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 卷第十三
无著菩萨 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摄净义品第二之九
听者,谓说法师说正法要安处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
问:何故安处?
答: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
一因者,所谓恭敬听闻正法,现证利益及安乐故,此中或利益非安乐,或安乐非利益,乃至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说。
二因者,谓善建立一切法故。善建立者,当知离过失故,具大义故,又为说者、听者速疾获得沙门果故。若不尔,诸说法者徒废己业,虚设言论,诸听法者空自疲劳,无所证获。
三因者,正法能令舍恶趣故,得善趣故,速能引摄涅槃因故,如是三事,恭敬听闻,方可证得。
四因者,一、恭敬听时能善了达契经等法。二、如是正法能令有情舍诸不善,摄受诸善。若善听者,即能精勤若舍若受。三、由舍受故,舍离恶因所招后苦。四、由此受舍善恶因故,速证寂灭。
五因者,谓薄伽梵所说正法,有由序、有出离、有依趣、有勇猛、有神变,如是五种。若广分别,如摄异门分。
复有五因听闻正法,谓我当闻所未闻,我当闻已研究,我当除断疑心,我当调伏诸见,我当於深义句以慧通达。佛薄伽梵说,此五因显闻思修三种妙慧究竟方便,初二种因显闻慧,中二种因显思慧,后一种因显修慧。
六因者,一、为欲敬报大师恩德,谓佛世尊为我等故行於无量难行、苦行,求得此法,云何今者而不听闻?二、观自义利,谓佛正法有现义利;三、究竟远离一切热恼;四、善顺正理;五、易可了见;六、诸聪慧者内证所知。
七因者,谓七正法,如经言,我当修习七种正法,谓知法、知义,乃至知补特伽罗尊卑。
八因者,一、佛法易得,乃至为旃荼罗等而开示故;二、易可修学,行住坐卧皆得习故;三、引发义利,谓能引世间出世间果故;四、初善;五、中善;六、后善;七、感现乐果;八、引后乐果。
九因者,谓能脱九种逼迫事故,一、能出生死大牢狱故;二、永断贪等坚牢缚故;三、摧破七种大贫本故,及建立七种大财富故;四、超度善行听闻正法诸饥俭故,及建立彼诸丰足故;五、灭无明闇起慧明故;六、度四暴流登涅槃岸故;七、对治烦恼诸内病故;八、解脱一切贪爱网故;九、能度无始流转旷野稠林杂染行故。诸牢狱中,生死牢狱最为第一,是故初说。
十因者,一、恭敬听闻如来法已,得思择力,由此能受闻法义利,如法求财,不以非法,虽复受用,深见过患;二、善知出离,谓退失财宝无忧无戚,亦不嗟怨,乃至广说,眷属离丧不深悲叹,若遭重病亦不愁恼;三、深见诸欲,多有过患,及见出离最胜功德,舍家入道,离卧具等所有贪著,乃至证得诸妙静虑;四、恭敬无倒听闻正法,能顺证解广大甚深相似甚深诸缘起法,又能引发广大善根出离欢喜。如薄伽梵说,我圣弟子,专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法,能修七法,速疾圆满;五、诸圣弟子恭敬听法,所有集起皆转成灭;六、解正法已,远离尘垢,於诸法中生正法眼;七、能善引摄证预流果最胜资粮,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及能引摄阿罗汉果最胜资粮;八、能善引摄独觉资粮;九、能善引摄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十、引发一切世出世间静虑、等持、等至等定。
赞佛略广者,诸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先赞佛,赞有二种,谓略及广。
略者有五种,一、妙色,二、寂静,三、胜智,四、正行,五、威德。
妙色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形好。
寂静者,谓善能守护诸根门等,及能永拔烦恼习气。
胜智者,谓於过去、未来、现在世法及非世法无有罣碍。
正行者,谓自他利乐正行圆满。
威德者,所谓如来神通游戏。
复有六种略赞如来,谓德圆满故,离垢染故,无浊秽故,无与等故,唯利众生以为业故,於此业用得自在故。此广分别,如摄决择分。
广者,谓广赞如来无边功德,如说是薄伽梵无边名称德无量故,能施光明发智明故,能除黑闇永灭一切无智暗故,成就明眼具三眼故,见胜义谛了达无等诸圣谛故,成就禁戒具足增上净尸罗故。
又说是薄伽梵两足中尊,调御中胜,沙门众中最为殊美,是诸世间难得珍宝。
又说是薄伽梵为愍物者,悲有情者,乐为义者,求利物者,悲现前者。
又说是薄伽梵为眼为智,了达真理,於甚深义决定显了,凡有所作,皆依义转。
又说是薄伽梵能证一切所未证义,以先证圣八支道故,自然证故,立未曾立圣梵行故。
又说是薄伽梵知圣道者,显圣道者,说圣道者,导圣道者。
又说是薄伽梵人中师子,离怖畏故;人中牛王,御大众故;人中御者,众上首故;人中龙王,无误失故;人中良马,心调顺故;人中最胜,家姓色等超诸众故;人中最上,戒行智慧,最胜威德,越诸人故;人中莲华,世间八法所不染故;无等,无与等故;无等等,等去来今无有与等诸善逝故;第一,於诸有情为最上故;大仙,上尸罗故,长时积集诸梵行故,证古大仙所证法故;最胜者,调伏一切天魔外道烦恼等故;牟尼,无有一切掉慢等故,与三寂静具相应故;不可引夺,一切生等及诸异论不能夺故;沐浴,离诸恶故;到彼岸,越度一切萨迦耶故。
又说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善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又说白法圆满一切智者;正法之主,无忘失法;有情坚胜,一切苦乐不缠扰心。
又说善调者,密护根门善满足故;寂静者,净尸罗受善满足故;安隐者,已入决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证菩提故;拔毒箭者,永拔一切有爱箭故。
又说调伏一切不调伏者,寂静一切不寂静者,如前已说,安隐一切不安隐者,善能建立诸凡夫等,令证预流、一来果故。
又说无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堑者,制求欲者,不倾动者,摧慢幢者,大常住者。
又说大阿罗汉,诸漏永尽,如前广说,乃至尽诸有结。
又说永断五分,成就六分,如是广说,乃至纯善积集无上丈夫。
又说善知法者,乃至善知补特伽罗尊卑者。
又说大沙门、大婆罗门、离垢、无垢、良医、商主、胜观察、世间依、众生尊。此中离垢者,烦恼障断故;无垢者,所知障断故。
又永拔习气故名无垢,日夜六返观察世间故名胜观察。
又说是一切种善清净者;大丈夫相及随形好庄严身者;具足十力,为大力者;具四无畏,无所畏者;成就大悲;於三念住,安住念者;成就三种不护及无忘失法,永害一切烦恼习气,具足一切种妙智者。此中大悲者,长时积集故,谓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乃证得。
又复依缘一切众生故,缘一切种苦为境界故,得诸众生一切损恼变异事等所不能转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行故。
学胜利者,谓说法师应依如是建立释经法相:先应寻求若文若义;次应解了如先所说五种为他说正法时解释道理;次应如是安立自身於先所说说法者相,谓善法义等十种圆满;如是自安立已,然后依如先所说差别道理,应起言说,谓处五大众,以如前所说可喜乐等八种言词为众说法;又安处他,令於恭敬无倒听闻;又应先赞大师功德。若有具足如是五分说正法者,当知犹如五分音乐,能令自他生大欢喜,又能引发自他利益。又若能如是善修学者,当知具足五种胜利,一、於佛言义解了不难,二、能善圆满说诸法相,三、能善起发自他相续广大欢喜,四、引善出离天上人中广大名称,五、生起无量最胜功德。
复次,如佛所说《住学胜利经》,此经体性,谓文及义。
文者,谓此经言: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此中有十二字,四名一句,如是则摄名句字身。此中言说是学处相,故则摄於相。如来言说,本为苾刍请问,即摄机请。如来所说言音,即摄於语。是故此经一句,具摄六文。如是慧为上首等诸句中随相应知。
复次,义者,谓地义中但说声闻地义,或具五地。经言学胜利者,是资粮地;慧为上首者,是方便地;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者,是见修等地,是名地义。
相义中学胜利者,是戒自相。
慧为上首者,具二种相,谓慧所依助伴等中,唯慧自体是自相;慧之眷属及所缘等,名为共相。
解脱坚固者,谓永离一切烦恼粗重,是解脱自相。
念为增上者,是念自相。
如是等,是名相义。
作意义中学胜利者,非作意体唯显作意建立处所。
慧为上首者,显示了相、胜解二种作意应知。
解脱坚固者,当知显示远离、摄乐、方便究竟、方便究竟果四种作意。
念为增上者,当知此显观察作意。
如是等,是作意义。由此道理,於智等中亦应随相分别。
处所义中,依於涅槃摄受学处,依清净行,如其所应起教导等,所谓教导乃至庆慰。当知此中亦通有善等行,随其最胜,唯说清净行,唯依出家补特伽罗。
又於下根等一切众生中,应当发起庆慰等事,谓依过去现在时起於庆慰,已证得故,正证得故,依现在时起於示现,依未来时起於教导及赞励,是名处所义。
过患义中,谓夫出家者,不应行於异行,不应贮余财物。
胜利义中,谓修三学满足,是可称赞。
所治义中,谓犯尸罗无智烦恼及忘失念,当知护尸罗等即是能对治义。
又一切杂染行皆是所治义,三学行等是能治义。
略义中谓住学胜利乃至念为增上,此略序宗名为略义。广义中谓广分别此,应知是名广义,更无过上。
复次,於解释中法者,谓於十二分教中契经所摄及记别摄了义说故。
等起者,谓为开示遍行行智力自体故,发起此经。
又为显示精勤修习清净行者,及示爱重世财利者,令信解此所化众生,依住学胜利等,精勤修习,速得圆满三学胜利故。
又为显示四种苾刍体故,经言学胜利者,为令远离种姓形相苾刍体故,及令远离诈现密护轨则威仪苾刍体故;又言慧为上首者,为令远离计著虚妄名称苾刍体故;解脱坚固念增上者,劝彼修习真实行苾刍体故。
所以者何?若有爱乐名称等人,但为名等,励己听受正法,不为增长智慧。若有远离前所说过,是名真实行,摄於正解脱,乐欲证得。
又为於下劣法生知足者,劝令修学增上法故,谓为乐求随顺世间文章咒术。
於戒慢缓者,说学胜利,为唯守尸罗;舍多闻者,说慧为上首;为唯於闻思生知足者,说解脱坚固;为於戒慧解脱起增上慢者,说念为增上。
如是等类,是名等起。
义者,总义中当知,此经宣说正行及正行果,如是戒等三学名学分量。
经言如是住者,此显正方便行所摄四种瑜伽。
又言如是住三学者,此显正行果。
此中信、欲为先故,摄受尸罗;听受法时,由正勤力;修习慧等,要假方便。
别义中所谓学者,是精进如教行,若习若修名差别也;身语及命清净现行,是学自相;由戒忍等显发正行,故名为学。
又为求寂静清凉之果进习除灭,故名为学。
如是等类训释名言,如前应说,相故、自体故、业故、法故、因果故。
义门差别中先辩自体差别学者,显示七品尸罗,或过一百五十学处。
界差别者,谓欲廛中唯有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唯在色、无色廛,无漏律仪是不系。
时差别者,谓过去世已学,未来世当学,现在世正学。
位差别者,谓已入正法补特伽罗,学未成熟是下位,学正成熟是中位,学已成熟是上位。心不喜乐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苦位;其心喜乐不励力修行诸梵行者,是乐位;任运修行诸梵行者,是不苦不乐位。唯是善位,非不善位。若听受者,是闻位;若审察者,是思位;得定修者,是修位。若未证得增上心慧者,是增上戒位;若已证得者,名增上心慧位。如是等类,是位差别。
补特伽罗差别者,此中意说出家补特伽罗,或钝根、或利根、或贪等行、或等分行、或薄尘行,唯是声闻,非独觉非菩萨。由彼独觉各别觉悟,诸菩萨等解脱坚固,是故如来不为彼说共住修学。又复此中唯说般涅槃为法者、已入正法者、无有障碍者、具缚者、不具缚者、非无缚者,唯人非天,是名补特伽罗差别。
如於学,如是分别当知。
於胜利性、慧上首性、解脱坚固性、念增上性,随其所应,五种差别,应广分别。
此中胜利者,是功德、增进、圆备名之差别。如经说,观十胜利者,是其体性;释名者,是法於身随摄利益及应称赞,故名胜利。又如是法随生有情之所随逐,故名胜利。又如是法称赞随逐,故名胜利。
义门差别者,当知十种差别,谓能摄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
经言苾刍者,是沙门、舍家趣非家等名之差别,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苾刍体。
释名者,於色形等精勤、守护近恶趣等,又能摄引不坏功德,故名苾刍。
义门差别者,谓刹帝利等差别、上族下族差别、少中老等差别应知。
经言住者,是俯就於时精勤修习,名之差别。此住自体,离所说学无别有法。
释名者,由种种威仪摄受时分,故名为住。
义门差别者,谓威仪差别、朝中后分差别、日夜差别应知。
经言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体。
释名者,简择为体,非智对治,故名为慧。
又各各差别能了知此,故名为慧。
又能显了识所了别,故名为慧。
义门差别者,随其所应,如前分别。
经言解脱者,是永断、离系、清净、尽灭,离欲,如是等名之差别,粗重永除,烦恼断灭为体。
释名者,能脱种种贪等系缚,故名解脱。
又复世尊为种种牟尼,说此以为牟尼体性,故名解脱。
义门差别者,谓待时解脱、不动解脱、见所断烦恼解脱、修所断烦恼解脱、欲廛解脱、色廛解脱、无色廛解脱。
如是等类,如前差别应知。
经言念者,是不忘失、心明记忆等名之差别,心所有法为体。
释名者,追忆诸法,故名为念。
又如所经事随所作意,令心明记,故名为念。
义门差别者,谓念佛念法,乃至广说六念应知。
又念住差别等,随其所应当广说。
复次,释难中。
问:学胜利者,义何谓耶?
答:此言欲显於增上戒学见胜功德勤修习住。
问:慧为上首者,义何谓耶?
答:此言显示於诸根中慧根第一。
问:解脱坚固者,义何谓耶?
答:此言显示见修所断烦恼永断。
问:念为增上者,义何谓耶?
答:此言显示於少下劣所得功德不生知足。
问:於余经中,三学次第世尊异说,何故此中增上戒后即说增上慧,又复不说增上心学胜利耶?
答:此言总摄闻、思、修等所成诸慧,欲显由无悔等次第发三摩地,即是显示增上心学。如薄伽梵说,於是五根最能摄受所摄受者,所谓慧根,以诸苾刍成就如是胜慧根故,乃至能修三摩地根,是故由慧根力,乃至三摩地根,皆得成就。今此经中,薄伽梵显示智慧是三摩地引因,及能引断烦恼,由说增上慧学故,当知兼说慧俱增上心学。
问:若尔,余经中说三学修习进趣圆满,何故不说增上心学修习满耶?
答:如前所说道理,此中应知。
问:何故此中但说学胜利住,不说慧胜利住、解脱胜利住?
答:但劝摄受下劣胜利,当知亦令所化有情摄受一切增上胜利,又摄僧等十种胜利明显易入,是故但说学胜利住。
问:夫解脱者,於诸法中最为上首,何故但说慧上首住,不说解脱上首住?
答:於下劣中尚令所化有情取增上性,当知亦令所化於增上法取为增上。又於解脱显差别故,何者差别?谓望无常上首之慧,解脱最为常住坚实。
问:何等名为学胜利住?
答:由於随所建立众多学处观十胜利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恒作恒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
问:摄受僧等诸句何义?
答:摄受僧伽者是总句,余是别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信令信者,未入正法令趣入故;已信令增长者,已入正法令成熟故;难调伏令调伏者,犯尸罗者善驱摈故;令惭愧者安乐住故;净持戒者令无悔恼故;防护现法漏者,顺伏烦恼缠故;损害后法漏者,止息邪愿住梵行故,随顺永断惑随眠故,为令多人梵行久住增广;乃至为诸天人正善开示者,为令圣教相续不断绝故。
如是十种胜利,略说则为三种胜利,广开三种则为十种。
三种者,一、令僧不染污住,二、令僧得安乐住,三、令圣教长时随转,此中由七种随护显示不染污住及安乐住。
七种随护者,一、敬养随护,二、自苦行随护,三、众具乏少随护,四、展转众随护,五、心追变随护,六、烦恼缠随护,七、邪愿随护。最后一句显示圣教长时随转。
云何名为常守尸罗?谓不舍学处故;云何名为坚守尸罗?谓不犯学处故;云何恒作?谓学处不穿穴故;云何恒转?谓穿穴尸罗复转还故;云何受学学处?谓具足随学诸学处故。如是行者,常守尸罗,坚守尸罗,闻正法已,独於静处,系念思惟,筹量观察,为欲发起增上心慧故。又此行者,依闻、思、修所生智慧,能证解脱。此解脱性不退法故,说名为坚。出世智果故,不可退转。又此行者,由念力故,审自观察,我尸罗蕴为圆满不?我於诸法为通达不?我於解脱为善证不?如是依止忆念力故,具学胜利,发上首慧,证坚解脱。又复此念略有三种,谓或因说法、或依教授、或复观察作与不作。
问:薄伽梵宣说尸罗有无量种,谓邬波索迦尸罗、苾刍尸罗、邬波婆娑尸罗、静虑尸罗、三摩钵底尸罗、圣爱尸罗,如是等,今於此中依何尸罗而说住学胜利?
答:苾刍尸罗,由最胜故。
问:如薄伽梵说,慧亦多种,所谓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今於此中依何等慧而说住慧上首?
答:具说三慧。
问:佛说解脱亦有多种,谓世间解脱、出世间解脱、有学解脱、无学解脱、可动解脱、不动解脱,如是等,今於此中依何解脱而说解脱坚住?
答:依彼出世、不动解脱。
问:如来说念亦有多种,谓於身等境界住念、久作久说等随念、读诵等随念、教授等随念、应作不应作随念、念佛等随念,今於此中依何等念说念增上?
答:从胜为论,说应作不作观察随念。
复次,次第中,谓先依苾刍尸罗住已,次听受正法,次应如理作意。如是行者,由净持戒故无有忧悔,由无悔等次第能发正三摩地,谓由方便所摄慧如理思惟故,增上心学成就,是名圆满次第。前前为因,后后得圆满故。又住学胜利为得慧上首故,住慧上首为证解脱坚固故,云何能得住学胜利乃至解脱坚固?谓由念增上力故,是名能成次第。又经言,若如是住,修习生学,速得圆满,是亦名为能成次第。
解释次第者,如经言大师者,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於世,故名大师。
声闻者,谓从他听闻正法音声,故名声闻;又能令他闻正法声,故名声闻。
问:复何因缘唯为声闻说住学胜利等?
答:由声闻众是薄伽梵随顺修学真实弟子故。
法者,所谓宣说名句文身。
学处者,谓宣说五犯聚事。
成就怜愍者,於处长夜诸众生等,恒住慈等四种无量。
成就悲者,能拔众生多苦法故。
乐义利者,能授众生无量乐法故。
求利益者,欲令众生摄受种种妙善法故。
恒悲愍者,能拔众生种种诸恶不善法故。
又言为令多人梵行久住者,依刹帝利等大种姓说。
增广者,谓即此等诸众生类,后后众会,渐渐广大。乃至为诸天人者,谓即於如是增广种类中有势力者,此显世尊大悲普覆,非唯一分。
正善开示者,谓如诸所有及尽诸所有一切诸法。
说正法者,谓十二分教听受研寻,任持读诵,处静思惟,如是境界,是名为法。
为利益者,依增上戒说。
为安乐者,谓不依止苦难不自在行。
为利益安乐者,谓诸离欲者增上心、增上慧行。此行善故,名利益;顺摄故,名安乐。又若处世尊赞说杜多功德,是名利益;若处世尊听受百味饮食百千衣服,是名安乐;若处世尊建立三学,是名利益安乐。如来於诸法中以种种慧善观察者,谓若为利益、若为安乐、若为利益安乐,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观察,谓於长夜遍了知故、不颠倒觉故。彼彼解脱善证得者,依增上心、增上慧,说此中有二因缘名善证得,谓究竟行故、不退转法故。
我尸罗蕴不圆满者,谓或於尸罗一分修习,或不依止如是尸罗圆满修习诸等持戒。
我於诸法不善观察者,由二种观察,如前说。
我於解脱不善证得者,由二种证得,如前说。
我所应说如是已说者,谓总结前略说及广分别应知。
复次,由六种相应当解释一切佛经,一、由遍知诸法故,二、由舍恶行大小惑故,三、由受善行故,四、由智遍知通达病等行故,五、由彼果故,六、由自他受彼果故。由如是六相,及由如前建立诸相,应善解释一切佛经。
此中法者,谓蕴、界、处、缘起、念住、正断等。
彼果者,谓厌、离欲、解脱、般涅槃。
自他受彼果者,谓我生已尽等。
如是总名摄释分。
今此品中显示此论有四种相,一、最胜相,二、自体相,三、清净相,四、辩教相。此中最胜相由二颂,自体相由五颂,清净相由二颂,辩教相由一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