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悬谈疏钞会本 卷第二十一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述
正理论中意符名等,故彼第三释前颂竟。又云: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显宗即第三亦同此说。
正理论中意符名等者,正成第二义也。故彼论第三释前颂竟者,以正理论总释俱舍六百行颂,但义顺婆沙正理,故立顺正理名。然正释上颂,无异俱舍,俱舍则情无去取,正理则㫁属扵名。此中疏略,彼有问曰: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此问意云:教是言教,语为教体,则异汝名,别有其体,若以名为体,名是不相应行,非言教体,何得以名等为教体耶?论自荅云: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下与疏全同。此荅意云:虽名声教,若无名等诠其自性差别,独用扵声,岂成扵教?故定用名等。疏家存略,但申正意,足显论旨。
二者,然〈俱舍〉意,情无去取,若取其双存,即合四法以为教体,若经部意,亦唯取声,故正理十四破彼师云:汝不应立名句文身即声为体。
故正理十四破彼师云等者,引此为成上来经部立声为体。论文䌓广,今当略引,令知其源。论云:此中经主作如是言:岂不此三语为性故,用声为体,色自性摄,如何乃说为心不相应行?此责非理,所以者何?由教及理知别有故,教谓经言语身文身,若文即语,别说何为?又说应持正法文句,又言依义不依扵文。释曰:下广引教证,大意则同,故论结云: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现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字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有时得声不得字者,谓虽闻声而不了义,现见有人粗闻他语,而复审问如何所言。此闻语声不了义者,都由未达所发文故,如何乃执文不异声。有时得字不得声者,谓不闻声而得了义,现见有人不闻他语,睹唇等动知其所说,此不闻声得了义者,由己达所发文故。由斯理证,文必异声下更广说大意同也。论下又云:随思发语,因语发字,字复发名,名方显义,由依如是展转理门,说语发名,名能显义,如斯安立,其理必然。又次下云:或如树等,大造合成,非不缘斯别生扵影,影由假发,而体非假。如是诸文,亦应总集别生名句,而彼名句虽由假发,而体非假,此为善说,理极成故。又下结云:故知离声别有名等。又下云:故不应立名句文身即声为体,是故扵我所说离声有名等三䏻现义理。今疏但引后结,已显正义耳。
大乘有三,大意同前。
大乘有三下,疏文分三,初标,次释,后以余下,料拣。
一云:摄假从实,以声为体,离声无别名句等,故《深密》第五云: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契经等,既云言音有三,明以声为教体。《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
一云摄假下,第二释也。大乘通意以声为实,名句文三声上假立,经部师义参大乘故,亦谓名等依声假立。
言一契经等者,此引稍略,具云:佛告㬅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下广释其相。今疏所引,但意在言音两字耳。
《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所说者,亦证唯声为教体也。既言圣说是声,明非名等为教体也,即彼论第一释外六界声尘界云:声者,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如是十一种声,由五种因之所建立,谓相故、损益故、因差别故、说差别故、言差别故。相者,谓耳根所取义。说差别者,谓世所共成等,余三如其所应。因受大种者,谓语等声。因不受大种者,谓树等声。因俱者,谓手鼓等声。世所共成者,谓世俗语所摄。成所引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所说。圣言非圣言所摄者,谓依见等八种言说。今疏但引成所引声以证声为教体耳。然上五因摄十一者,初一是总,余四是别。损益立初三,可意是益,不可意是损,俱相违通二,因差别摄次三,说差别摄次三,言差别摄后二。思之可知。言八种言说者,即八种圣语:一、见言见,二、不见言不见,三、闻言闻,四、不闻言不闻,五、觉言觉,六、不觉言不觉,七、知言知,八、不知言不知。斯即为圣言所摄。若见言不见等,则非圣言。
二云: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故无性论破经部云: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不应理故。《成唯识》第二亦破彼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词无碍境应无别。《唯识》云: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
二云以体等者,义引论文,然《唯识》第二破扵小乘名等实有,故彼论云: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论主问也。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外人荅也。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论主总非。下广破竟,论主结云:语不异䏻诠,人天共了,执䏻诠异语,天爱非余。下申正义云: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觧,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界处摄,亦各有异。上即论文。准彼论疏,萨婆多虽有名由声显生二义,论主取生破显。正理师救云:声上屈曲是名句文,体异扵声而定实有,故上论文广破异声实有名等,故彼疏破竟。结云:故知但由无始惯习,前前诸声分位力故,后生觧时谓闻名等,其实耳等但䏻取得声之自性,刹那便谢。意识扵中诠觧䆒竟名为名等,非别实有,是故汝等宁知异语别有䏻诠。
次假外问云:既声体即䏻诠,如何有名等三种差别?故论下申正义云:然依语声分位差别等,扵中有四。
一、从初至假建立名句文身显假差别,此论主觧,依声假立名句文身,如梵音斫刍,但言斫,唯言刍,未有所目,说为字分位。若二连合,䏻诠法体,诠扵眼体,说为名分位。然未有句位,更添言阿萨利缚,名为眼有漏,说为句位。故依分位以立名等,依一切位,非自在故。外又问曰:虽言分位差别,何者是也?论云:从名诠自性,至为二所依。
述曰:二、显三用殊,名诠法自性,句诠法差别,文体是字为名句之所依,不䏻诠自性及差别故,文者彰义,与二为依,彰表二故。又曰:为显与二为依,䏻显义故,而体非显,字者无改转义,是其字体,文是功䏻,功䏻即体故,言文即是字等。或字为初首,即多刹那声集成一字,集多字为所依,次䏻成名。诠诸法体,集多名已,复成句身,诠法差别,即《杂集》云:自性差别,及此二言,如是三法,总摄一切。彼二言者,即是字也。字即语故,说之为言,名句二种所依止之言也。《瑜伽》言:名扵自性施设,句扵差别施设,名句所依止性,说之为字。又《显扬》言:句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如《枢要》说。此下广论自共相,略不录之,论此三离声至亦不即声。
述曰:三、明不即不离,论主荅难,谓先有问言:上来虽言名等即声,若名等是不相应行者,色上屈曲,非不相应声何故尔?故此荅曰:此三离声虽无别体,名等是假,声是实有,假实异故,故名等三非即是声,非声处摄,但是差别之声,义说名等,以诠义故,是不相应,无别种子生,故言即声。论由此法词至亦各有异。述曰:外人问言:若名等即声,法词二无碍觧,境有何别?答曰:即此缘故二境有异,法无碍觧,缘假名等,词无碍觧,缘实声等,故说境差别,非二俱缘实。虽二自性互不相离,法对所诠,故但取名,词多对机,故但说声,耳闻声已,意了义故,以所对不同,说二有异,非体有异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与声别者,蕴处界摄亦有异故。色蕴行蕴、声处法处、声界法界,如其次第摄声名等。问曰:声上屈曲假,即言不相应,色上屈曲假,应非色处摄。答:声上有教,名等不相应,色上无教,故是色处摄。问曰:声上屈曲,即以为教,色上有屈曲,亦应得为教。故论曰: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述曰:四、会相违,释义可知,所引即《净名经》。而言等者,等取触思数,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种,亦是不相应摄此三法故,以众生机欲待故,又梵云便善那。此有四义:一者、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盐,䏻显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义巧妙等,目之为便善那。此中四义总是一显义,故古德说名为味。对法云:此文名显,䏻显彼义故,名为句所依,䏻显义故。恶察那是字,是无改转义。如对法说,钵陁是迹,如寻象迹以觅象等。此名为句,理应名迹,义之迹故,寻此知义也。顺古所翻,称之为句。今疏总略,以疏对论,扵义分明。
三云:声名句文合为其体,由前二说皆有理教为定量故。《深密》第四云:不可舍扵言说文字而䏻宣说故。《净名》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故。《十地论》云: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善声善字故。
深密第四至而䏻宣说等者,彼无故字,其说字下云:是故我依般若波罗密多,䏻取诸法无自性性。意云:由文字般若,䏻显实相般若。既双牒言说文字,明通用四法。下引《净名》,准之,亦是第三〈香积品〉文。《十地论》中,善声即声,善字即名句文,故下引风画二喻,风喻音声,画喻名句文,并如下释。
以余之意,亦应双取。
以余之意下,第三料拣。扵中分二,初直出正意,意在双取。
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宁依名等。
二若就下,会通前二,扵中五,一正明去取。
良以音声一种,正就佛说,容为教体,流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声,岂无教体?
二良以下,出所以。
书虽是色,亦与名等为所依故,亦色蕴摄。
三书虽是色下,遮妨难。恐有难云:疏不善法相,书之以竹帛,非名句文,名句文身是不相应,翰墨简牍但是色法,何得为体?故此救云:色与名等亦为所依,何异声为名等所依,声是色蕴所摄,书字之色岂非色摄耶?故前《唯识》之中,例扵余方,亦依色等有名句文,亦同诸法显义之体,显无方理,故不取常规。
前《净名》、《十地》通取四者,但言所用,非正显体。
四前《净名》下,会通前文,但言所用者,用此四法,何必要四?问曰:若四中随取,但取名等,岂不违扵《唯识》,离声别有,非正义耶?荅:彼不离声者,假实合说,今不离色,假实亦存,未爽通理。
《仁王》云:是名句味诸佛所说故。
《仁王》云下,五引证成立。既但言名句味,不云音声,明唯取名等,此即《仁王〈观空品〉》,而文少略,具云:大王,是经名句味,百佛千佛百千亿佛说名句味,扵恒河沙三千大千国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扵此经起一念信,何况觧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今但意在有名句味无声之言。故不全引。
然大小诸宗虽通用四法,而理不同,谓萨婆多宗四法皆有实体,经部声有实体,名等是假。若大乘中,或有四皆非实、或有四皆如空,俱不立故。《净名》云: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觧脱。《十地论》释空中风相等云:风喻音声,画喻名字,皆不可取。《佛藏经》云:诸法如毫厘不空者,则诸佛不出世。有说四皆事理无碍,或说四皆圆融,故宗不同也。
然大小诸宗下,第三双会。谓会通四法大小不同。或有四皆非实者,即初教义,名等假有,声是心变故。或有四皆如空者,然有二意:一、空为初门,即属初教;二、顿寂诸相,即属顿教。今正当顿,而引三经皆成顿义。初引《净名》,即〈弟子品〉须菩提章,以其被呵,置钵欲出。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扵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扵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觧脱相者,即诸法也。此明即言亡言,通圆顿意。二、引《十地经论》,以风画合空,皆不可取,以此言教皆与证智而相应故,不同风在树叶,画在扵壁,但就教道,则可见闻。三、引《佛蔵经》,亦证顿义,即彼经第一〈念佛品〉中取意引耳。经云: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析毛发,百分一分者,是则诸佛不出扵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舍利弗,念处名为无处无非处、无念无念业、无想无分别、无意无意业、无思无思业、无法无法相,皆无合散,是故贤圣名为无分别者,是名念处。上显无念,承便故来耳。又下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即其义也。有说四皆事理无碍,即终教意,下即圆教意。
第四、通摄所诠体者。
《瑜伽》八十一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即依扵六文,显於十义。
依於六文显於十义者,《瑜伽》云:六文者,谓:一、名,二、句,三、字,四、语,五、行相,六、机请。十义者,一、地义,二、相,三、作意,四、依处,五、过患,六、胜利,七、所对,八、能治,九、略,十、广。可知。上正辨通所诠。
此明教义相成,若不诠义,教文何用,故通取所诠成契经体。又〈十住品〉云:文随於义,义随於文。文义相随,理无舛谬,方为真教。
此明下,出通所诠所以。
又《瑜伽》云:佛菩萨等是䏻说者。相语是䏻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故皆通取,不同前义克取所说。
又《瑜伽》下,又通收䏻所,则有三重能所:一、以佛为能说人,则声等皆所说;二、唯语为䏻说,则名等为所说,以依语言显屈曲故;三、四法皆䏻诠,则前义为所诠,故皆通取。下对前拣别,此中有二义:第一通所诠,则向取。第二通说者,则向上取。故说皆通,不同前义克取名等,故云所说。
第五、诸法显义体者,谓但䏻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
第五诸法显义体中三,初标举,次引证,三结释。
今初,标举略释,声能显义,声名为教,六尘显义,六尘皆教。
《净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佛菩提树衣服卧具,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净名》第三下,二引证。略引二经。《净名》即第三卷〈菩萨行品〉,因阿难闻香,自昔未有,便问世尊:世尊为说,是净名取扵香积佛饭。因问久如当消,《净名》为广说,乃至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饮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今疏但撮略引耳。然生公云: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曰得会,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之为心病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也。苟达其会,众事皆毕矣。菩萨既入此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者在彼,扵我岂有异哉?所贵唯应,但叹应生之奇耳。
又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故,有佛国土,直视不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乃至云有佛国土,动身名说。
又十卷《楞伽》者,文言稍博,大旨无殊四卷。若四卷经,当其第二,大慧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又云: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叹,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揺。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殊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释曰:以上所引,证知皆教,然《楞伽》意兼欲遣言及遣诸法,思之可知,十卷经中大同扵此。
又香积世界,飡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聴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
又香积下,第三结释大意,扵中三,初引例总收,次结成说聴,后况出一乘。
今初,含有内外。言香积世界飡香饭而三昧显者,亦是《净名经》意,而是〈香积品〉中,又与前文影略。前说色触等,今辨香之与味,欲令六尘皆作佛事,故经云: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蔵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释曰:此即以香显三昧也。又前文云: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食味之益也。又下〈菩萨品〉中,明饭久如当消云,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又云:已发大乘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释曰:此即味为佛事故,疏统收经意,含二处经文也。
言极乐国土聴风柯而正念成者,即《阿弥陀经》,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㣲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㣲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荘严。以经对疏,文义可知。
言丝竹可以传心者,即《史记》中事,含其多事,谓漏月传意扵秦王,脱荆轲之手,相如调文君之女,终获随车况,帝释有法乐之臣,马鸣有和罗之伎,皆丝竹传心也。
言目击以之存道者,即《荘子》中事,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而不见,及见,寂无一言。及出,子路怪而问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何以寂无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者矣。
既语默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
既语默下,第二结成说聴。语默视瞬皆说,结前也。见闻觉知尽聴,显后义也。觉收鼻舌身之三根,上既六尘皆说,今则六根皆聴。
苟䏻下,释其听义,上则但䏻显法为说,此则但䏻得法为听也。
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䏻说法。
况华严下,第三况出一乘。上通三乘内外皆有此理,况复华严一乘圆宗,何法非教?於中四节。
一明事物说法,言云台宝网者,即《十地经》: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乃至云: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蔵菩萨身师子座已,扵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虚空,十方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扵彼等。即其文也。又宝网者,第一经云:其师子座,摩尼为台、莲花为网。下云: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亦其文也。又言云者,第六经初,於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声说等。
言毛孔光明皆䏻说法者,即上《十地经》,亦光明说。又第九地云: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扵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又〈现相品〉云:尔时诸菩萨光明中同时发声说此颂言: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萨之妙道等。又〈法界品〉初:诸来菩萨,下方菩萨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与世界海㣲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扵一切毛孔中出说一切众生语言海音声云,出说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等。其文非一。
花香云树,即法界之法门。
花香云树等者,第二明即事是法,更何论说,以有托事显法生觧门故。
刹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于何非教耶?
刹土众生者,第三明即事是能说人,何但显法,刹土即国土身,众生即众生身,十身略举其二,以二是劣,尚即十身,况余胜者?扵何非教者,结成,尚即能说,况非教体。
下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又云:一切世间诸境界,皆悉能令转法轮等。其文非一。
下云下,第四引证,初引〈普贤行品〉,如前教缘中释。
第六、摄境唯心体者,总收前五,并不离识。
第六摄境唯心体等者,疏文分二,先总明,后然有下,开章别释。
前中亦二,先正明,后引证。
今初,前之五体皆心所变,心外无法,如声是色即二所现影,况依声上假立名等,其教所诠及诸法显义并离心无体。
《唯识》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现故。《起信》亦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唯心现。
《唯识》等云下,第二引证,此引三文含扵四教。
初引《唯识》,即是初教,故彼论名成唯识者,唯遮外境、识表内心,离识之外更无别法,彼引多教成立唯识,亦引《花严》,广如彼论。而言等者,等有二意,一、等余论,二、等余经。今初,谓《瑜伽》、《杂集》、《摄大乘》等,故《无性》、《摄论》第四云:论曰:其有未得真智觉者,扵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觧深密经》亦如是说。《释论》中云:《十地经》者,扵彼经中,宣说菩萨十种地义,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识所变现聚集为体,谓彼圣者金刚蔵识所变影像为增上缘,闻者身中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如是展转传来扵今,说名为教。故诸论,皆引《华严》成立《唯识》,即是第六地中一心所摄门。经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扵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今由诸论皆已引之,故疏下引但引梵行。二、又此等者,等取《楞伽》等经顿教中义,八识虽空而说《唯识》。
《起信》亦云下,即终教中证。此即彼论解释分中显示正义之文,然其立义分中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扵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此即已明唯心义讫。今取解释分,显心性相真妄交彻,如是终教。按彼论贤首疏云:一心者,即如来蔵心,含扵二义:一、约体绝相,即真如门;二、随缘起灭,即生灭门。此义至问明品当广分别,今但略证教体是心耳。
〈梵行品〉下,即引当经以证圆教唯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变而已。
然有二门,一、本影相对,二、说聴全收。
然有下,开章别释中,先开章,后别释。
前中,通就诸教以成四句。
一、唯本无影,谓即小乘,不知唯识故。
释中,初释本影中四句为四。
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谓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
第二句中分二,先正明俱有,后明聚集显现。
前中亦二,先引《佛地论》各别成立,后引二十《唯识》双证前义。
前中,初即如来实有说法,故名本质,文通六文,义通十义。皆是已下,显文义本,因位说聴,由扵意识,故果位中亦唯《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䏻扵大众会中雨大法雨,故䏻说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唯识》疏云:既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下,引证可知。
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像。
《佛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若闻者识上下,明影像教,托佛本质自心变故。有漏心变,则名等有漏。《佛地论》下,引证有影,亦是前卷。以佛为缘,自心影像文义为果。此文义相下,释妨。若尔,是自心变,何名佛说?故彼释云:自善为因,佛力为缘,影像为果。今从扵缘名佛说耳。
故二十《唯识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护法论师等皆立此义。
故二十《唯识》下,第二引二十《唯识论》双证前二,则本质影像二教齐有,谓若闻者为增上缘,则佛心相生。若佛为增上缘,则闻者相生,故云:展转增上力。如来之识,及闻者识,名为二识,决定成立本影之教。言护法论师等者,唯识诸师皆同此立,故大乘疏云:然此论主无不说法,故取此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