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卷第四十三
弥勒菩萨 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 奉诏译
本地分中菩萨地
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名略说静虑。
谓九种相静虑,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一者,自性静虑;二者,一切静虑;三者,难行静虑;四者,一切门静虑;五者,善士静虑;六者,一切种静虑;七者,遂求静虑;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九者,清净静虑。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谓诸菩萨於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静虑;二者,出世间静虑。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静虑;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性所摄等持。如是等持,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何况能入。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菩萨饶益有情静虑有十一种,如前应知。谓诸菩萨依止静虑,於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其有苦者能为除苦;於诸有情能如理说;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现前酬报;於诸怖畏能为救护;於丧失处能解愁忧;於有匮乏施与资财;於诸大众善能匡御;於诸有情善随心转;於实有德赞美令喜;於诸有过能正调伏;为物现通,恐怖引摄。如是一切总名菩萨一切静虑。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云何菩萨难行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三种。若诸菩萨已能安住广大、殊胜、极善成熟、多所引发诸静虑住,随自欲乐,舍彼最胜诸静虑乐,愍有情故,等观无量利有情事,为诸有情义利成熟,故意思择还生欲界。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能发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行境界菩萨等持。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门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四种。一者,有寻有伺静虑;二者,喜俱行静虑;三者,乐俱行静虑;四者,舍俱行静虑。
云何菩萨善士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五种。一者,无爱味静虑;二者,慈俱行静虑;三者,悲俱行静虑;四者,喜俱行静虑;五者,舍俱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种静虑?谓此静虑,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者,善静虑;二者,无记变化静虑;三者,奢摩他品静虑;四者,毗钵舍那品静虑;五者,於自他利正审思惟静虑;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静虑;二者,义缘静虑;三者,止相缘静虑;四者,举相缘静虑;五者,舍相缘静虑;六者,现法乐住静虑;七者,能饶益他静虑。如是十三种,名为菩萨一切种静虑。
云何菩萨遂求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八种。一者,於诸毒药、霜雹、毒热、鬼所魅等种种灾患能息,能成咒术所依静虑;二者,於界互违所生众病能除静虑;三者,於诸饥馑大灾旱等现在前时,兴致甘雨静虑;四者,於其种种人非人作水陆怖畏,能正拔济静虑;五者,於乏饮食堕在旷野诸有情类,能施饮食静虑;六者,於乏财位所化有情,能施种种财位静虑;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谏诲静虑;八者,於诸有情随所生起所应作事,能正造作静虑。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九种。一者,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者,记说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三者,教诫变现调伏有情静虑;四者,於造恶者示现恶趣静虑;五者,於失辩者能施辩才静虑;六者,於失念者能施正念静虑;七者,制造建立无颠倒论、微妙赞颂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静虑;八者,於诸世间工巧业处,能引义利,饶益有情种种书筭、测度、数印、床座、伞屧,如是等类种种差别资生众具能随造作静虑;九者,於生恶趣所化有情,为欲暂时息彼众苦,放大光明照触静虑。
云何菩萨清净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十种。一者,由世间净,离诸爱味清净静虑。二者,由出世净,无有染污清净静虑。三者,由加行净,清净静虑。四者,由得根本净,清净静虑。五者,由根本胜进净,清净静虑。六者,由入、住、出自在净,清净静虑。七者,舍静虑已,复还证入自在净,清净静虑。八者,神通变现自在净,清净静虑。九者,离一切见趣净,清净静虑。十者,一切烦恼、所知障净,清净静虑。
如是静虑无量无边,能得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圆满静虑波罗蜜多,能於无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证、当证、今证。
本地分中菩萨地
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慧。
谓九种相慧,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难行慧;四者,一切门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种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乐慧;九者,清净慧。
云何菩萨自性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於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二、能於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於离言说法无我性,或於真谛将欲觉寤、或於真谛正觉寤时、或於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慧。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顺入中道。是名菩萨能於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若诸菩萨,於五明处决定善巧,广说如前力种性品,应知其相,及於三聚中决定善巧,谓於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皆如实知。於是八处所有妙慧善巧摄受,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有十一种,如前应知。即於彼位所有妙慧,当知是名饶益有情慧。
云何菩萨难行慧?当知此慧略有三种。若诸菩萨能知甚深法无我智,是名第一难行慧。若诸菩萨能了有情调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难行慧。若诸菩萨了知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是名第三最难行慧。
云何菩萨一切门慧?当知此慧略有四种。谓於声闻藏及菩萨藏,所有胜妙闻所成慧、思所成慧,於能思择菩萨所应作应随转中,及菩萨所不应作应止息中,思择力所摄慧,及修习力所摄三摩呬多地无量慧。
云何菩萨善士慧?当知此慧略有五种。一、听闻正法所集成慧,二、内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於诸法法住、法安立无颠倒中善决定慧,五、舍烦恼慧。复有异门。一、微细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备慧,悟入所知尽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资粮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开法义具受持故。五、具证慧,从净意乐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
云何菩萨一切种慧?当知此慧,六种、七种,总十三种。六种慧者,谓於诸谛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於究竟位尽智、无生智,是名六慧。七种慧者,谓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云何菩萨遂求慧?当知此慧略有八种。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辞智,所谓菩萨释辞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碍慧。五、菩萨一切摧伏他论慧。六、菩萨一切成立自论慧。七、菩萨一切正训营为家属家产慧。八、菩萨一切善解种种王正世务慧。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慧?当知此慧略有九种。谓诸菩萨,於内明处,能善明净、善安住慧;於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世工业明处,能善明净、非安住慧。一切菩萨,即用如是於五明处善明净慧以为依止,於他愚痴、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现、教导、赞励、庆慰慧。
云何菩萨清净慧?当知此慧略有十种。於真实义有二种慧。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实义故。於流转义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於执受义有一种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知故。於方便义有二种慧。谓一切所应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故。於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如是菩萨五义十种差别净慧,当知是名最胜净慧。
如是菩萨极善决定无量妙慧,能证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能圆满慧波罗蜜多,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缆中处处散说,今於此中摄在一处,略说应知。谓佛所说素怛缆中,所有施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或标或释,彼皆於此或自性施,广说乃至或清净施趣入摄受,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如是所余,如所宣说戒乃至慧趣入摄受,如其所应亦当了知。又诸如来为菩萨时,所行一切菩萨行中,所有无量本生相应难行苦行,当知一切与施相应,依止於施。如说其施,如是戒、忍、精进、静虑、慧相应,依止戒、忍、精进、静虑、慧,当知亦尔。或唯依施,广说乃至或唯依慧,或杂依二,或杂依三,或杂依四,或杂依五,或杂依一切六波罗蜜多,皆应了知。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
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萨四种摄事?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名略说摄事。
谓九种相摄事,名为菩萨四种摄事。一者,自性摄事;二者,一切摄事;三者,难行摄事;四者,一切门摄事;五者,善士摄事;六者,一切种摄事;七者,遂求摄事;八者,此世他世乐摄事;九者,清净摄事。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诸菩萨,於诸有情常乐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人性。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云何略说如是菩萨一切爱语?当知此语略为二种。一、随世仪轨语,二、顺正法教语。若慰喻语、若庆悦语,当知是名随世仪轨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顺正法教语。
云何菩萨难行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三种。若诸菩萨,於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净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爱语。若诸菩萨,於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情所,心无疑虑,思择为说种种法教,誓受疲劳,如理如法,如善摄取,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若诸菩萨於其谄诈欺诳亲教、轨范、尊长真实福田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嫌恨心、无恚恼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爱语。
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四种。一、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诸法中多疑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正法论义决择。
云何菩萨善士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五种。谓诸菩萨为所化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有因缘法、有出离法、有所依法、有勇决法、有神变法。若所说法,得处有因,制立学处,是故此法名有因缘。若所说法,於所受学有毁犯者,施设还净,是故此法名有出离。若所说法,四依所摄,施设无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说法,能正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行,是故此法名有勇决。若所说法,作三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变。
云何菩萨一切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於应听法开听爱语,二、於应制法遮制爱语,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七种者,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於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四、安慰种种惊怖爱语;五、如理宣说所摄爱语;六、为欲令他出不善处安住善处,正见闻疑举诃爱语;七、请他有力饶益爱语。如是菩萨十三种语,当知名为一切种爱语。
云何菩萨遂求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依四净语,起八圣语,是名菩萨遂求爱语。四净语者,谓离妄语及以离间、粗恶、绮语。八圣语者,谓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九种。一、说正法断亲属难愁忧爱语,二、说正法断财位难愁忧爱语,三、说正法断无病难愁忧爱语,四、说正法断净戒难众苦爱语,五、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爱语,六、说正法赞美净戒圆满爱语,七、说正法赞美正见圆满爱语,八、说正法赞美轨则圆满爱语,九、说正法赞美正命圆满爱语。
云何菩萨清净爱语?当知此语有二十种。谓二十相宣说正法,应知如前力种性品。
云何菩萨利行?谓此利行广如爱语,应知其相。於利行中余差别义,我今当说。谓诸菩萨,由一切品差别爱语,随说彼彼趣义利行,饶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萨自性利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随其所应,於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是名略说利行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即此利行复由三门。一、於现法利劝导利行;二、於后法利劝导利行;三、於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於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当知是名於现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从他获得广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安住。於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当知是名於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决定获得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於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渐次修行,趣向离欲,当知是名於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於现法中,得身轻安、得心轻安,安乐而住;於后法中,或生净天,或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云何菩萨难行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三种。若诸菩萨,於先未行胜善根因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难行利行。何以故?彼诸有情难劝导故。若诸菩萨,於有善因现前耽著广大财位、众具圆满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难行利行。何以故?彼於广大极放逸迹、极放逸处耽著转故。若诸菩萨,於诸外道、著本异道、邪见、邪行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难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痴执故,於正法律憎背执故。
云何菩萨一切门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不信有情,於信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於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悭吝有情,於舍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
云何菩萨善士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诸菩萨,於真实义劝导有情;於应时宜劝导有情;於能引摄胜妙义利劝导有情;於诸有情柔软劝导;於诸有情慈心劝导。
云何菩萨一切种利行?当知此行,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若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若诸有情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若诸有情憎背圣教,除其恚恼;若诸有情处中住者,令入圣教;若诸有情已入圣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云何七种?谓诸菩萨,安处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资粮守护长养。所谓或依下乘出离,或复依於大乘出离。如令所化於善资粮守护长养,如是或於远离、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净诸障、或於修习作意,正安处之。若有声闻、独觉种性,即於声闻、独觉乘中而正安处;若有如来种性有情,即於无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处。
云何菩萨遂求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见诸有情於应惭处为无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如无惭缠,如是见有於应愧处为无愧缠之所缠绕,若惛沉缠、若睡眠缠、若掉举缠、若恶作缠、嫉缠、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九种。谓诸菩萨於他有情,依净身业,劝令远离一切杀生;劝令远离诸不与取;劝令远离诸欲邪行;劝令远离一切窣罗、若迷隶耶,及以末陀放逸处酒。依净语业,劝令远离一切妄语,劝令远离诸离间语,劝令远离诸粗恶语,劝令远离一切绮语。依净意业,劝令远离一切贪欲、瞋恚、邪见。
云何菩萨清净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十种。谓诸菩萨於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利行。
云何菩萨於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一、无罪利行,二、不转利行,三、渐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应利行。谓诸菩萨,於诸有情杂恶行者、先恶行者、有罪行者、杂染行者,於诸善中能正安处,是名菩萨於诸有情无罪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不於非解脱、非定清净处,求为真解脱、求为定清净者,即於其中能正劝导,是名菩萨於诸有情不转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於诸有情渐次利行。又诸菩萨,於诸四性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随力随能行义利行、求利乐者,即於其中随类劝导,是名菩萨於诸有情遍行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若於自义诸善法品,随下、中、上功能差别可劝导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劝导者,随其所应,於彼、如彼方便劝导,是名菩萨於诸有情如应利行。是名菩萨於诸有情依外清净五种利行。
云何菩萨於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谓诸菩萨,於诸有情起广大悲意乐现前而行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劬劳,而心无倦,深生欢喜,为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虽现安处最胜第一圆满财位,而自谦下,如奴如仆,亦如孝子、旃荼罗子,其心卑屈,离憍离慢及离我执,於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心无爱染、无有虚伪,真实哀怜而行利行。又诸菩萨,於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是名菩萨於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如是依於内外清净各五利行,总有十种,是名菩萨清净利行利。
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於是义、於是善根劝他受学,即於此义、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萨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无有退转。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萨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於其中自现行故,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学,云何以善殷勤劝导,数数教授教诫於他?汝应从他殷勤谘受、教授教诫。
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第一句者,谓有菩萨与诸菩萨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萨道自谓为师,功德威力与等菩萨隐自善故,而不显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谓诸菩萨,见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处心生怖畏,便正思择,为欲方便化导彼故,自现己身与其同法。所谓下於旃荼罗类乃至狗类,欲作饶益、欲除灾患、欲调、欲化,故思於彼旃荼罗、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谓诸菩萨,见所化者所受善根犹可揺动,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谓诸菩萨自行放逸,弃舍他事。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就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又如前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如是众多助菩提分无量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由二因缘应知最胜,由三因缘应知清净。谓由身、语、意三因缘故,应知现行。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共。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故、时无别故,名为广大。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於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於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时无别者,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舍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杂染。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著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无量善根。又诸菩萨殷重遍体,於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余引夺而正受学。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於他悕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由如是相净欢喜俱、无不平等、殷重、无依,修行施等,广说乃至同利为后无量善法,名无杂染。由炽然故、无动转故、善清净故,应知清净。若诸菩萨已入清净意乐地者,一切善根炽然无动。言炽然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於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若诸菩萨住到究竟地、或系属一生最后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净。此上更无菩萨地摄胜净法故。如是施等同事为后无量善法,三因缘故应知现行,二因缘故应知最胜,三因缘故应知清净。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於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於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此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如是菩萨施等善法,能感无上到究竟果,当知亦感生死流转顺菩萨行所余无量无边可爱无罪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