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 卷第十
世亲菩萨 造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 译
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二
论曰:此诸佛法身,为说差别?为说无差别?依止意用及业无异故,不可说差别;无量正觉,故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意用及业不异,故无差别;依止有差别,无量依止转故。变化身亦如受用身应知。
释曰:无量依止转故者,诸菩萨有无量依止,由此受用身显现故,是故意用及业无差别。然身事有差别,於中意用无差别者,谓安乐一切众生意应知。业无差别者,谓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业,此业无别应知。
论曰:应知法身与几功德相应?与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无诤、愿智、四辩、六通、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处、无忘失法、拔除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胜智等相应,此中有偈:
怜愍诸众生,舍离结缚意。
不舍安乐心,归命利益意。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
智遍满尔焰,归命解脱心。
能灭诸众生,一切惑无余。
惑者共归去,归命离惑人。
无功用无著,无障碍寂静。
常解一切难,归命释难者。
所依及能依,说言及说智。
意常无障碍,归命善说者。
随彼等语言,行往还出离。
知彼诸众生,归命善教者。
诸众生见佛,缘彼大人相。
但见得生信,归命生信者。
执持住处舍,变化及变易。
三昧智自在,归命到彼岸。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障隔诸众生,归命摧魔者。
能说智及断,出离障碍事。
外道不能坏,归命自他利。
说法制大众,远离二烦恼。
无护无忘失,归命摄众者。
利益诸众生,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不虚,归命无忘失。
行住一切处,无非圆智业。
一切时遍知,归命实义者。
於昼夜六时,观察诸世间。
与大悲相应,归命利益意。
修行及证得,智慧与作业。
胜一切二乘,归命最胜者。
三身大菩提,具得一切种。
归命断众生,一切处疑惑。
无畏无过失,无浊无住处。
於诸法无动,归命无戏论。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是故诸佛法身是无上功德应知,此中有偈:
成就最胜义,出过一切地。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众生。
无尽无等德,相应世间见。
众轮亦不见,一切天人等。
释曰: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者,於中法身自性者,以成就最胜义显示。成就最胜义者,谓清净真如,此是佛自性故。因者,显示出过一切地,谓以修一切地得彼佛体故。至诸众生上者,此显示果,显此果在一切众生上故。解脱诸众生者,此显示业,佛是救脱一切众生故。相应者,无尽无等功德相应,以此显示。於中世间见者,谓见化身故。诸大众轮见者,谓见受用身故。此等诸天人亦不见者,谓此诸大众轮不见性身,此等显示佛身行事差别。
论曰:然此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见?此中有偈:
诸佛不生生,无住处为处。
诸事无功用,受用第四食。
无差别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动及动业,诸佛三身具。
无有证正觉,非不一切觉。
念念不可量,有非有所显。
无欲无离欲,而亦与欲俱。
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
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
与彼不一异,不舍而寂灭。
诸佛同事业,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
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
不生亦不有,如来常住身。
佛於非正法,人及恶趣中。
於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
行於一切处,而亦无所行。
一切众生见,然非六根境。
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
以惑至惑尽,佛具一切智。
烦恼即菩提,生死寂灭体。
有大方便故,如来不思议。
此即是十二种甚深,应知所谓生成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正遍觉甚深、离欲甚深、灭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灭烦恼甚深、不思议甚深。
释曰:今当显示大乘甚深,即是显示十二种甚深。於中生成业住等甚深,以一偈显示。诸佛不生生者,此显生甚深,诸佛以不生为生故。无住处为处者,此显成长甚深,诸佛不住生死涅槃处故。所作无功用者,此显业甚深,诸佛以平等为业,由无功用故,所作之业一切处平等受用。第四食者,此显住甚深,由四种食是不净身依止住处,诸佛非不净身依止住处,由段等四食是欲界众生不清净身依止而住故。净不净身依止住处者,谓色、无色界众生,此等於下地烦恼则净,於上地烦恼则不净,此诸净不净身,唯有触意思识等三食,离於段食,彼身得住,彼身唯以三食得住故。净身住持者,即是段等四食,於声闻、缘觉等此等净身,若住於世由此住持故。示现住持者,即彼段等四食示现,即以此住持故,诸佛食之,此为第四。由示现以此为住持故,诸佛世尊得受众生所施令生欢喜,积聚福德故,无有食事。复有说言:诸佛食时,诸天接取施余众生,以此因缘令彼众生当得菩提,故此等一偈同一甚深。又诸佛生相有十因缘应知:一、愚痴别异故,二、种种别异故,三、摄持自在故,四、住自在故,五、舍自在故,六、无二相故,七、唯影像故,八、如幻故,九、无住为住故,十、觉义成就故。有十因缘故,如来不住生死涅槃应知:一、非知故,二、非灭故,三、非有故,四、非有自性智故,五、无得无分别故,六、离心故,七、得心故,八、平等心故,九、不得於物故,十、非不得故。有十因缘故,诸佛无功用而佛事成就:一、灭离故,二、无依止故,三、应作无功用故,四、作者无功用故,五、作业无功用故,六、无所有无功用故,七、本昔无差别故,八、所作究竟故,九、作事未究竟故,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有十因缘诸佛受用於食: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诸众生聚集福德故,三、为示现同众生作故,四、为令顺学正食故,五、为令顺学知足故,六、为令他发起精进故,七、为成熟善根故,八、为显示自身无染著故,九、为住持尊重业故,十、为圆满本愿故。
次显示安立数业甚深偈。无差别无量者,此是安立甚深,於中无差别者,法身无别异故。无量者,无量身证菩提故。无数量一业者,此是数甚深,乘虽无量,诸佛一业故。不动及动业诸佛三身具者,诸佛虽三身相应,然受用身业则牢住,化身业则不牢住,此即是甚深故。
次显示证正觉甚深偈。无有证正觉者,人及法无所有故。非不一切觉者,由假名说一切觉故。此正觉云何?偈言念念中无量,以此显示,由於念念中无量人得正觉故。有非有所显者,此显真如於诸有非有为义故。
次显离欲甚深偈。无欲无离欲者,欲无所有故无所染,既无染故亦无离。何以故?欲若是有,可有离欲故。而亦与欲俱者,由唯断上心欲,留随眠欲故。若不留随眠欲,即同声闻入涅槃故。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者,谓欲分别中,了知非欲,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显示灭阴甚深偈。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者,谓已过色等五取聚,但住於无所得法如聚中故。与彼不一异者,佛已舍彼分别聚,然与彼非异,以即住彼法如中故,又非不异由虽是化身分别即成清净境界故。不舍而寂灭者,谓不舍真实性聚,即是涅槃故。
次显成熟甚深偈。诸佛同事业者,谓佛作业平等皆为成熟众生故。此何所似?犹如大海水,如水入海,为鱼鳖等受用,如是既入法界,同为成熟众生故,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者,无有一念思惟:我於三时利益众生。然似摩尼天乐无有功用,而作众生利益事故。
次显示显现甚深偈。若世间不见诸佛,又说诸佛是常住身,既有常住身,何故不见偈言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故,如器破水则不住,以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诸众生等无有奢摩他滋润故,佛月不现。水譬三摩提,体滋润故。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者,虽不见佛亦为作佛事,由说修多罗等法,犹如日光。以此为佛事,亦於世间得成熟众生。
次显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偈。“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者,或示正遍觉,或示般涅槃,其事如火,譬如火或时然,或时灭。诸佛亦尔,或有众生应以涅槃成熟,即示涅槃,应以正觉成熟,即示正觉,为解脱故,如火性不异,唯一法身亦尔。应如是知,余半偈义可解。
次显住甚深偈。“佛於非正法,人及恶趣中,於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自体最胜住亦最胜,住於圣住故。此中圣住者,谓住於空故。天住者,谓住禅那故。梵住者,谓住慈等四无量故。非正法者,谓诸不善法,诸佛於诸不善法中住於空住,是故佛住圣住,於人道及恶趣众生攀缘而住,入於禅那,是为天住,於非梵行法中自体最胜住。如是等空住者,即是自体。
次显显现自体甚深偈。行於一切处而亦无所行者,后得智於善、不善等中差别智生,若无分别智即无所行,化身於一切处行非余身也。第二义中一切众生见者,谓即此化身一切处得见故。然非六根境者,即此化身若为地狱众生所见时,为教化彼,故生於彼处,非化身自性。彼地狱众生见时,谓即是地狱身,是故非彼地狱等众生六根境界。
次显灭烦恼甚深偈。“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者,谓现行烦恼,在菩萨位时不断烦恼,由有随眠惑在。如咒制诸毒者,譬如被毒咒力制之则不为害,烦恼亦尔,以智知故,则不为恼。以惑至惑尽者,谓以留随眠惑,故不同声闻入般涅槃。佛具一切智者,谓诸佛烦恼尽时,即得一切智具故。
次显不思议甚深偈。此等烦恼即是彼菩萨分是集谛故,生死等苦谛即是涅槃故。如来一切所说皆不可思议,如前所说三种因缘,谓唯自证知等非思量境界。
论曰:诸菩萨念佛法身,以几种念而念?略说诸菩萨修习念佛有七种:一、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应如是修习念佛,於一切世界得无障碍神通智故,此中有偈:
障碍及阙因,众生界普遍。
二种决定故,诸佛无自在。
二、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离垢故;三、如来最无讥嫌,离一切烦恼障智障故;四、如来无功用,无有功用而不舍一切佛事故;五、如来大受用,清净佛土为大受用故;六、如来无染污,生在世间不为一切世法所染故;七、如来大义利显示证正觉入涅槃等,未成熟众生而成熟之,已成熟者而解脱之。此中有偈:
随逐於自心,常具净相应。
无复诸功用,施与大法乐。
无依止遍行,平等於多人。
一切一切佛,智人如是念。
释曰:诸菩萨若念诸佛法身,如七相修念,今当显示此修义。於中於一切法得自在者,以神通故於一切法得自在,由诸佛於一切世界中得无障碍神通,非如声闻等有障碍故。若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者,何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此义以偈显示,有因缘故,不能令得涅槃故,说障碍及阙因等偈。此中障碍者,由业障等所碍故,虽无量诸佛,不能令其得涅槃,是故诸佛於彼众生无有如上自在。阙因者,谓无涅槃法性,此为阙因,由无彼性故。二种决定故者,决定有二种:一、作业决定,二、受报决定,然於此二种决定,诸佛无有自在。於中报障者,谓痴、钝等应知。受报决定者,谓决定趣地狱等报及受报有此差别。常住身者,即是真如无间离垢,此如常住以此为身,故名如来常住身也。如来大受用者,诸如来等即以清净佛刹为大受用应知。大义利者,诸佛大义利体,谓成熟解脱,未成熟众生,以菩提涅槃而成熟之故应知,余四相念佛义可解。此七种念佛更以二偈显示,随逐於自心等偈中说七相成就,诸菩萨最初念诸佛果报皆随逐自心,此亦即是常净相应者谓善,是故最无讥嫌无功用者,以无功用作诸佛事故。施与大法乐者,即是清净佛土应知。无依止遍行者,若有依止作行则苦,是故诸佛无所依止而行教化,以如是故利益多人,由多人所共故,诸菩萨应念此果报。
论曰:复次,云何应知诸佛刹土清净相?如《百千偈修多罗菩萨藏缘起》中说:“婆伽婆住於最胜光明,七宝庄严故,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故,住於无量妙庄饰处故,周圆无限故,超过三界行处故,出世上上善根所生故,最清净自在识相故,如来住持故,诸大菩萨所住故,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故,大法味悦乐所持故,安住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故,离一切烦恼逼迫故,离一切魔故,胜过一切庄严如来庄严住持故,大念慧行出生故,大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故,大空无相无愿入处故,无量功德众庄严大宝莲华王所建立故,游於大宫殿中故。”如是等句显清净佛刹,所谓色类具足、相貌具足、量具足、方所具足、因具足、果具足、主具足、助伴具足、眷属具足、住持具足、业具足、顺摄具足、无畏具足、住止具足、道路具足、乘具足、门具足、依持具足,故如是等皆得显现。又彼清净佛刹中,所有果报一向净妙,一向乐,一向无嫌,一向自在。
释曰:如《百千偈修多罗缘起》中说:“佛刹清净。”彼清净佛刹,以何等胜功德显示?前二句显色具足,谓七宝等。七宝中金、银、琉璃、珊瑚、码瑙并是石所摄,末罗羯多(玉之类緑色)亦是石所摄。应知赤宝者,谓赤真珠,从赤虫所出,由於中出珠故,此珠宝於一切宝中最胜故。光明照无量世界者,即前所说七宝出生光明故,此是色具足第二句,次一句显庄严具足,次一句显量具足,次一句显方所具足。此䓁以何为因?出世无分别及彼出世无分别后得二种善根所生诸善为因,此即是因具足,此亦有一句,次一句显果具足,彼佛刹中以最清净识自在转为相故,次一句显主具足,次一句显伴具足,次一句显眷属具足。於此眷属具足中,所言摩睺罗伽亦摄在龙中。於净土中,若能住持身,此是住持具足,亦以一句显示。以此为食已,复作何业?但成就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亦以一句显示顺摄具足。由净土中无烦恼无苦故,亦以一句显示彼中无有怨对之怖,由无魔故,於彼佛土中无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是故无有怖畏,此一句即是无畏具足,次一句显住处具足。复以何道得入彼清净佛刹?於大乘中闻思修智为体,即是大念慧行如其次第,此一句显示道具足。以何为乘?乘於奢摩他、毗钵舍那而趣於彼,此一句显乘具足。以何门得入彼土?谓於大乘中空、无相、无愿为门故,此一句显门具足,次一句显依持具足。犹如大地以风轮为依持,彼清净佛土以何为依持?以无量功德大宝莲华为依持,此句显依持具足。彼净土中果报一向净妙者,由彼中无有粪秽等不净物故。一向乐者,彼中唯有乐受,无有苦及无记等受。一向无嫌者,於彼中无有不善及无记故。一向自在者,以自心力不待因缘故。
论曰:复次,此诸佛法界一切时有五业应知:一、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中业,谓聋、盲、狂等逼恼,唯见即得救护故;二、救护恶道业,从不善处拔出安置善处故;三、救护非方便业,外道等以非方便求於解脱,开悟安置於佛正教中故;四、救护我见业,为令超过三界,教示以道故;五、救护乘业,谓发行余乘诸菩萨及不定性声闻等,安立令修行大乘故。此五种业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此中说偈:
因依事念行,别故业有异。
世间有此异,导师无彼别。
释曰:诸佛法界者,即是法身,彼有五业应知。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业者,由见佛故,盲等即得眼等故。救护恶道业者,此业为救护恶道故,谓於不善处移诸众生置於善处故。救护我见业者,说超过三界道名为救护,世间名为三界,即说此为我见,余二句义可解。此等五等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此等义以偈显示。若诸佛平等业,世间众生不平等业,此等因缘,以因缘以因依事念行等一偈显示於世间中因异,由地狱因别,人天因别,乃至饿鬼因别,是故业有异。依异者,由依止身别异故,作业有异。事异者,或有兴生或种田,此等业由此等事异故,世间业体异。念异者,念名意欲,由此意欲异故,世间业亦有异。行异者,即是有为行,由所作有为行业异,故名为异。谁有此异?偈言世间有此异故。导师无彼别者,诸佛一切作事无复功用,则无因等五异,是故诸佛作业无有差别故。
论曰:如是诸佛法身功德具足相应,不与声闻、辟支佛共,若尔者,以何意故说一乘?此中有偈:
为引摄一分,及安住余者。
於此不定性,说正觉一乘。
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究竟唯一乘。
释曰:此二偈显说一乘意。为引摄一分者,诸不定性声闻,为引入大乘故。云何?令彼不定性人於大乘中而般涅槃故。及安住余者,不定性菩萨,为令彼安住大乘。云何令彼不退舍大乘於声闻乘而般涅槃?为此义故,佛说一乘不定性二句义可解。“法无我解脱”一偈,此中显别意说一乘。何者别意?法平等故,无我平等故,解脱平等故。於中法平等者,法即是真如,此如平等,一切声闻等同趣彼如,故名为乘,以平等故名一乘。无我平等者,无有人我,既无人我,仍言此是声闻此是菩萨者不应道理,由依此无我意故,说为一乘。解脱平等者,声闻等亦同解脱烦恼,依此意故,说为一乘。何以故?由世尊说解脱与解脱等无有各各相故。性别者,由根性有差别故,於乘不决定性声闻亦得成佛,由此意故说为一乘。二意得者,得二种意故。平等意者,由一切众生一体摄故,我即是彼,彼即是我,如是摄已,此得正觉,即是彼得正觉,依此意故,说为一乘。第二意者,如《法华经》中为声闻授记,得此意故,谓但得诸佛法,如平等意不得法身,由得此平等意故,作如是念:“诸佛法如,即是我等法如也。”复有别义,於彼大众中有诸菩萨与诸声闻同名授记得涅槃,如佛说:“我念过去无量百千数,於声闻乘般涅槃。”由此意故说一乘,以见诸众生,应以声闻乘而调伏者,现於彼般涅槃故。究竟者,此即是一乘,以究竟无有别趣故。然有差别,以声闻乘等异於佛乘,由此意故,世尊说为一乘。
论曰:如是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而有多佛,此以何因缘可见?此中有偈:
一界无有二,一时多成就。
次第非道理,故成有多佛。
释曰:由此因缘一切诸佛平等法身,或一或多,应须了知,次当显示。於中应知“一”者,法界平等故,诸佛以此为体,由法界平等故,诸佛是一应知。复次,应知“一”者,於一时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故,是故唯一应知。复次,若多若一,如偈中显示,所谓一界等。一界无有二者,此一句显示一义,谓於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世故。余句显示众多佛一时多成就者,於一时中有无量诸菩萨,同修资粮成满此等,若已福智资粮成满,而不得佛果,此等资粮则为虚弃,由有众多菩萨同修资粮成满故,有多佛应知。次第非道理者,无有次第得正觉义,若修菩提资粮时待次第成满,可得证正觉时亦有次第,然由众多菩萨修资粮无有次第故,证正觉时亦无次第,是故有众多佛。
论曰:於法身中,诸佛非毕竟涅槃,非非毕竟涅槃,云何可见?此中有偈:
解脱一切障,所作未究竟。
佛毕竟涅槃,亦不般涅槃。
释曰:复有别部师说:“诸佛无有毕竟涅槃。”有别部声闻乘人则言:“有毕竟涅槃。”有如是等二意,以偈显示。解脱一切障等者,於中若解脱烦恼障、智障,由此意故,言诸佛毕竟涅槃。由所作事未毕竟,未成熟者成熟之,已成熟者解脱之,应作此等事,由此意故,不毕竟涅槃。若异於此,则同声闻涅槃,由毕竟涅槃故,所作誓愿便则无果。
论曰:何故受用身不即如是成自性身?有六因缘故。一、色身显示故,二、无量大众轮中差别显示故,三、随彼欲乐应现自体不定显示故,四、随异异显现自体变动显示故,五、菩萨声闻天等种种大众和杂处和杂显示故,六、阿黎耶识及生起识等转依不相应显示故,是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义成。
释曰:今次显示由此道理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一、色身显示者,诸佛色身非即法身,由所见色非即法身故,是故受用身不是法身。又此受用身有差别,诸佛大众轮差别故。法身则无如是差别,由此道理不相应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随其所欲现受用身故,如修多罗说:“有人见佛黄色,有人见佛青色”,如是等具说受用身,则有如是等体相不定。若言自性身体性有不定,则不应道理,自性身由有如此不相应故,非受用身,即自性身。又复受用身有一众生初见余色,后即於彼身复见余色。若法身自性动异,则不相应,是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又复受用身常与天等诸众和杂,自性身如是和杂,则不相应,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又复由阿黎耶识转依已,即自性身。若即此自性身是受用身者,生起识转依已,复得何身?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由此六种不相应故,不得成一。
论曰:何因缘故化身亦非自性身?有八因缘故。一、诸菩萨从久远已来,得不退三摩提,於兜率天及人中生不成故;二、於宿命、书、筭、数、印、工巧、杂论等及受用欲行中无智不成故;三、已知邪说、正说、法教而往诣外道所不成故;四、善知三乘道而行苦行不成故;五、舍万亿阎浮洲,於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成故;六、若离如是显示证正觉等方便,其余皆以化身作佛事者,则应於兜率天中证正觉;七、何不於一切阎浮洲中平等佛出?既不如是,以无《阿含》及道理可证;八、与一世界中无二如来出世不相违,以有众多化佛故。言一世界者,是一四洲世界,如无二转轮王并出,此中有偈:
诸佛微细化,平等入多胎。
一切种正觉,为显现受生。
释曰:今次显自性身即是变化身不相应义,有八种不相应。於中初不相应者,诸菩萨从久远无量劫来得不退三摩提,尚不生於兜率陀等诸天中,况复人间?是故世间所见是化身,非自性身。复次,诸菩萨已得宿命智而不知书、筭等事者,无有道理,是故化身为教化众生,故应作此事。复次,菩萨於三阿僧祇劫修行时,不知正说、邪说,云何於最后证正觉时乃能知也?是故化身非自性身。复次,舍万亿阎浮洲唯於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应道理,若化身得成,由於一切处同时现化,是故化身非自性身。若言但一处证正觉,余处显示化身摄眷属者,何故不即於兜率陀天中住证正觉,於一切四洲中示现化身也?若言一切四洲中不证正觉者,此义不成,以无有《阿含》及道理证说於一佛刹中随於一四洲中不证正觉。若汝言:“若尔者,与修多罗相违。何以故?以经说无二佛并出者。”应知彼经中所说以转轮王为喻,如无二转轮王并出者,此说於一四洲中无并出,非一佛刹也,二佛不并出亦尔。所言世界者,谓一四洲也。此中有偈显示正觉,诸佛微细化等即是其义。佛於住兜率陀天宫时,若下入胎即於彼时,若与上座舍利弗等眷属俱者应知,彼等皆是化所施设。如是施设已,即得显示於一切相中证正觉。
论曰:为一切众生故,发愿及修行成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发愿及修行无果报是过失故。
释曰:此中显示毕竟涅槃不成义。诸佛为一切众生故,发大誓愿及修行,既作如是利众生意已,随诸众生利益事作之。若於毕竟涅槃中而般涅槃,彼愿及行便为无果。若汝言如来法身常住者,受用身及化身无常,云何名常身?今成就此义故。
论曰:受用身、化身二身无常,云何言如来身常住?依止常住法身故。受用身,变化身,此二身受报不舍故,数数化现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佛身常住应如是知。
释曰:二身是常,由依止常住法身故,此二身是常。复次,受用身者,不舍受用故是常。化身者,常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相续不断故是常。於此二身以譬喻显示其常,如世间言常受乐,非即得无间乐而得名为常受乐。又如言此人常施食,非即是常施,有时不施故,然得名为常施食者,二身常义亦尔。
论曰:有六因缘故,诸佛世尊化身不毕竟住。一、所作究竟,谓已成熟解脱众生故;二、为转乐欲涅槃,意令求常住佛身故;三、为转於佛所起循修,意令於甚深法正说中生觉了故;四、为生渴仰,意若数见生无厌足故;五、为生自精进,由知说者不可得故;六、为令得极速成熟,自起精进不舍重轭故。此中有偈:
所作事究竟,转彼寂灭欲。
为转轻佛意,令生渴仰心。
为发自精进,令其速成熟。
是故佛化身,非毕竟住者。
诸佛法身,虽无始时无量,为得彼故不应不策勤也,此中有偈:
佛得无异无量因,众生於此舍精进。
此得一切非因果,如是因断无道理。
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摄大乘品》解释竟。
阿阇黎阿僧伽造。
释曰:此中有难,若法身无始时,无差别无限量,以是故堪能利益众生者,何须为此故勤精进也?为遮彼难,故以偈显示彼诸佛所得无异无量,以此为因应起正勤,是故言诸佛无始时者,一切有过。何以故?此得於一切时不成因过失故,如此断因,无有道理。诸菩萨大悲在心,怜愍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於利益众生事中,余人自作,非我所为,此不应道理。余人作与不作,我皆为之,应当如是。《摄大乘释论》於大乘部中制述无量,胜论者阿阇黎婆薮槃豆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