,愚痴毒箭;七者,慢毒箭;八者,见毒箭;九者,有毒箭;十者,无有毒箭。长者,我见众生为於十种毒箭所中,求阿耨菩提,求断如是毒箭故,以净信心,舍释氏家,趣无上道。”
贵贱部第五
若以四方言之,则北郁单越无贵无贱,彼无仆使之殊,故无贵贱,余之三方皆有贵贱。以有君臣民庶之别,大家仆使之殊,故有贵贱别类也。总束贵贱,合有六品:一、贵中之贵,谓轮王等。二、贵中之次,谓粟散王等。三、贵中之下,谓如百僚等。四、贱中之贱,谓台奴竖子等。五、贱中之次,谓仆隶等。六、贱中之下,谓姬妾等。粗束如是,细分难尽。
贫富部第六
若以四方言之,则北郁单越最富平等。东西二方处中,然有优劣。南阎浮提最贫。四方不同,如经具述。又阎浮提人贫富不定,各有三品。上者如转轮王,总摄四方,富包四海。一切所须,无不备足。如经说:轮王福力最大,若出丗时感五奇特,七宝来应。五奇特者:一者,感於丗界之中平正清净,流泉浴池,处处皆有。二者,感天甘露生於殿庭。王渴饮之,身轻愈病。三者,感大海水减一由旬,各於内畔涌出金沙之道,使王行之,游四天下。四者,感於牛头之香生於海岸,王取烧之,香气弥盛,逆风远闻四十里香。死者闻之,悉皆还活。五者,迦真邻陀之鸟生於海中,王抱触之,身心猗适,胜过六欲天之乐。以斯义故,《往生论》说偈云: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真邻陀。”
七宝具足,千子雄猛。(如前经说。)第二富中者,谓如粟散王等。第三富中下者,谓如树提伽等。(贫亦有三,思之可解。)
受苦部第七
夫论人道,唯苦非乐。愚者为乐,识者为苦。妄见为乐,实见为苦。故《付法藏经》云:“丗间众苦,不可愿乐。此身不坚,腐败危脆。犹如聚沫,须臾变灭。端正容貌,甚可爱著。衰老既至,将安所在。外覆薄皮,谓为严饰。脓血内流,恶露不净。有为无常,甚大迅速,一视息顷,四百生灭。譬如虚空,震雷起云,暴风卒起,寻复散灭。五欲不坚,亦复如是。共相爱乐,安隐快乐。无常既至,谁有存者。丗间众苦,甚难久居。”故知人身,唯苦无常。理应生厌,速求解脱。“一切有为,众苦积聚。如痈如厕,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轮转无际。无常败坏,速朽之法。如临死囚。命不云远。譬如牢狱人,无可爱乐。犹路上果,众所苦掷。此身可恶,会归磨灭。鸟鹊狐狼,竞共噉食,风吹日暴,青烂臭处。发毛牙齿,狼藉在地。如此之身,当何爱乐!宜勤方便,速求解脱。”纵使富贵如天,终归磨灭。外相似好,内恒忧惧。故《大庄严论》云:“如人著金锁,虽能系於人。王位亦如是,恒有忧惧想。”守护念若,失则大愁。犹如衣食,遮故名乐。辛苦之中,横生乐想。故《宾头卢为优陀延王说法经》偈云:
“王位虽尊严,代谢不暂停。
轻疾如电光,须臾归衰灭。
王位极富逸,愚者情爱乐。
衰灭无时至,苦剧过下贱。
王者居高位,名闻满十方。
端正甚可爱,种种自严身。
譬如临死者,著华鬘璎珞。
舍命未几时,王位亦如是。
佛言譬如王,常怀诸恐怖。
行住及坐时,乃至一切时。
於其亲疏中,恒有疑惧心。
臣民宫妃后,象马及珍宝。
国土诸所有,一切是王物。
诸王舍命时,皆弃无随者。”
又《涅槃经》佛说偈云:
“一切诸丗间,生者皆归死。
寿命虽无量,要必有终尽。
夫盛必有衰,合会有离别。
壮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
命为死所吞,无有法常住。
诸王得自在,势力无等双。
一切皆迁灭,寿命亦如是。
众苦轮无际,流转无休息。
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
有道本性相,一切皆空无。
可坏法流动,常有衰患者。
恐怖诸过恶,老病死衰恼。
是诸无有边,易坏怨所侵。
烦恼所缠裹,犹如蚕处蠒。
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是处。
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
枙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
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诸欲皆无常,故我不贪著。
离欲善思惟,而证於真实。”
故宾头卢尊者语王云:“大王宜善观察,何有五欲而得常者?何有王位而得久停?何有国界而不迁灭?何有珍宝而不散失?何有欲乐常恒不变?何有合会而不离散?一切五欲,体性实苦?皆从妄想而生於乐。”故王位亦苦无安。如梦所见,觉则知虚。是故智者应生厌离。即知一切内外所迁,皆是无常。虽可粗细似异,然刹那不住。不住是同。故经说:“由色苦故,十时差别: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盛壮时;十者,衰老时。若非时无常,不应从膜乃至老死。”良由三毒猛火烧心,炽然不绝,故受斯苦。(依经云,人亦多种,具如前《三界篇》中,四天下州,品类广说。)
感应缘(略引二十验)
孔子长十尺大九围
伍子胥长一丈大十围
吕光长八尺四寸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
天之东西南极人各长三千万丈
秦始皇时有大人长五丈
僬侥国人长三尺
天竺国人皆长一丈八尺
襄武县有大人现长三丈余
东南有人其长七尺
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
秦襄王时有人长二十五丈六尺
大秦国人长一丈五尺
短人国男女皆长三尺
侏儒国人长三四尺
又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
东北极竫人长九寸
王莽时有人长一尺余
涸泽生庆忌
涸小水精生蚔
《春秋演孔图》曰:“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如斗。”
《吴越春秋》曰:“伍子胥见吴王,僚僚望其颜色甚可畏。长一丈,大十围,眉阔一尺。王僚与语,三日辞无复者。胥知王好之,每入言语,偘偘有勇壮之气。”
《凉记》曰:“吕光,字世明。连结豪贤,施与待士。身长八尺四寸,目重童子,左肘生肉印。性沉重质略,宽大有度量。时人莫之识,唯王猛布衣时异之曰:此非凡人。”
《河圗玉板》曰:“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从昆仑以东得大秦国,人长十丈。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佻国,人长三丈五尺。从此国以东十万里,得中秦国,人长一丈。”
《龙鱼河圗》曰:“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铜鐡额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天之东西南北极。各有金刚敢死力士,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天中太平之都有甲都食鬼鐡面兵,长三千万丈,三千亿万人。”
《洪范五行传》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身长五丈,足迹六尺,夷狄皆服。有十二人见于临洮。”
孔子曰:“僬侥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今有五丈之人,此则无类而生也。是岁秦初兼六国,喜以为瑞,铸金人十二以像之。南戍五岭,北筑长城,西径临洮,东至辽东。径数千里。故大人先见於临洮,明祸乱所起也。后十二年而秦亡。”
《魏志》曰:“天竺国人皆长一丈八尺。离车国男女皆长八尺。”
《魏志》曰:“咸熙二年襄武县言:有大人现,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黄单衣,黄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
《神异经》曰:“东南有人焉,周行天下。其长七尺,腹围如长。箕头(箕头,发烦乱也。)不饮食。朝吞恶鬼三千,暮吞三百。但吞不咋。此人以鬼为饭,以雾露为浆。名天郭,一名食邪,(吞食邪鬼。)一名黄火。(今黄火鬼,俗人依此入而名之。)”
《神异经》曰:“西北海外有人焉,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饮酒五升,(天酒甘露。)不食五谷鱼肉。忽有饥时,向天仍饱。好游山海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生,名无路之人。(言无路者,高大不可为路。)一名仁,(礼曰仁人。)一名信,(礼曰信人。)一名神。(与天地俱生而不没,故曰神也。)”
《蜀王本记》曰:“秦襄王时,宕渠郡献长,人长二十五丈六尺。”
《外国圗》曰:“大秦国人长一丈五尺,猿臂长胁,好骑骆驼。”
《诗含神雾》曰:“东北极有人长九寸。”
《国语》曰:“孔子曰:僬侥长三尺,短之至也。”
《魏略》、《西域传》曰:“短人国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长三尺,众甚多。康居长老传问,尝有商迷惑失道而到此国。国中甚多贝珠,夜光明珠。商度此国去康居可万余里。”
《魏略》曰:“倭南有侏儒国,其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国四千余里。”
《外国圗》曰:“僬侥国人长尺六寸。迎风则偃,背风则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僬侥,长三尺。其国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万里。”列子曰:“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
东北极有人名竫人,长九寸。(右此一十七验,各依本录记也。)
王莽建国四年,池阳有小人,景长一尺余。或乘车,或步行。操持万物,大小各自称,三日正。
《管子》曰:“涸泽数百岁,谷之下水不绝者生庆忌。庆忌者,其状若人,长四寸。衣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游。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名反报。”然池阳之景者,或庆忌也乎。
又曰:“涸小水精生蚔。蚔者,一头而两身,其状若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鳖。”(右三事见《捜神记》。)
阿修罗部(此别七部)
述意部
会名部
住处部
业因部
眷属部
衣食部
战斗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修罗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谄曲。或称兵斗乱,兴师相伐。形容长大,恒弊饥虚。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天上求餐,海中酿酒。如斯之类,悉为归依。絓是阿须轮王睒婆利等毗摩质多之眷属,佉罗骞驮之朋流。乃至婆稚罗睺之等侣,舍脂跋驼之气类。并愿除憍慢习,离谄曲心。殿堂光明,兰藉丰满。休兵息刃,止恚防贪。无复雨刃之苦,永绝藕丝之痛。乐闻正法,渴仰大乘。舍离弊恶之身,受端严之质。任持国境,拥护邦家。兴建法城,弘益慧日也。
会名部第二
云何名阿修罗道者?依《立世阿毗昙论》释云:“阿修罗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听。种种教化,其心不动。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余经亦云阿须伦。今依《新婆沙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又《长阿含经》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醜,故云不端正,或名不饮酒。此有二释:一、由过去持不饮酒戒,宿习余力,云不饮酒。二、由因好酒,四天下采华布海,酿酒不成,变为醎水。既不得酒,则便令断。故云不饮酒神。”《婆沙论》云:“或说天趣,由谄曲覆故,无决定者。或说鬼趣,由有舍脂故,得与诸天交通。”故《伽陀经》云:“有鬼有畜有天。”《正法念经》亦云:“有鬼有畜。”或云劣天。劣天者,是毗摩质多,者,此云响高,亦云穴居。谓大海水底出大音声,自唱云:“我是毗摩质多。故云响高。居在海穴,故云穴居也。”
住处部第三
依《正法念经》云:“修罗居在五处住:一、在地上众相山中,其力最劣。二、在须弥山北,入海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罗睺。统领无量阿修罗众。三、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勇健。四、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华鬘。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名曰毗摩质多。”此中出声,彻於海外,自云:我是毗摩质多阿修罗,故云响高。其毗摩之母,依《长阿含经》云:“劫初成时,昔有光音天入海洗身。水精入身,生一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身若须弥。千头少一,头有千眼。口别有千少一。口别四牙,牙上出火,犹若霹雳。有二十四脚,有九百九十九手。此女有时在海浮戏,水精入身,生一肉卵。复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有九头,头有千眼。口常水出。手有千少一,脚唯有八。纳香山乾闼婆女,生舍脂罗睺。舍脂罗睺者,是帝释取为夫人。”罗睺阿修罗,亦云障日月。是帝释前军。先放日光,射修罗眼,令不见天众。故彼以手障之。由有势力,多共天诤。又《新婆沙论》:“问:诸阿素洛退住何处?有说妙高山中有空缺处,如覆宝器。其中有城,是彼所住。问:何故经说阿素洛云:我所部村落住醎海中,而阿素洛王住彼山内?有说大醎海中於金轮,上有大金台,高广各五百逾缮那。台上有城,是彼所住。阿素洛王亦有四苑:一名庆悦,二名欢喜,三名极喜,四名可爱。如三十三天有波利夜恒罗树。阿素洛王所居树亦有。问:阿素洛其形云何?答:其形上立。问:语言云何?答,皆作圣语。问:何趣所摄?有说是天趣,有说鬼趣摄。”
又《起世经》云:“须弥山王东面去山过千由旬,大海之下有鞞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国土住处,纵广八万由旬。七重栏楯,七重金银铃网,外有七重多罗行树,皆是七宝所成。庄严校饰,不可述尽。大城之中,别立宫殿。名曰设摩婆啻宫城。纵广一万由旬,七重城壁,并七宝合成。高百由旬,厚五十由旬。园池华果,众鸟和鸣。”(广说如经,不烦具录。)“须弥山王南面过千由旬,大海之下,有踊跃阿修罗王宫殿。其处纵广八万由旬。须弥山王西面亦千由旬,大海水下有奢婆罗阿修罗王宫殿。其处纵广八万由旬。须弥山王北面过千由旬,大海水下有罗睺罗阿修罗王宫殿。其处广八万由旬。(住处精好,共前相似。)摩婆帝城,王所住处,有罗睺罗阿修罗玉聚会之所。亦名七头。其处纵广八万由旬。墙壁栏楯,各有七重,七宝合成。四面左近并有众多诸小阿修罗。”不可述尽。(备如经说。)
业因部第四
依《业报差别经》中具说:“十业得阿修罗报:一、身行微恶,二、口行微恶,三、意行微恶,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起於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回诸善根向阿修罗趣。”若依《正法念经》广说四种修罗因不同。若约余经多由瞋、慢及疑三种因业,得彼生报。
又《杂阿含经》云:“阿修罗前丗时,曾为贫人,居近河边,常度河担薪。时河水深,流复驶疾。此人数为水所漂,殆死得出。时有辟支佛诣舍乞食,欢喜即施。食讫空中飞去。贫人见之,因以发愿,愿我后身长大,一切深水无过膝者。以是因缘,得此极大身,四大海水不能过膝。立大海中,身过须弥,手据山顶,下观忉利天。”
眷属部第五
依《正法念经》云:“第一罗睺阿修罗王有四玉女从忆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诸香,三名妙林,四名胜德。即此四女一一皆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为眷属。悉皆围绕阿修罗王,共相娱乐,恣情受乐。”不可具说。“第二名勇健,威势次胜。第三名华鬘,威势更胜。第四名毗摩质多,威势眷属倍数。”更不可称计。自余臣妾左右仆使亦不可说。即知贵贱悬殊,不可一槩而论。
衣食部第六
若《依正法念经》说:“修罗衣食自然。冠缨衣服,纯以七宝,鲜洁同天。所餐饮食,随念而生,悉皆百味,与天同等。如大论说:彼之衣食虽复胜人,其若吃时是则不如人也。谓彼凡所食时,末后一口,要变作青泥。亦如龙王,虽食百味,末后一口,要当变作虾蟆。是故经说不如人也。”
战斗部第七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丗尊告诸比丘:受形大者,莫过阿须伦王。形广长八万四千由延。其口纵广千由旬。或欲触犯日时,倍复化身十六万由旬,往日月前。日月王见已,各怀恐怖,不宁本处。以形可畏故,日月王惧,不复有光明。然阿须伦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穷。住寿一劫。复是此间众生福佑。今日月不为阿须伦所见触恼。时阿须伦便怀愁忧,即於彼没。”
又《长阿含经》云:“阿修罗大有威力而生念言:此忉利天王及日月诸天行我头上,誓取日月以为耳珰。渐大瞋恚,加欲捶之。即命舍摩梨毗摩质多二阿修罗王及诸大臣,各办兵仗,往与天战。时难陀跋难陀二大龙王身绕须弥周围七匝,山动云布。以尾打水,大海浪冠须弥。忉利天曰:“修罗欲战矣。诸龙鬼神等各持兵从次交斗。天若不如,皆奔四天王宫。严驾攻伐,先白帝释。帝释告上,乃至他化自在天。无数天众及诸龙鬼前后围绕。帝释命曰:我军若胜,以五系缚毗摩质多阿修罗,将还善法堂,我欲观之。修罗亦曰:我众若胜,亦以五系缚帝释还七叶堂,我欲观之。一时大战,两不相伤。但触身体,生於痛恼。於是帝释现身,乃有千眼执金刚杵,头出烟焰。修罗见之,乃退败。即擒质多修罗,系缚将还。遥见帝释,便肆恶口。帝释答曰:我欲共汝讲说道义,何须恶口!寿天千岁,少出多减。恶心好斗而子破戒大修布施故。然以谄慢,故受此身。”(余经以谄心修福,故受此身也。)
《观佛三昧经》云:“此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此鬼食法,唯噉淤泥及渠藕根。其儿长大,见於诸天采女围绕,即白母言:人皆伉俪,我何独无?其母告曰:香山有神,名乾闼婆。其神有女,容姿美妙,色逾白王。身诸毛孔,出妙音声,甚适我意。今为汝娉,适汝愿不?阿修罗言:善哉善哉!愿母往求。尔时其母行诣香山,告彼乐神:我有一子,威力自在,於四天下而无等伦。汝有令女,可适吾子。其女闻已,愿乐随从。时阿修罗纳彼女已,未久之间,即便怀孕。经八千岁,乃生一女。其女颜容,端正挺特。天上天下,更无有比。面上姿媚,八万四千。左边右边,各有八万四千。前后亦尔。阿修罗见,以为殊异。如月处星,甚为奇特。憍尸迦闻,求女为妻。修罗闻喜,以女妻之。帝释立字。号曰悦意。诸天见之,叹未曾有。视东忘西,视南忘北。乃至毛发皆生悦乐。帝释至欢喜园,共诸采女入池游戏。尔时悦意即生嫉妒,遣五夜叉往白父王:今此帝释不复见宠,与诸采女自共游戏。父闻此语,心生瞋恚。即兴四兵往攻帝释。立大海水,踞须弥山顶,九百九十九手同时俱作,撼善见城,揺须弥山。四大海水,一时波动。帝释惊怖,靡知所趣。时宫有神白天王言:莫大惊怖。过去佛说般若波罗蜜,王当诵持,鬼兵自碎。是时帝释坐善法堂,烧众名香,发大誓愿: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真实不虚。我持此法,当成佛道,令阿修罗自然退散。作是语时,於虚空中有刀轮,帝释功德故,自然而下,当阿修罗上。时修罗耳鼻手足一时尽落,令大海水赤如蜯珠。时阿修罗即便惊怖,遁走无处,入藕丝孔中。”
感应缘(略引三验)
赡波国修罗窟大头仙人
南印度婆毗吠伽论师祈见弥勒
摩伽陀国有一人见修罗女
《西国志》云:“中印度在赡波国西南山石涧中,有修罗窟。有人因游山修道,遇逢此窟。人遂入中,见有修罗宫殿处,妙精华卉,乍类天宫。园池林果,不可述尽。阿修罗众既见斯人,希来到此,语云:汝能久住以不?答云:欲还本处。修罗既见不住,遂施一桃与食讫。修罗语言:汝宜急出,恐汝身大,窟不得容。言讫走出,身遂增长,形貌粗,人头才出,身大孔塞,遂不出尽。自尔已来,年向数百,唯有大头如三硕瓮。人见共语,具说此缘。人愍语云:我等凿石令汝身出。其事云何?答云:恩泽。人奏国王,具述此意。君臣共议,此非凡人,力敌千人。若凿令出,傥有不测之意,谁能抗之。因此依旧。时人号为大头仙人。唐国使人王玄策已三度至彼,以手摩头共语,了了分明。近有山内野火烧头焦黑,命犹不死。”《西国志》六十卷,国家修撰,奉敕令诸学士画图集在中台,复有四十卷。从麟德三年起首,至乾封元年夏末方讫。余见玄策,具述此事。
又《奘法师传》云:“驮那羯磔迦国属南印度,都城东西据山间,各有大寺。其寺有婆毗吠伽论师,(唐云明辩。)於观自在菩萨(旧云观世音菩萨是。)绝粒而服水三年。立志祈请,待见弥勒菩萨。於是观自在乃为现色身。今在城南大山岩执金刚神所诵金刚咒三年,神授:方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旧云阿修罗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可即入中。待弥勒出,我当相报。又经三年,咒芥子击於石壁,豁然洞开。时有百千万众,观睹惊叹。论师跨门,再三顾命众人,唯有六人从入,余者谓是毒蛇窟,惧而不入。论师入已,当即石门,还合如壁。”
又玄奘法师云:“贞观十三年,奘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那兰陀寺,见一俗人说云:有一人好色。每承经言,修罗生男极醜,生女端正。闻彼山内有阿修罗窟,别有宫殿,甚精殊好,同天佳妙。其人思欲愿见修罗女,共为匹对。常受持咒,精勤三年。三年将满,所祈遂愿。其人先是弟子亲友。临去召弟子相伴同去,弟子于时亦随同行。既咒有徵,遂到宫门。门首当者极严,志诚求请门人,令通夫人。门人为通,具述来意。修罗女喜,报守门人云:来者几人?报云:二人。女报门人:咒者来入,同伴者且住门外。门人来报。诵咒者引入。弟子见引入已,自身不觉已到自家舍南门立。自尔已来,更不知彼人消息。弟子因此发心舍家修道,愿在伽蓝供养三宝。”其人具向奘法师述此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