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卷第十四
婆薮槃豆 造
陈三藏真谛 译
释分别惑品第五之一
前已说,世间多种异从业生,诸业由随属惑故,至得生长。若离随眠惑,於生诸有诸业,无复功能,是故应知彼。偈曰:
随眠惑有本。
释曰:云何为有本?若惑现在正起,能作十种事:一、坚固根本,二、安立相续,三、数治自田,四、生起等流,五、能引生业有,六、圆满自资粮,七、令迷境界,八、引将识相续,九、令离净品善法类,十、成就缚义。由不得过自界故。彼随眠惑有几种?若略说有,偈曰:
六。
释曰:何者为六?偈曰:
谓如欲瞋,高慢无明见,心疑。
释曰:如欲者,显余惑与欲同,由境界随眠故。此义后当说。偈曰:
复说彼,六由欲别七。
释曰:於前偈中所说六随眠惑,於中分欲为二,更说彼为七。谓欲欲随眠、瞋随眠、有欲随眠、憍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心疑随眠。此义云何?应知为随眠即是欲欲、为随眠异欲欲?譬如石子体及提婆达多依。若尔,何有?若欲欲即是随眠,则违佛经。经云:“世间有人,非欲欲上心惑所染心数数长时住,如实见知,是欲欲上心惑出离义,於此人是欲欲上心惑,由根由力,正所断除,及与随眠永得灭离。”若汝执别欲别随眠,由立随眠与欲不相应,则与阿毗达磨藏相违。彼藏云:“欲欲随眠,与三根相应。”毗婆沙师说:欲欲即是随眠,乃至疑即是随眠。前不说与经相违耶?无相违。何以故?经云:“及与随眠永得灭离者,与随从法永得灭离。”复次,於经中随眠言,是方便语,或至得语。譬如地狱苦、天上乐及说火苦。阿毗达磨藏言:皆依直相起,随眠即是惑故。一切随眠皆与受相应。云何得知?由随眠起心染污故,能为障故,与善相违故。由心为随眠惑所染污,未生善不得生,从已生善亦退故,故知随眠惑与心不相离。若由不相应,此义得成。无时善法可得,由彼恒在故。由善法有时可得故,知随眠与心相应。经部师说:此义非证。若人执随眠惑不与心相应,此三义彼不执为随眠所作,但是上心所作。若作如此执,则无过失。如经部执,随眠者是欲欲随眠。此随眠不与心相应,亦不与心相离,由非别类故。若惑眠说名随眠,若惑觉说名上心。此惑眠何相?不在现前,种子随逐。惑觉何相?正现前起。何者惑种子?是身相续功能,从惑生,能生惑,说名种子。譬如芽等,从舍利子生,能生舍利子。若人执诸惑种子是别法,谓随眠不相应,此人应立别法为念种子。若说随眠非相应非非相应,於《六六经》中,此义云何?经言:“此惑於此人,乐受成欲随眠。”由此等言,此惑是时未得随眠。若尔,於何时?眠时是时。或於因说果名,故称随眠。
且置此论,应更显本义。於经中所说欲差别,谓欲欲、有欲。此有欲是何法?偈曰:
有欲二界生。
释曰:色界、无色界中生欲,说名有欲。为何因作如此名?偈曰:
内门起故说,断彼解脱想。
释曰:於彼二界人,多起三摩跋提欲,此欲依内门起故,说名有欲。复次,於此二界中,有余人起涅槃想,为除彼涅槃想故,说此欲名有欲。有者谓身体,即是五阴。於彼众生噉三摩跋提及依止味,离欲欲界故,是故此欲名有欲。此六种随眠,於阿毗达磨藏中复分为十。云何为十?偈曰:
见五,
谓身见、边见及邪见、
见取戒执取,由此复成十。
释曰:本立六为随眠惑,於中分见为五,故成十。於中,五以见为自性,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执取。五以非见为性,谓欲、瞋、慢、无明、疑。复次,此十随眠惑,於阿毗达磨藏中,更立为九十八。於欲界中有三十六、色界中有三十一,无色界中有三十一。若略说此随眠惑,名三界惑,或说名见修所灭惑。於中欲界见谛所灭有三十二。何者三十二?偈曰:
彼十七七八,三二见所离,
次第俱断灭,见欲苦等故。
释曰:是所说十惑,於欲界其十见苦所灭,於中七见集所灭。七见灭所灭,除身见、边见、戒执取故。八见道所灭,除身见、边见故。如此欲界三十二惑,说名见谛所灭,由惟见谛除㓕故。偈曰:
四惑名修灭。
释曰:四惑者,谓欲、瞋、慢、无明。彼云何是修所灭?若人先已见四谛,后由数修习道,方能㓕除如此身见。於中但一品见苦所灭,边见亦尔。邪见有四品,见苦、集、灭、道所灭;见、取、疑亦尔。戒执取有二品,见苦道所灭。欲、瞋、慢、无明有五品,见四谛及修道所灭。於中彼何相见苦所灭?乃至何相修道所灭?由见谛相彼灭,及能缘彼故,说见谛灭;所余名修道所灭。若立如此,见成十二。疑成四、欲五、瞋五、慢五、无明五,如此欲界惑,合成三十六种。偈曰:
合彼惟除瞋,色惑。
释曰:除五品瞋,如此名色界惑,合三十一。如色界惑,偈曰:
无色尔。
释曰:无色界惑亦三十一。偈曰:
故立九十八。
释曰:如此六随眠惑,所缘法相及对治并界差别故,阿毗达磨师立为九十八随眠惑。是见谛所灭随眠惑,为决定惟由见四谛灭,为非?说非。云何?偈曰:
有顶忍所灭,定见灭。
释曰:此随眠惑,於有顶生类忍所灭,是彼必定见谛所灭,非修道所灭。偈曰:
余生,见修灭。
释曰:忍所灭,此言流於所余地如理法忍、类忍所灭;随眠惑,於圣人是见谛所灭,於凡夫是修道所灭。偈曰:
非忍灭,必修道灭。
释曰:於一切地中惑,凡是智所灭,於二人恒修道所灭。有余师说:见谛所㓕惑,非外凡夫所灭。何以故?於《大分别业经》中说:分别前际人说常住,或说随一常住,或说不由因生。此三离欲人,缘欲界起诸见,说有通行。若色界惑,不能以欲界法为境,由离欲界欲故,是故知欲界相应诸见不得灭。同诸见生时,彼已退定,犹如提婆达多,毗婆沙师说如此。此五见由名已说。不由自性,彼自性云何?偈曰:
我我所常断,无於下胜见,
非因道此见,是名五见性。
释曰:我及我所见名身见,由刹那刹那坏故说灭,由聚集故名身。以阴为义,此法亦坏亦聚,故名灭身,谓五取阴。为除彼计常想,及於聚执一想,故说如此。何以故?彼我见於五阴,以此想为先。於灭及身,不如执说名身见。一切见能缘有流法为境,悉缘灭身,而但立我、我所见名灭身见者,欲令彼知此见惟於灭於身起,非於我、我所。如经言:世间若有沙门、婆罗门起见,谓有我,是彼一切惟於五阴起。我见是类,彼所许为我。或执见为常、或执见为断,是名边见。由执常边、断边故。於实有苦等谛执见为无,故名邪见。一切见皆翻违理起,悉是邪见,但说一见为邪见者,由此见最恶,能断善根故,故说为邪见。譬如臭苏及恶旃陀罗。此一向非拨故,所余诸见但有增益。於下品法执为最胜,说名见取。何法名下品?谓一切有流法,圣人所弃舍故,执此法为最胜,是名见取。应说见等胜取见,此中除等见言。非因中因见,非道中道见,名戒执取见。譬如摩醯首罗非世间因,彼观为因。世主天等所余诸物亦尔。入火水等非生天因,彼观为因。惟执僧佉逾伽智等非解脱道,彼观为道。此中应知除等见言,如此五见性应知。若非因中起因见,云何此见非见集所灭!若有人见自在及世主为因,此人必执此为常、为一、我、作者,是故此偈曰:
於自在等处,从常我倒生,
因等虚妄执,是故见苦灭。
释曰:由见苦谛,於自在等处,常执、我执俱灭。非因执是二倒所作,是故与此见共灭。若人由入火水等方便起生天执,由戒及执计得清净,此执亦见苦所灭,阿毗达磨藏文言如此。复言:若有人执说如此,是时善男子受持牛戒,行鹿戒、狗戒,由此行清净解脱出离,过度苦乐,得至过苦乐处。若信非因为因,戒执取见,见苦所灭。广说如彼藏。
云何此执见苦所灭?於苦乖违故,此执太过为失。一切缘有流境,或於苦乖违。与非因执同。复有何相?别戒执取,见道所灭。缘见道所灭法为境,此於苦亦乖违。若人缘道起邪见及疑,或谓无解脱道,或思此道为是解脱道,为非依此二,云何分别观为清净?若彼执别有解脱道故,拨无此解脱道,是人由别解脱道执计为清净,不由邪见。是故,此执不成缘见道所灭或为境。若人由见集、灭二谛所㓕邪见,计为清净,云何此戒执取,非见、集、灭谛所灭?是故汝所执义更须简择。是前所说,有常倒、我倒,为惟此名倒、为更有余说?颠倒有四,谓於无常、常颠倒,於苦、乐颠倒,於不净、净颠倒,於无我、我颠倒。此四种颠倒体相云何?偈曰:
从二见半生四倒。
释曰:从边见中取常见为常颠倒,从见取立乐颠倒、净颠倒,从身见立我见为我颠倒。余师说:具取。云何以我所为倒?彼见我於是处自在故,於是处起我所见。是故此见皆是身见,由二门起。若汝计我是第一执,我所是第二执。若我与带物称我,此二文应成别执。云何不立余惑为颠倒?由以三因成立颠倒义故。何者为三?偈曰:
颠倒故,决度增益故。
释曰:此二见半,一向颠倒故,於境界决定度故,增益义故。断见、邪见不能增益,非有门起故。戒执取非一向倒,随分量清净为境界故。所余诸惑不能决度,是故不立为颠倒。若尔,於经中说:“於无常执常,是名想倒、心倒、见倒。”此中云何惟见为倒?偈曰:
想心随见故。
释曰:由随属见倒,与见倒相应,想及心亦说为倒。云何不说受等为倒?由世间成故。於世间说,此人颠倒想、颠倒心。此义明了,不说颠倒受。如此颠倒於须陀洹人一切皆灭,由诸见见谛所灭故,余相应法亦同灭。颠倒有十二种:於无常计常,是想、心、见颠倒,乃至於无我计我,是想、心、见颠倒。於中八倒见谛所灭,四倒修道所灭,谓於苦计乐,是想心倒;於不净计净,是想心倒。余部说如此。若不尔,离乐想倒及净想倒,未离欲圣人,云何淫欲欲得起?毗婆沙师不许此义。何以故?彼言:若由乐净想心生起故,於圣人立此二为颠倒。众生想心生起故,云何不立此二为我颠倒?何以故?於女人及自身,若离众生想,淫欲欲不应成。复於经中说:“由多闻圣弟子,是苦圣谛如实已见、已知,乃至此圣弟子,於此时中於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皆悉永灭。”广说如经。是故若从见生想心,则成颠倒非余,由蹔时心乱故。譬如於火轮心乱,及夜叉心乱。若尔,大德阿难依婆耆舍大德说言:
“由起想颠倒,故汝心燋热。”
此言云何?将是故一切八想倒及心倒,於圣人未灭,余部说如此。若尔,云何不违佛经?是八终由如实见知四谛,方皆灭尽,离四谛观无得㓕义。由说灭方便故,故不相违。为惟见倒有差别,为余惑亦有?慢亦有。云何有差别?偈曰:
七慢。
释曰:何者为七?一、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若不分别,但以心高为慢,此心高由生起差别故成七种。於下计自胜,或与等计自同,若人如此分别起高心,名慢。於等计自胜,名过慢。於上品计自胜,名过过慢。於五取阴分别计是我及我所,名我慢。未至胜德计自己得,名增上慢。於多量胜计自少量劣,名下慢。实自无德计自有德,名邪慢。若尔,於阿毗达磨藏中说慢类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下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下我慢类。此义云何?此九从前七慢生。偈曰:
九慢类,从三。
释曰:何者为三?谓从过慢、慢、下慢,此中第一三慢,依止见起,即是三慢,谓过慢、慢、下慢。下慢、慢、过慢,即是第二三慢。慢、过慢、下慢,即是第三三慢。此义相应於多量为胜,计自少量为劣,立为慢。有高处故,计无他下劣於自。此中何为高处?有如此高处,於自所乐最下劣众生聚中,知自最下,於自起尊重心。复次,於《发慧论》中分明说此事。如言:我是王旃陀罗。若依《分别道理论》说,计我胜,此慢,或慢、或过慢、或过过慢,由观下等胜品人故。复次,此七种慢,何法所灭?故说偈曰:
见修灭。
释曰:由见及修故说彼灭。一切七见谛修道所灭,是修道所灭,於圣人未灭。为必定於圣人现前起,为不起?不定。譬如偈曰:
杀等上心惑,修灭如彼尔。
释曰:有上心惑,能起故意为作。杀生乃至说妄语,此皆修道所灭,缘修道所灭法为境界故。复次,偈曰:
非有爱圣人不起。
释曰:非有贪爱,亦修道所灭。此非有是何法?谓於三界不有,於中起爱乐,名非有爱。如言显有爱一分,谓彼愿我生成伊罗槃那象王等。偈曰:
慢类等。
释曰:九慢类中,有慢类修道所破,我慢亦尔。如此等於圣人不见前起。九慢类非我慢,由等言乃至摄非有爱。何因如此等法未灭,非现前起?偈曰:
无见所圆故。
释曰:由见圆满故,故彼不起。此义云何?九慢类及我慢,身见所圆满,由背折故不能更起。杀生等上心惑,邪见所圆满故;非有爱,断见所圆满故;有爱一分,常见所圆满故。偈曰:
恶性忧亦无。
释曰:忧悔心若是恶性,亦是修道所灭,於圣人亦不得现前起,疑惑所圆满故。复次,於九十八惑中,几惑遍行?几惑非遍行?偈曰:
遍行见苦集,灭惑谓诸见,
疑共彼无明,及独行无明。
释曰:见苦集所灭诸见及疑惑,与彼共相应起无明及独行无明,皆见苦集所灭。此十一惑,於非同类部界中说名遍行。七见、二疑、二无明故成十一,缘具自界生起故。有何人以具欲界计执为清净?以非因缘计执为因缘?不说具由缘具自界及一时起。虽不然,能缘一切五品自界故,说能缘具自界。若尔,不可惟立十一为遍行惑。是处有我见,必有我爱;是处有胜见、清净见,此中必有乐得。由此等起高心,是故爱及慢应成遍行惑。若尔,此二惑缘见灭修所灭为境界,此二何道所灭?修道所灭,杂乱境界故。复次,或执见谛所灭,由见力所生立故。此二是别相惑,非通相惑,是故非遍行,毗婆沙师说如此。於非同类部界,是所说遍行惑有十一种。於中偈曰:
九惑上地境,於彼除二见。
释曰:於十一中除身见、边见,所余九惑说名遍行,非同类界。或有时能缘一不同类界为境,或缘二界。如阿毗达磨藏云:“是惑於欲界相应,有时能缘色界相应法为境。是惑於欲界相应,有时能缘无色界相应法为境。是惑於欲界相应,有时能缘色界、无色界相应法为境。”由此文句应知此义,若人生在欲界,於梵王起众生见及常见。
云何身见及边见不立缘不同类上界为境?由不执为自我及自我所故,边见从此起故。此是何见?此二执非见,但是邪智。为一切遍行皆是惑邪?说非。偈曰:
离至得与彼,俱起亦遍行。
释曰:与遍行惑俱起所余诸法皆是遍行至得。不尔,果不一故,是故说四句。有遍行惑不由遍行因成因,此中应立四句:初句者,谓未来世遍行惑;第二句者,过去现世俱起余法;第三、第四,应自思立。
於九十八惑中,几惑缘有流法为境?几惑缘无流法为境?偈曰:
邪见疑与二,应无明独行,
见灭道所灭,六无流为境。
释曰:见灭所灭三惑,谓邪见、疑与二相应无明及独行无明;见道所灭,亦是此三。如此六惑缘无流法为境,所余诸惑缘有流为境,此义自成。复次,此中偈曰:
自地灭及道,六地及九地,
缘无流惑境,由道互为因。
释曰:邪见等诸惑,能缘灭谛为境,自地灭是其境。若行欲界欲界灭,乃至行有顶有顶灭。缘道为境,行欲界惑。一切六地法智类道为境。若色、无色界对治,缘道为境,行色界、无色界八地惑。一切九地类智类道为境。何以故?由道互相因故。虽复法智、类智更互相因,类智非欲界对治故,缘道为境,行欲界惑,不能缘类智、类道为境。若尔,法智是色、无色界对治故,缘道为境,行色、无色界惑,应成所缘境。此法智类道非具对治,苦集法智非色、无色界对治故;又非见色、无色界惑对治故,前后无故,是故非境。
复次,云何欲、瞋、慢、见取、戒执取,不许彼缘无流为境?偈曰:
非欲所离故。
释曰:欲者必应舍离,若此缘无流为境,则不应可离。譬如欲乐善法。偈曰:
非瞋非过故。
释曰:瞋者若起,缘他过失起。灭道谛既非过失故,瞋不缘此起。偈曰:
非慢非二取,静净胜性故。
释曰:灭道二谛,寂静为性故,必不由此二起於高心。由此二是自己真实清净故,於二清净执不成戒执取。此二法於一切法中最胜,於下劣法中起胜执,说名见取。是故如此等惑,不应缘无流法为境。
於九十八随眠惑中,几惑由缘境随眠?几惑由相应随眠?偈曰:
遍行随眠惑,具自地随眠,
惟由缘缘故。
释曰:遍行诸惑,於自地缘自部及他部,得生起增长。偈曰:
非遍行自部。
释曰:所余非遍行惑,於自地中但缘自部随眠。譬如见苦所灭惑,缘见苦所灭惑部随眠,乃至修道所灭惑,缘修道所灭惑部随眠,不缘余部。作通说已,今更简别。偈曰:
非无流上境。
释曰:此惑若缘无流为境,不由所缘境故,随眠缘上地为境亦尔。何因如此?是彼所缘法。偈曰:
非自取对故。
释曰:若是法类我见、我爱、执取为自依,於此中余惑亦能缘彼随眠,譬如於湿衣埃尘及於湿由种子。无流法不尔,上地亦不尔,是故缘彼为境,或於彼无随眠义。若人在下界求得上地,此是善法欲非惑。涅槃及道,是能缘诸惑对治上地,亦是下地惑对治,是故彼惑於此三境不得依住。譬如於热石,跖下不得住。随眠言者,随长为义。虽可缘,於中无有随长,不如风病,服粗涩药。若惑由缘境随眠已说。偈曰:
若彼与相应,於此由相应。
释曰:随眠言流,若惑与此法相应,彼惑於此法由相应故得随眠,乃至未灭。有诸惑不缘无流为境,非遍行不同分界,此惑但由相应得。随眠不由缘境不?有。谓遍行非同分地惑。
九十八惑中,几惑恶性?几惑无记性?偈曰:
上界惑无记。
释曰:一切色界、无色界惑,无记为性。何以故?一切恶性染污有苦受果报,此苦报於彼无,非他逼恼因故。偈曰:
於欲界身见,边见共无明。
释曰:於欲界中身见、边见,及与二相应无明,此三无记为性。何因如此?与施等不相违故。谓我於未来世必应受乐故,今世行善,持戒修定。边见既随顺解脱,是故世尊说:於外五见中此见最胜。谓我不有,我所不有;我当不有,我所亦尔。此二执无苦果报,迷於自体故,不逼恼他生起故。若尔,贪爱天上,及我慢应同此义,生得身见是无记。若於禽兽等有;若有分别则成恶,先旧诸师说如此。偈曰:
所余惑恶性。
释曰:於欲界,异此二诸惑皆不善。几惑非善根?几惑非非善根?偈曰:
於欲界恶根,贪欲瞋无明。
释曰:於欲界中一切欲、一切瞋、一切无明,除与身见、边见相应,余惑次第说为三不善根,谓贪欲不善根、瞋恚不善根、无明不善根。若惑非善,又为非善法根,许此法为不善根。所余诸惑非非善根,此义自成。几法为无记根?几法非?偈曰:
无记根有三。
释曰:何者为三?偈曰:
爱无明及慧。
释曰:随有无记、贪爱、无明及果报生慧,如此等一切是无记根,罽宾国师说如此。偈曰:
二缘高生故,余非。
释曰:彼说疑者由二缘生,不应成根,以转动故。慢以高生为相,由高生故,非根,异根法故。何以故?根者坚著下生,此义世间所了,疑、慢无此义故,不立为根。偈曰:
外师说,四。
释曰:罽宾国外诸师说,无记根有四。谓偈曰:
爱、见、慢、痴。
释曰:此四但无记,谓无记爱、无记见、无记慢、无记无明。何因此四成无记根?偈曰:
三观人由痴。
释曰:由修定人有三,谓由爱、见、慢修上观行,此三人由依无明故得成三。
於经中所说,有十四种无记类,为彼无记故说无记?为由别义?非。云何?若问应遮断,说名无记。问有四种:一应一向记、二应分别记、三应反问记、四应置记。此中,次第应知。偈曰:
一向记、分别、反问及置记,
譬如死生胜,及我异等义。
释曰:若问一切众生皆应死不?应一向记,定皆应死。若问已死一切更生不?应分别记,若有惑则更生,无惑则不生。若问人道为胜为劣?应反问记,汝今依何问此?若彼答依天,应记人劣。若彼答依恶道,应记人胜。若问众生与五阴为一为异?此应置记,众生非实有故。譬如石女儿,黑白等色。云何此置成记?此不可记有此记故。复有余师说:此义亦一向应记,谓非一切应生。若有人问:若众生当死,彼为更生不?此应分别记。於人道中有二种:谓有劣、有胜,此二各有所观,是故此二一向应记,譬如识亦因亦果。若人一向问,由不一向记,应成分别记。众生与五阴为异不?说非所记,此非记,不应成记,此应置记问。由置如此应记,此云何不成记?阿毗达磨师说:多他阿伽睹婆伽婆阿罗诃三若三佛陀,此法正说,弟子众正行,色无常乃至识,说苦乃至说道,如此等应一向记,由与利他相应故。分别记者,若有人言:请尊说法。此人应问:彼诸法多,或过去现世未来。何法我所应说?若彼言:应说过去法。应问彼:过去法多,谓色乃至识。若彼言:应说色。应问彼:色有多种,谓善、恶、无记。若彼言:应说善色。应问彼:善色有七种,谓离杀生乃至离无义语。若彼言:应说离杀生。应问彼:离杀生有三种,谓从无贪、无瞋、无痴生。若彼言:应说无贪。应问彼:从无贪生有二种,谓有教、无教差别故。如此名分别记。若谄曲心人作如此问,应如此分别记。对彼应言:诸法多,不应自分别。乃至彼默然住,及彼自记。此二人无所问,一向互请说,此二人无一有记。一向互相问,云何彼成问?此成记?此中二义皆成。何以故?若人言:请为说道。此人为不问道耶?由问彼故记彼问。若尔,此云何非反问记耶?置记者,谓世间有边及无边等。复次,依经应见有四问记相。大德摩诃僧祇说经言:“比丘!记问有四种。何者为四?比丘!有问应一向记,乃至有问应置记。比丘!何者问应一向记?一切有为无常。比丘!何者问应分别记?若人问若故意造业受何果报?此问应分别记。比丘!何者问应反问记?若人问:想为即是我?为想异我?若彼此问,应反问彼:长老!汝依何我作如此问?若答问粗我,应记我异想异。比丘!是名反问记。比丘!何者问应置记?谓十四非记类,世间常、非常,亦常非常、非常非非常;世间有边、无边,亦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异死、不异死,亦异死不异死、非异死非非异死;命者即是身、命者异於身。”
若人随眠惑於境界中生起,此人由此惑於此境界相应。此义应说,由过去惑於何境相应,乃至由现世惑於何境相应?若略说,诸惑有二种:一、别相惑,谓欲、瞋、慢;二、通相惑,谓见、疑、无明。於中偈曰:
由欲瞋高慢,过去及现世,
是处起未灭,於此类相应。
释曰:过去现世欲、瞋、慢,是处已起乃至未灭,於此处中三界众生与彼相应。何以故?此三是别相惑,非必一切一切处起。偈曰:
一切中由当心地。
释曰:已起未灭,此言流由未来欲、瞋、慢,依心地起,一切类中相应,谓於三世。偈曰:
余自世。
释曰:欲、瞋、慢异心地惑,在未来世,但於未来境相应。云何为余?依五识起故,定生为法。由彼惑,偈曰:
不生一切中。
释曰:此三惑若不生为法,依五识起,尚於一切类相应,谓三世。偈曰:
一切余中应。
释曰:何者为余?谓见、疑、无明。此三若三世,於一切境及一切世中与彼相应,彼是通相惑故。乃至未灭,此言流过去、未来为实有物?为假名有?若实有,於一切时有故,一切有为法应成常住。若无,於无中由无物,云何相应及解脱?毗婆沙师成立一切有为法非常住,由与行相相应故。彼成立此义分明。谓偈曰:
三世有。
释曰:何因为证?偈曰:
说故。
释曰:佛世尊说:“比丘!过去色若不有,多闻圣弟子於过去色,不应成无所观惜。由过去色有,是故多闻圣弟子於过去色成不观惜。未来色若不有,多闻圣弟子於未来色不应成无所求欲。由未来色有,是故多闻圣弟子於未来色成无所求欲。”复次,偈曰:
由二。
释曰:依二识生。此义是经所说。何者为二?谓眼及色,乃至意及法。彼经云:“过去未来若无,能缘彼识不由二生。”如此由《阿含》证,得知过去未来是有。若以道理为证,偈曰:
有境。
释曰:若有尘,识得生,非无尘。过去、未来尘若无,应有缘无为境识。是故因此义,识亦不应有,所缘境无故。复次,偈曰:
果。
释曰:过去法若无,善恶二业於未来云何有果?何以故?於果报生时,果报因必不在,是故知过去、未来是。有毗婆沙师立如此。若人自说我是萨婆多部同学,此义必应信受。何以故?偈曰:
由执说一切有许。
释曰:若人说一切有,谓过去、未来、现世,虚空、择灭、非择灭,许彼为说一切有部。复有余人说:现世法必有,过去业若未与果是有。若过去业已与果,及未来无果,此皆是无。若如此分别故说三世有,此人非说一切有部摄,是说分别部所摄。说一切有部中有几种人?偈曰:
彼四种。
彼师有相位,异异分别名。
释曰:大德达磨多罗分别有异故,安立三世。彼说若法行於世,惟有有异,非物类异。譬如打破金器作别庄严具,有别形相故有异,不由物类异故异,色等同故。复次,譬如乳变异成酪,舍味、力,熟等不舍。色法亦如此此。从未来世正行现世,舍未来有相,不舍自物类。从现世正行过去世,舍现世有相,不舍自物类。大德瞿沙说:由相别异故立三世。彼说:若法行於世,若过去与过去相相应,与未来、现世相亦不相离。若未来与未来相相应,与过去、现世相亦不相离。若现世与现世相相应,与过去、未来相亦不相离。譬如有人爱著一妇,於余亦不离欲,诸法亦尔。大德婆须蜜多罗说:由位别异故立三世。彼说:若法行於世,至位位说为异异。由位异故异,不由物异故异。譬如一画,安置一处说为一,若安置十印位说为十,若安置百印位说为百,若安置千印位说为千,法於三世亦尔。大德佛陀提婆说:由异异故立三世。彼说:若法行於世,观前观后说异异。譬如一女,或说为子、或说为母,法於三世亦尔。
是萨婆多部师中,第一由说变异立世故,引置僧佉义中。於第二、三世义相杂,一切世与一切相相应故。彼立人为譬,谓此人於一妇起欲心,於余妇惟有至得。此中何义为同?於第四,一世中三世俱至,於过去世有前后刹那,名过去未来,中刹那名现世;余世亦尔。是故於四师中,偈曰:
第三可。
释曰:若师以位异立世。於此人,偈曰:
诸世,由功能立故。
释曰:若是时诸法未作功能说为未来,是时正作功能说为现在,是时作功能已谢说为过去。此师於功能执胜,於法体与彼同。彼执不过此义,此义汝今应说。若法已过去,由物类实有,未来亦尔。云何说名过去、未来?为前不已说耶?谓诸世由功能所安立。若尔,正现世非等分明根,有何功能感果与果?复次,是未来同类等因,由正感果故,已立有功能,或立半功能,是故立世相相杂。复次,此义应说。谓此法由自体恒有,应恒作功能。偈曰:
何碍。
释曰:何法为碍?由此碍故,是法有时作功能,有时不作。偈曰:
缘不具,非常。
释曰:若汝言因缘不具故。是义不然,由汝执彼体恒有故。复次,偈曰:
此云何?
释曰:由功能为因故,说此法过去、未来、现世。此功能於汝云何?为更别有功能、为无?偈曰:
坏悉檀理故。
释曰:若汝言“此功能非过去、未来、现世而有”。若尔,此功能由非有为故,义至恒有。是故不应说此言,谓是时诸法未作功能说为未来,是时正作功能说为现世,是时作功能已谢说为过去。偈曰:
非能不异故。
释曰:无如此失。若功能与法异,可有此失;由功能与法不异,故无此失。若尔,终不免本失。谓偈曰:
世义则不成。
释曰:若汝言“法即是功能,此法由体恒有”,云何有时说为过去?有时说为未来?是故安立三世不成。此中何世义不成?若法未生,是名未来世;若法已生未灭,是名现在世;若法已谢灭,是名过去世。此中是义,汝必应说。若如现世法是实有物,过去、未来亦尔者,偈曰:
未生灭云何?
释曰:若法由自体实有,此言云何成?谓此法未生,此法已灭。於前世何法先不有?由此故说此法未生;复由何法后不有,由此故说此法已灭?是故三世义,一切种皆不成就。若不信受此义,谓未有有,已有方无,是汝所言,由行相相应故。是法不应成常住。此言一向但有言,与生灭不相应故。此法恒有而非常住,此言及理所未曽有。此中说偈:
“法体性恒有,而不许法常,
有法不异性,是真自在事。”
是汝等所说,由佛说故,故三世是有。我等亦说过去、未来有。过去者,若法昔曽有。未来者,若有因法当有。若如此立义,可得说有,不由实有故说。何人说如此?如现世有,过去未来亦尔。若异此,云何有?偈曰:
由去来体故。
释曰:由过去、未来体,故有此言。今复来,云何说名过去、未来?是故先曽有因,当应有果。为令他解,欲除彼拨因果邪见故。佛世尊说:“有过去,有未来。”如说有灯先无,有灯后无,於世间中有如此言。复有世言,如说“有灯已灭,非我所灭”。说过去、未来有言亦如此。若不尔,过去、未来义则不得成。是汝所言,佛世尊为根胜外道说:“若业已谢,灭尽过坏,此业亦有。”为彼不许此业先时已有故。说是有,为已许。若尔,佛何故为彼更说有?此中,佛世尊依自相续有宿业功能,能与今后二世果报,故说此言。若不尔,此业由自体性有,则不成过去,此义汝必应然。由佛世尊於《真实空经》中说:“眼根若生,无所从来;若灭,无所增集。比丘!如此眼根先未有有,有已后无。若未来眼根是有,则无此说,谓未有有等。若汝执此言,谓於现世中未有有,是义不然。何以故?世与法义不异故。若汝执於自体未有有,此义自成,谓未来眼根无,是汝所说,由缘二识生故。”
此言今应思:依意根、缘法尘,是所生意识。为如意根於此识作生缘法尘亦尔,为但作所缘境?若诸法为识作生缘,是未来法当来千劫应有。或不有彼法,云何能生今识?复次,涅槃能违一切生,云何可立为意识生缘?若执诸法但是所缘境,我等亦说,未来诸法惟是所缘境。若无,云何作境界?此中我说:如成境界如此有。云何成境界?已有、当有。何以故?无有人忆念过去色、受等,观此为有。何为已有?如人正受现世色。若过去忆念亦如此,如彼於现世应有,诸佛如来见彼亦尔。若彼法如今有,应成现世。若不如今有,是故有缘无法为境识,此义应成。
若汝执此法已散,是义不然。何以故?已散不可知故。若汝执彼色由邻虚分散。若尔,邻虚应成常住,惟有邻虚和合及分散,无有一物能生能灭。汝今便信受裸形外道执而弃舍佛经。经言:“是眼根若生,无所从来。”广说如经。受等非邻虚聚成,云何分散?是彼如正生所受如此忆念。若彼如昔今有,义至应成常住。若不有缘无法为境,此义自成。
若无所有亦是识境界,应立为第十三入以摄此境。若无第十三入,此识以何入为境?如此名即是境界。若尔,此智应缘名,於名作无解。若人缘声先无为境,於此人以何法为境?声为境。若尔,若人求得无声,此人必应作声。若汝言此境在未来位,是义不然。何以故?此是有,於中云何作无解?若汝执未来无现世,是义不然。何以故?此境一故。复次,是未来境差别,未有有则成。是故识境界成有二种,谓有及无。若尔,《菩萨所说经》云何言“若法於世间无,我应知、我应见,无有是处”?此证不然,非经意故。经说诸外道起增上慢,定相实未有,彼见已有。我今不尔,若定相实有我则见有,此是经意。若不尔,一切智以实有法为境故,疑及简择云何成?复有何差别?复次,此义由此证,必定应尔。於余经中,佛世尊说:“善来比丘!为我弟子。若我朝教汝,暮至证胜得。若暮教汝,朝至证胜得。若有,汝应知有;若无,汝应知无。若有上,汝应知有上;若无上,汝应知无上。”是故此言非证,谓由识必有境故。
是汝所言,由业有果报故。过去世不无者,此中今共论之。何以故?诸经部师不说从过去业,果报得生。此云何从昔相续、转异、胜类生?此义於〈破说我品〉中当显示。若人执过去、未来实有物,於此人果报恒有。於此果报,业有何能?若汝说於生有能。若尔,生者以未有、有义,是故本无今有,此义自成。若如汝所执一切皆有,今於何法何处应有功能?若执如此,波沙乾若义则被随顺。彼言:若有必有,若无必无;若无不生,若有不灭。令成现世,因有功能。令成现世,是何法引至於余处?若尔,此法应成常住。若无色於中,云何是因引功能?未有有,此义自成。
若汝执自性差别是因功能,未有有此义亦自然成。是故於说一切有部法中,此义不如道理,谓一切过去、未来有。若如经中说一切有义,若执如此,此执最胜。云何经中说一切有?如经言:“婆罗门!若说一切有,惟十二入,或惟三世。”若如道理应有,必如此有。若过去、未来无有实物,云何众生由此,於此相应从彼生?以彼为因或生故,缘彼为境或随眠生故,故说於此二世类相应。是故毗婆沙师说:实有过去、未来世。若义证此圣言,可得了达,自爱人於中必应信受。若不尔,自爱人於中应作如此知:是法如最甚深,非必定由自思量之所能解,是故不应非拨。有别义是生即是灭,谓色生色灭。有别义别生别灭,谓未来生现世灭。有别义世生,正生世所摄故。从世生,未来世不同刹那故,未来世应有未有,从应有至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