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 卷第八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 奉敕集注
三种证相不同(出《法华忏仪》)
谓修习法华三昧,於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有三种证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证相】谓行人於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於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於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证之相。
【二、中根证相】谓行人於禅定中,所得定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坐禅之时,忽觉身心澄静,发诸禅定,觉观分明,喜乐一心,即是下品定根净相;若於坐禅之时,身心安定,觉出入息长短,细微遍身毛孔出入无阂,或见自身诸不净相,因发禅定身心快乐,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净相;若於坐禅之时,身心安静,缘自五阴之身,即觉无常苦空,梦幻不实,乃至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寂静无为,厌离世间,悯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净相。此之三品,总为中根行者所证之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上根证相】谓行人於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证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於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於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於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於是得大智慧,於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证相;若於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证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证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善根(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一、无贪善根】谓於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瞋善根】谓於一切众生不生忿恚,不欲损恼。此无瞋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瞋善根。
【三、无痴善根】谓於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无罪法,知应修法、知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
三乐(出《大宝积经》)
【一、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於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二、禅乐】谓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得其禅悦之趣,故名禅乐。
【三、涅槃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行之人,既离生死之苦,得证涅槃之乐。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名涅槃乐。
三因三果(出《瑜伽师地论》)
【一、异熟因异熟果】异世成熟,名为“异熟”。谓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即感未来世善恶之果,是名异熟因异熟果。
【二、福因福果】谓布施、持戒、忍辱为因,即感现在及未来世所作种种事业,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三、智因智果】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证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龙有三患(出《诸经要集》)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然有此三患也。
【一、热风热沙患】谓一切龙,若遇热风热沙著身之时,烧皮烧肉,及以骨髓即受痛苦,故名为患。
【二、恶风暴起患】谓一切龙,若遇恶风卒暴起时,其饰身宝衣自然而失,龙身乃现,即受苦恼,故名为患。
【三、畏金翅鸟患】谓一切龙,正娱乐时,被金翅鸟入於龙宫,搏取始生龙子食之,即生怖畏,故名为患。
三种鬼神魔(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袪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於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余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二 惕鬼】 音堆,惕音剔 惕,即恶夜叉。《摩诃止观》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於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辈,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摩诃”,华言“大拘那含”。梵语具云“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三、魔罗鬼】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醜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饿鬼三障(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障】谓此饿鬼常受饥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头发髼乱,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面,慞惶驰走,处处求食。所到泉池,便见其水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由外障碍饮食,是名外障。
【二、内障】谓此饿鬼咽或如针,口或如炬,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不能噉饮。如是等鬼,由内障碍饮食,是名内障。
【三、无障】谓有饿鬼,名猛熖鬘。虽於饮食无有障碍,然随所饮噉之物,皆被烧然变成火炭。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是名无障。
三恶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道”,即能通之义。谓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故名恶道也。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即造作极重恶业众生,堕於此道,故名地狱道。(“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咤咤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黑䋲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饿鬼道】饿鬼道有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於此道,故名饿鬼道。
【三、畜生道】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於此道,故名畜生道。
三途对三毒(出《慈悲水忏》)
【一、火途对瞋忿】“火途”,即地狱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逼,故《四解脱经》称为火途。盖由众生无慈悲心,常怀瞋忿,致感斯报。故云火途对瞋忿。
【二、刀途对悭贪】“刀途”,即饿鬼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故《四解脱经》称为刀途。盖由众生无惠施心,常怀悭贪,致感斯报。故云刀途对悭贪。
【三、血途对愚痴】“血途”,即畜生道也。谓其处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噉,饮血食肉,故《四解脱经》称为血途。盖因众生无智慧心,愚痴不了,致感斯报,故云血途对愚痴。
三种恶(出《成实论》)
【一、恶】“恶”,即背理之谓。若杀盗等,皆违理造作,是名为恶。
【二、大恶】谓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
【三、恶中恶】谓自吝法,亦教人吝法。由一人吝法,则令多人堕於恶道,亦是断灭佛法。是名恶中恶。
三无明(出《佛说决定义经》)
【一、痴无明】谓人愚痴暗钝,无所明了,而於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师邪教,妄执倒见,是名痴无明。
【二、迷无明】谓人昏迷不了惑,於五尘等境,不能观察其患,及起贪染之心,是名迷无明。(“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颠无明】谓人无所明了,而於正法起邪倒见。如常计无常,乐计非乐等,是名颠无明。
三随烦恼(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昏烦恼乱之法,长时随逐不舍,故名随烦恼。
【一、小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种各别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随烦恼。
【二、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二种俱生,非各别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恼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随烦恼。
【三、大随烦恼】谓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乱、不正、失念八种俱得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义既殊。故名大随烦恼。
三颠倒(出《宗镜录》)
【一、心颠倒】“心”,即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谓心,为群妄之原,起惑之始。因迷自性清净之心,种种分别起诸颠倒,是名心颠倒。(“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见颠倒】谓眼是诸见之本,由不了外尘之境皆悉虚幻,是以妄生执取,起诸颠倒,是名见颠倒。
【三、想颠倒】谓想取六尘之想也。由不了六尘过患,伤失善根。是以妄生缘想,起诸颠倒,是名想颠倒。(“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毒(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於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三缚(出《华严孔目》)
【一、贪缚】引取之心,名为贪。谓众生於五尘可意之境,贪染生著,起诸惑业。因被缠系,不得解脱,故名贪缚。(“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瞋缚】忿怒之心,名为瞋。谓众生於五尘违意之境,忿怒生瞋,起诸惑业。因被缠缚,不得解脱,故名瞋缚。
【三、痴缚】迷惑之心,名为痴。谓众生於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起诸邪行,缠绵不息,故名痴缚。
三病用三药(出《涅槃经》)
【一、贪病】谓贪爱之心,对一切顺情之境,著欲无厌,是为贪病。其病当以不净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於自他之身,一一不净,何所可贪?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静矣。
【二、瞋病】谓瞋恚之心,对一切违情之境,热恼於怀,是为瞋病。其病当以慈心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观於一切众生皆吾眷属,应与其乐,何所可瞋?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凉矣。
【三、痴病】谓迷惑之心,於一切事理无所明了,颠倒妄想,是为痴病。其病当以因缘之观为药,而对治之。令其知生死轮转,因果相续,循环无际,何得而离?此观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病难治(出《涅槃经》)
【一、谤大乘】“大乘”,即佛菩萨所乘之法也。谓人宿无善种,不能信受如来之法,而於大乘经典妄生谤毁。既无修种之因,当受地狱之报。如世重病,实难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违悖天理也。谓人於父母当竭力孝养,以报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业,利益於人,反离间而破散之。诸佛如来出现世间,度脱一切众生,所当恭敬供养,反伤支体以出其血。罗汉出离三界,为世福田,利益有情,所当礼敬,反加杀害。僧之羯磨,为人受戒,不一心奉事,禀受戒法,反以恶言破毁其行。如是等人,永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极重之病,尤难治也。(“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一阐提】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谓此人拨无因果,颠倒邪见。不信现在未来业报,不亲善友知识,不听诸佛所说教诫,当堕地狱无有出期。如世重病,终难治也。
三惑(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惑”者,昏迷不了之义也。
【一、见思惑】“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又贪染也。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见思惑,亦名通惑者,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断故也。
【二、尘沙惑】“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数多,如尘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於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而亦名别惑者,别在菩萨所断故也。
【三、无明惑】“无明惑”者,谓於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
三障(出《涅槃经》)
“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业障】“业”,即业行。谓由贪瞋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五无间业”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
三障(出《华严孔目》)
【一、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瞋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思惑”者,於一切法起贪爱心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肉烦恼障】即三界中见惑也。谓断常有无等见,皆属内心分别。如肉在皮内,故名肉烦恼障。
【三、心烦恼障】即根本无明惑也。谓此无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烦恼障。
三种重障(出《瑜伽大教王经》)
【一、我慢重障】谓我慢贡高,邪见执蔽,不能下心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及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谓妒贤嫉能,自是他非。见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嫉妒重障。
【三、贪欲重障】谓多贪多欲,懒惰、睡眠、掉举、破戒,亦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贪欲重障。(“掉”者,动也)
三杂染(出《显扬圣教论》)
【一、烦恼杂染】“烦恼杂染”者,亦名惑杂染。谓身见、边见及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皆能染污心识,令不清净故也。
【二、业杂染】“业杂染”者,谓或因烦恼所生,或因烦恼缘助,动身口意,造作恶业,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故也。
【三、生杂染】“生杂染”者,亦名苦杂染。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即生老病死等苦,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故也。
三时无悔(出《四教仪集注》)
“三时无悔”者,谓人造作五逆等罪,若於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者,是名上品极恶之业,即感地狱之报也。(“五逆”者,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时】“加行”,犹方便也。谓人欲作恶业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时。
【二、根本心时】谓人正作恶业时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拔动。由此生於加行,是名根本心时。
【三、后起心时】谓人作恶业已后,复起心缘念往所作事,是名后起心时。
欲界三欲(出《翻译名义》)
【一、饮食欲】谓凡夫之人,於种种美味饮食,多生贪爱,是名饮食欲。
【二、睡眠欲】谓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业,唯耽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淫欲】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
三苦(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三漏(出《法华文句记》)
“漏”,失也,落也。谓诸众生,由起惑造业,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离也。然有因果之分,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为诸漏之果也。
【一、欲漏】谓众生因欲界见思二惑,造作诸业,而於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漏。(意根对於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
【二、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无色界见思烦恼也。谓众生因此烦恼,不能出离色无色界,故名有漏。
【三、无明漏】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痴惑也。谓众生因此无明,漏落三界,故名无明漏。
三疑(出《禅波罗蜜门》)
《禅波罗蜜》云:“以疑覆故,於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於佛法中空无所获。”“疑虽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种焉。
【一、疑自】“疑自”者,谓疑自身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禅定不能发生也。
【二、疑师】“疑师”者,谓疑受道之师,威仪相貌皆不具足;自既无道,何能教我?作此疑慢,禅定不能发生也。
【三、疑法】“疑法”者,谓疑所受之法,非正真之道,故不敬信受行。既不信受禅定,亦不能发生也。
三退屈(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菩提广大屈】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二、万行难修屈】谓闻布施等波罗蜜多,修之甚难,心便退屈,是名万行难修屈。(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三、转依难证屈】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证,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证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道(出《金光明经玄义》)
“道”,即能通之义。谓三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三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烦恼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三、业道】“业”,即身口所作善恶业行也。谓由此诸业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业道。
汤泉三缘(出《稽古略》)
中天竺国王名迦胜,问婆舍斯多尊者曰:“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未知何缘所致?愿为决之。”尊者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
【一、神业】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飨祀。恶业贯盈,使其煎灼,此泉以偿滥祭。
【二、鬼业】谓鬼方出罪所,游於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宿债。
【三、热石】谓热石,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汤。
三苦对三界(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苦苦对欲界】谓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云苦苦对欲界。
【二、坏苦对色界】谓乐坏时,苦名为坏苦。如色界天受禅味之乐报尽,还於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对色界。(“五道”者,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行苦对无色界】谓虽无苦乐之境,任运心有生灭,名为行苦。如无色界中,虽无质碍之色,而有漏心识,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对无色界。
三千世界(出《长阿含经》)
【一、小千世界】谓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语“夜摩”,华言“善时”。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二、中千世界】谓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则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百万四天王天,百万三十三天,百万夜摩天,百万兜率天,百万乐变化天,百万他化自在天,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大千世界】谓以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三十三天,百亿夜摩天,百亿兜率天,百亿乐变化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则以千万为亿也)
三世(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世业(出《大智度论》)
【一、过去世业】谓过去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现在未来之报,是名过去世业。
【二、现在世业】谓现在世,若意起贪瞋痴等,即动身口,作诸恶业。若意不贪、不瞋、不痴等,即动身口作诸善业。善恶之业虽殊,皆受未来之报,是名现在世业。
【三、未来世业】谓未来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恶诸业。虽不现作,望於未来,毕竟不无,是名未来世业。
三种世间(出《大智度论》)
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五阴、国土三种,一一差别不同,故名三种世间。(“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阴”,即众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故也)
【一、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於十界五阴实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是为假名世间。(“实法”者,谓十界五阴皆实有也。“假立名字”者,谓十界名字非实有也。既有十界五阴实法,即有十界众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即各各有名字也。余界亦然)
【二、五阴世间】(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十界五阴各各差别,故名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受”,即领纳诸尘。“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以此五者,阴覆真性,皆名为阴)
【三、国土世间】“国土”者,即众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
三种世间(出《华严经疏》)
【一、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乃是释迦如来所化之境,即三千世界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三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众生世间】谓五阴和合,众共而生,间隔不同,故名众生世间,即释迦如来所化之机众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智正觉世间】谓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深能觉了世间出世间法,故名智正觉世间,即释迦如来能化之智身也。
器世间说法有三义(出《华严经疏》)
【一、约通力说】“约”,犹依也。谓佛以神通力,令诸世间无情之物,皆能说法,故名约通力说。
【二、约融通说】谓依报之土,正报之身,性本融通。身既说法,土亦能说,即一说一切说,故名约融通说。
【三、约显理说】谓菩萨触对诸境,皆能了知。如对色即显质,碍缘生无常等义,触类成教,故名约显理说。
三才配三世间(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世间”者,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诸法间隔不同也。
【一、天配正觉世间】“正觉”,即佛也。谓天道广大,包万象以无余。佛智弘深极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正觉世间也。
【二、地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地有含藏之能,亦有负载之义,而为世界所依。十方世界无边刹土,亦为一切有情众生所依,故以地配器世间也。
【三、人配众生世间】“人”,即六道之一道也。谓世间一切有情之类,皆名众生。以人与众生,皆有觉知之性,故以人配众生世间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相续(出《楞严经》)
【一、世界相续】《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於清净心体,一念不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揺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世界相续。(“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动揺不定,故有风轮生也。“执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轮皆为所载持也。“明觉立坚”者,一念妄明坚执不移,故有金轮生也。“保持国土”者,谓金体贵重,故云保持。“火光为变化性”者,谓火能变生为熟,变腐为坚等。“宝明生润”者,谓金能生水也。“火光上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气汗流下,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轮相生次第。若论诸轮持於世界,最下空轮持於风轮,风轮持於水轮,水轮持於金轮。而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故不言也)
【二、众生相续】谓五阴诸法,众共和合而生,名为众生。《经》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胎卵湿化,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生死死生,无有断绝。”故名众生相续。(“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者,众生皆由六根对於六尘,同造生死之业,故名同业。业相缠缚故,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死。“化”,犹变化,谓生死也。“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流注也。谓识之流,爱则为种,神之纳想,则为胎也。“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者,遘遇也。谓男女交相遇会,情所发生,吸嘬导引同业之类而入胎也。“更相变易”者,四生受报,循业不定也。“所有受业,逐其飞沉”者,随其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三、业果相续】谓众生有杀盗淫三种之业,而受其果报,故名业果。《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随业随报,无有穷尽。”故名业果相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此杀盗二种业果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应互见。如云“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此淫欲业果也)
三阿僧只劫(出《天台四教仪》)
梵语“阿僧只劫”,华言“无数时”。此三僧只,且约释迦如来修菩萨道时以论分限也。《俱舍论》问云:“既云无数,何复言三?”荅曰:“言无数者,显不可数,非无数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
【初阿僧只】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浆三事奉佛。发愿云:“我於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也。梵语“尸弃”,又云“式弃”,华言“火”)
【二阿僧只】谓如来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然灯佛”者,《大论》云:佛初生时,身光如灯,后至成佛,遂名然灯。彼时释迦佛号曰儒童,以五茎莲花献佛,及礼佛足。见地污湿,即解鹿皮衣覆之,掩泥不足,乃解发覆地,令佛蹈而过之。佛因记曰:“汝自此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号释迦文”)
【三阿僧只】谓如来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梵语“毗婆尸”,亦名“维卫”,华言“胜观”)
三时(出《南岳祖师发愿文》)
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三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证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证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天人答宣律师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如来灭后,有飞行罗刹,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则正法住世总一千四百年。(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八敬法”者: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法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像法时】“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故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证果,是名像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二千五百年。
【三、末法时】谓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是名末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末法一万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是则末法总三万年。
三际时(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三际时”者,西域一岁分为三际,即热时、雨时、寒时也。
【一、热际时】《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也。
【二、雨际时】谓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也。
【三、寒际时】谓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也。
三有(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三种有(出《大智度论》)
【一、相待有】“待”,即对待之义。谓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长短等名。是则长因短有,短因长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东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
【二、假名有】“假”,即虚假,不实也。谓如㲲因毛缕而成。若无毛缕,㲲则何有?是知毛缕因缘和合,假名为㲲。一切众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亦复如是。故曰假名有。(“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法有】谓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缘合则成,缘散则灭,本无自性。虽无自性,非如兔角龟毛,有名无实,故名法有。
三境(出《宗镜录》)
【一、性境】“性”,即实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及第八识等,所缘色等,实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是名性境。
【二、独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异名。谓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及过去未来等所变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是名独影境。
【三、带质境】“带”,即兼带。“质”,即体质。谓以心缘心也。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是名带质境。
三类境(出《翻译名义》)
“三类境”者,谓第八阿赖耶识缘三种境。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
【一、种子境】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
【二、根身境】谓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於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名根身境。(“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器世间境】世界如器,名器世间。谓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名器世间境。
三量(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於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於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
由旬三量(出《翻译名义》)
梵语“由旬”,亦云“逾缮那”,华言“限量”。《业疏》云:“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也。”《大智度论》明:“由旬有三种。”故名由旬三量。
【一、上者八十里】谓其中边山川平易,故量为八十里也。
【二、中者六十里】谓其中边山川稍险,故量为六十里也。
【三、下者四十里】谓其中边山川险阻,故量为四十里也。
三种相(出《大智度论》)
【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於此假名起执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於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三、无相相】谓离上二相,但有无相。众生迷故,又於无相之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三种相(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标相】“标”,即表也。谓如见烟即知是火等,是名标相。
【二、形相】“形”,即形状。谓长短方圆等,是名形相。
【三、体相】“体”,即体质。谓如火以热为质相等,是名体相。
三种色(出《五蕴论》)
【一、显色】“显”,即明显。“色”,即质碍之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虚空等色,明显可见,故名显色。
【二、形色】“形”,即形相。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皆有形相,故名形色。
【三、表色】“表”,显也,对也。谓行住坐卧、取舍屈伸,虽是所行之事,而有表对,显然可见,故名表色。
三种色(出《阿毗昙论》)
【一、可见有对色】“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於眼故也。
【二、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香味触也,此四亦不可见,而有对於耳鼻舌身故也。
【三、不可见无对色】“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於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於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聚(出《显宗论》)
【一、正性定聚】谓断贪瞋痴等烦恼皆尽,心无邪伪。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谓四恶趣及一切边邪等见,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不定性聚】谓此性或可为邪,或可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生(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於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痖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熖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於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於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於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证入生】“证入生”者,谓舍利弗於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於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於一生内证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三分别(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於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於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於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三无差别(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逰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妙行三因缘(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一、时因缘】“时”,即时分。“因缘”者,能生为因,助成为缘。谓五浊不增时,诸有情类具大威德,好修诸善。盖於彼时无诸浊恶,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处因缘】“处”,即处所,谓中国也。人生中国,其性聪敏,志意调柔,能修善业,不生邪见。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补特伽罗因缘】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谓一类有情,得修妙行之众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业,如住律仪。盖亲近妙行之众,其人虽不乐为众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辈事佛(出《分别经》)
【一、为魔弟子事佛】《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为天人事佛】《经》云:何谓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於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三、为佛弟子事佛】《经》云:何谓佛弟子事佛?佛言:“奉持五戒,广学经法,修习智慧;知三界苦,心不乐著;欲得解脱,行於六度;知死有生,知生有死;不贪身命,不为邪业;是名佛弟子事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种光明(出《瑜伽师地论》)
【一、外光明】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食三德(出《涅槃经》)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三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栴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飬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佛供僧之食,当使精洁无有荤秽,是名清净。
【二、柔软】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不粗涩,是名柔软。
【三、如法】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是名如法。
食三匙(出《法苑珠林》)
《大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修道之人,正受食时,须作三愿。”
【初下匙时】谓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恶业,悉令断尽。
【次下匙时】谓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一切善法,悉令满足。
【后下匙时】谓又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我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
三净肉(出《十诵律》)
【一、眼不见杀】谓自眼不见是生物,是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见杀。
【二、耳不闻杀】谓於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不为我故杀,是名不闻杀。
【三、不疑杀】谓知此处有屠家,有自死者,亦知此人不为我故杀,是名不疑杀。如上三种名为净肉,有病许食。
三不净肉(出《十诵律》)
【一、见杀】谓见是生物,为我故杀。如是见者,名为见杀。
【二、闻杀】谓於可信之人,闻此生物为我故杀。如是闻者,名为闻杀。
【三、疑杀】谓此处无有屠家,亦无自死之物,是人必为我故杀。如是疑者,名为疑杀。如上三种名不净肉,皆不许食。
三长物(出《摩诃僧祇律》)
【一、衣长物】“衣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余长物也。
【二、钵长物】“钵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一钵。一钵之外,若更再有,即名余长物也。
【三、药长物】“药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有诸疾病,则许服药调治。若病已瘥,更再畜者,即名余长物也。
三衣名义(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𦙆’,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於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大三灾(出《法苑珠林》)
【一、火灾】谓於坏劫时,有七日出现,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展转消尽,大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然,无有遗余,是名火灾。(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大海”者,即东西南北四海也)
【二、水灾】谓初禅天已下,七番火灾,坏於世间之后,世界复成。又於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是名水灾。
【三、风灾】谓二禅天已下,七番水灾已后,又经七番火灾,坏於世间,至世界复成。又於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是名风灾。
小三灾(出《法苑珠林》)
【一、饥馑灾】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人若生时,寿减一岁。如是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以是因缘,世间人民饥馑,死者其数无量,是名饥馑灾。
【二、疾疫灾】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疫,死者其数无量,是名疾疫灾。
【三、刀兵灾】谓人寿减至一十岁时,诸人各起斗诤,手执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残害。以是因缘,世间人民刀兵死者,其数无量,是名刀兵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