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䟽 卷第七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眞鑑 述
二正宗分。正宗者。序爲始而流通爲終。此處於兩楹中間。問答發揮經中正所尊尚之全意矣。又分二。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此與後科。雖俱爲正宗。而仍分正助。此科爲正。後科爲助也。正科中。惟答當機之問定。故全經一定之始終更無别意也。又分三。一阿難哀求。又分二。一哀求妙定。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頂禮悲泣。感謝救拔恩也。無始逺叙多生。一向極言偏習。道力即指定力。特恨此之二過者。一以表己墮由不是故起婬愛。但是力不勝邪。二以起下請定。此復有二。一者正恨偏聞無大定力。二者兼悔小乘摧魔力弱。故下請定。正所以改偏聞之轍。而必求佛定。正所以回小乘心也。殷勤下正請定也。言十方如來者。求諸佛通修之法。此已檢於小道。又言得成菩提者。更求徹證極果之因。此復檢於權乘(以權教雖習大乘。終不能成無上菩提)菩提。此云覺道。是佛三智圓滿無上究竟之果。此但寄言簡别。而下方出其定名。妙之一字。仍簡不妙。而簡意更深。即題中首楞嚴内所解性意圓意大意。缺一即不爲妙也。良以奢摩等三。是定之共名。諸乘皆有。不簡則濫彼諸定故也(然更是阿難不逹應修之定是何不共之名。故舉共名。而加以簡别。求佛尅定開示。故佛下文依彼所簡尅取首楞嚴王以示之。大衆自然知彼首楞嚴定即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也。然則首楞嚴王。豈非妙定不共之名耶。蓋共名大同。不簡則濫。不共之名元異。不用重簡舊以楞嚴爲總目。而以奢摩等爲别名。蓋惟約合一爲總開三爲别固無所失。而不知此之共與不共更是深意。猶不可不知也)至於奢摩等三名。譯者不翻。固隨尊重之例(五不翻中尊重爲一)然其深意。仍以此爲殊勝之定。難以常途之義。律而齊之(常途番奢摩他爲止。乃定之别名。以寂靜爲義。三摩。畧一提字。或是地字。或更加波字。或云波底。或但云三昧。皆梵音楚夏耳。然三字皆去聲讀之。此云正定。或云正受。圓覺䟽。翻爲等至。等謂平等任持。雙離沉掉也。至謂到勝定至勝位也。銷幻爲義。禪那。此云靜慮。即定慧雙融。而圓覺以寂滅爲義。此等諸義。多皆取於修定功夫。性定義少。尚可通於諸乘。今此大定。義旣殊常。故應不必泥此常途之義也)欲令義學者詳佛答處。以定其義。則萬無一失也(良以佛智鑑機。答處必與問處相應。若不相應。豈爲契理契機之教。故我懸示中。明㑹解問答不相應也)按佛答處。仍有總標别答之二。總標即首楞嚴王(文云有三摩提。名首楞嚴王。乃至妙莊嚴路。故知首楞嚴王。即此三名之總目也)固應即取題中性定之義以釋之。决定無失。若按别答。更須有辯。詳辯之文。已現懸示。此惟畧牒有三。第一不取天台止觀㑹釋。以彼雖依性諦。全取修成爲定故。此則全取性定。畧兼修成爲義故。第二不取三名齊具爲圓。惟依佛經三名順序。而答以圓義。别取三如來藏故。第三不盡局於常途譯釋。以須順佛下之答文。局則不盡相應故。了此三義。則知下解雖異舊聞。不成過咎也。今夫奢摩他者。按佛下答。蓋取本具不動揺不生滅周圓之心。開解照了爲義。即正因佛性。畧兼了因。爲奢摩他體。乃性具即定之慧也(問旣取自心。便檢功夫。何又號爲定慧。答圓實了義萬德皆具。自性海中不取修得。故佛亦呼奢摩他微密觀照。是知觀照之名雖同。微密之揀自别。斯蓋取開解爲觀照。不取修習爲觀照也。定慧𩔖此可知)三摩提者。按佛下答。蓋即躡前開解性定。而契入之。行起解絶。寂定爲義。亦即於正因佛性。畧兼縁因。爲三摩提體。乃性具即慧之定也(以此中聞性即前文開解見性。亦即前三如來藏性實體躡此以成金剛三昧故也)禪那者。按佛下答。蓋即於契入之後。深位之中。雙躡前之定慧。中中流入。歷位漸證。至於究竟爲義。亦即於正因佛性。畧兼縁了二因。爲禪那體。乃性具雙融之定慧也(須從乾慧以後。方屬禪那。以第三漸次方始結言。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而末叙阿難頓悟禪那修進聖位故也)最初方便。舊惟據諸圓通中有最初入道方便之語。而一徃指定耳門。爲最初方便。古今雖皆遵信不疑。今更有說智者裁之。若果此處方是定之最初。則如來即應於此處。方出楞嚴總名。方説奢他等。則前之諸文。但是談理。皆非說定。今旣從前一半經文皆說大定。何至中間。方爲最初。當知。三名下開解處契入處修證處。應皆各有最初方便。但前後隱而中間獨顯著耳。然更知仍有兩重。謂初方便與最初方便也。如奢摩他中以悟見是心。爲初方便(至後圓彰三藏。方爲極顯。故此顯見。方是初方便也)而以了識非心。爲最初方便(以若不知妄識非心。終不能認見爲心。故破識爲最初方便也)三摩提中。以反聞自性。爲初方便(以聞所聞盡便出耳門。至後四不思議。方爲極則。故此但爲初心)以入道場。爲最初方便(此中有三。一持四重戒。二入道場。三持咒。而道場中所生定慧依舊是耳門三昧故。此持戒等三事。更爲圓通之最初方便也)禪那中。以十信。爲初方便(以十心方成初住且佛言。以眞方便。發此十心故知乃是後深位之初方便耳)以乾慧地。爲最初方便(以須二執乾枯。純是智慧。方可進發十心。問何不取三漸次。答前二漸次。依舊是道場中戒。第三漸次。依舊是耳根圓通。佛但牒言。故非禪那中事也。廣在懸示中辯)若如是知。非惟備逹一切初機用心下手功夫。前所謂耳根爲最初方便者。亦未曽遺。且皆備在經之明文。實非意外穿鑿。幸兼取之(三名係前經迷悟之要。舊解全殊不得不少加辨别。故渉文長。幸勿厭繁)。
二大衆欣聞。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黙然。承受聖㫖。
此定初門破識指根。固即權教菩薩迷境及其深處。雖等覺亦所應聞。故與二乘。同樂聞也。等者所以等人天雜趣也。阿難哀求已竟。
二如來委示。分二。一正說經分三。一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此科正答阿難第一妙奢摩他之請。妙心。即近具根中。逺爲一切諸法實體。乃至圓具三如來藏。本來不動周圓自性定也。令於是心開悟分明。信解眞正。即是奢摩他微密觀照。經文自此至四卷半。引諸沉冥。出於苦海。即舊解判爲見道分者也(問此旣判爲奢摩他。而修證二分。莫非即三摩禪那耶。曰然。曰古人立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証道。似深有理。何必改取定之三名判之有何發明。而爲是悖古違今之判耶。答有四發明優於舊判。故特改之。一者顯經惟定。蓋經始終。惟說一首楞嚴大定。今以三名。判盡正宗。足顯始終惟是一定。舊判泛明三分定意湮晦。豈不令人忘其爲說定耶。二者遵經明言。蓋舊判理雖不差。其柰但是隨己所見取義别判。非經文現有明言。今經三處顯然各有。單標三名。取之分科。則是遵佛明言。判佛文義。有何差忒二者問答相應。蓋阿難歷舉三名。而佛答須要三名下落。舊判只明見修証意。而於三名。竟不結歸。全無下落。今判按次以答三名。豈不與問甚相應耶。四者不遺舊意。蓋今判不但只分三名。仍帶開悟契入歷証之語。何曽遺於見修証之舊意耶)分爲二科。一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初銷倒想者。取阿難謝佛之語也。蓋倒想不銷。何能正見分明。决擇眞妄如來藏。特用本文名言。亦即自心本體。便當依此分科。更不别立諦等外名。懸示中已經詳辯。然大科下。旣以具示三如來藏。而又含次第圓彰之别。今於次第中。即應首示空如來藏。此空。非斷無。非滅色。非相外等空。以此中顯一切法不動不壞。純是藏性眞如。更無纎毫外法。如金獅子。不鎔不毁。全相皆金。更無雜質。所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蓋取即相皆性純眞爲空。乃第一義空也。此依心眞如門。㑹妄歸眞。令其知眞本有而已(問此中破妄亦多。何非逹妄本空。答大凡破妄。有畢竟破。破至全無。畢竟不用也。此如說鍮石非金有。不畢竟破。即因顯破也。本爲欲顯其眞。柰彼有所覆障。故須破其覆障。方顯其眞。此如說鑛中有沙。意欲其銷出眞金也。今此科中。畢竟破意極少。而不畢竟破最多。大抵全爲顯示一切事究竟堅固本定。是其正意。而破妄非其正意。故他家於顯見中。廣立破斷破常破身破境無𢿙頭緒。而正意反晦矣。曰經文現破。爭不發揮。曰非禁發揮。但勿判爲科目以掩其正意耳)分二。一如來破妄顯眞。此中於識全破其妄。於根多顯其眞。少破其妄。於隂入處界。一一破妄顯眞。於七大全顯其眞。蓋惟破識是畢竟破。餘皆不畢竟破也。又二。一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阿難初雖率諸小乘哀求妙定。爭柰實行聲聞徒慕佛乘。别有妙定。而實不知妙定非是識心所修。兼亦不知識心之外别有眞心。即是本具奢摩他體。豈惟聲聞不知。一切凡外權小。皆如生盲。不能逹於妙奢摩邊際者。皆由但知此識爲心。而更不知别有心也。被此識塞斷奢摩他路故。佛欲示妙奢摩他。必須首破此心以開其路也。蓋令其先悟此識非心。方知别𡬶眞性。然後指以眞心。方可逹於妙奢摩他之邊際矣。故此破識。乃奢摩他最初方便。破至全無。修習時畢竟不用也。分三。一取心判决。又曲分爲二。一但取能發之心。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絶。形體暎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深重恩愛。約捨雖全該於父母妻子。約下文自釋。則男女欲愛爲重。三十二相。始於頂肉髻。終於足平滿。勝者。諸天輪王所不能及。妙者。端嚴美麗燦若芬花。殊絶者。無比不思議也。暎徹者。金色而明透也。淨者。離諸染穢。明者一一分明。紫金光聚者。佛身光明無量。含之則融於一體。放之則無𢿙妙色。無邊利益。備在觀佛三昧海經。此中思惟二字。即是能發之心。乃意識計度分别。下所破者。破此而已。然如來索問此心。非是責其發心之非。彼縁佛相而發心。按法華。仍是成佛縁種。何過之有。但認此思惟分别。爲己心相。而不復知别有眞心。乃大差誤。故須徴起詳破也。問識心分别。其用最多。而獨取縁佛發心者以破之。何也。答分别旣非眞心。則破須破盡。若破穢惡。則淨善仍留今於淨善之最勝者。尚破斥之。餘不待言而自盡矣。此破識必從發心者之本意也。又復應知。懸示中說。此識尚有五種勝用。佛皆破盡。此方破其第一縁佛相好心也。
二普判衆生誤認。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眞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眞。故有輪轉。
凡佛言善哉。有三意不定。一者讚美意。讚其言之善也。二者喜幸意。喜得其本意而可以施教也。三者安慰意。將次破斥。先以愛語安慰也。此取後二意耳。一切衆生。詳下二根本中。則凡外權小。皆兼有之。常住則非生滅。眞心則非妄心。性淨者。本自無𣑱。明體者。本自不昏。即後文根中指出漸次開顯如來藏妙眞如性。此其所迷之眞也。故曰不知。妄想者。識心分别。即上文所取思惟。下文所破縁塵。此其所執之妄也。故曰用諸。諸字助語詞。猶於也。莫作多種㑹之。末二句。言其本非眞心錯認爲眞。遭其賺誤。遂致迷淪漩𣸪浩劫莫出也。按圓覺。權小亦同輪轉。以其未出𠮓易故也。
二正與斥破。又二。一如來備破三迷。然此妄想有三種非眞。而衆生因之。以成三重迷執。一者本非是心而似是心。故衆生迷執。以爲是心。二者本非有體而似有體。故衆生迷執。以爲有體。三者本非有處而似有處。故衆生迷執以爲有處。今不直破前二非心無體。但且奪其後一所執心處。令其一一審察。顯其了無住處。欲彼自覺。其妄必待七處情盡終不自悟。然後訶其非心。明其無體也。就分三。一密示妄識無處。此中佛徴心處。非謂此識果有一定處所。阿難不知。而佛獨知之也。正以此識本無處所。衆生迷爲有處。故托阿難。隨執隨破。節節欲其悟此識本無處所。而令其疑此識妄。乃其密意也。阿難示同衆生畢竟不悟此識無處。而直待七番情盡。猶恨己之不知眞際所詣。而求佛說處。師資同一密機。理應然也。分三。一按定徴處。又二。一按定又二。一問定。又二。一教以直心應徴。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眞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研細究也。眞發明性。謂眞妄分明也。又即了因性耳。直心者。正䝉徴難之時心中原作何解。即照實說出不隱諱展轉心言不一也。地位果位也。通始終中間所歷位次。委曲者。紆廻留難也。心言皆直。即是直因。三時地位不委曲即是直果。如形影不差異也。
二雙徴能見能愛。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縁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
雙徴本意。下科總明。
二答定。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二徴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眞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惟心與目。今何所在。
塵勞者。染汚擾亂之意。體即根隨煩惱。極至八萬四千。賊雖心目雙舉。而意惟破心。非欲心目並破也(縁此雙徴。微意難知。以致諸家誤謂破心之後。次當破目。遂將顯見之㫖。盡成破見之宗。千載迷根。實基於是。懸示辯之未盡。今當更與拔之。其意有三。一者密顯。凡迷取捨顚倒故蓋根識不離。而眼中見性。即是菩提眞本。亦即奢摩他體。衆生日用不知。但惟認識爲心。隨識輪轉。甚可哀憐。故佛雙舉。以觀阿難取何爲心。阿難果但以見爲眼。而終取愛樂爲心。於是極破非心之後。所指妙明之心。依舊即此能見之性而已。豈有他哉。二者媒賊相依。責須連帶故。蓋阿難旣惟認賊爲子。佛欲破賊。指迷其柰。眼實賊媒。引識奔色。故佛責識流轉語。須連帶於眼。而言心目爲咎也。三者例眼顯然易徴處故。佛知衆生迷識爲心。决定惑爲色身之内。恐阿難逃遁不肯直言故借眼之顯然在面。取例而徴心在何處也。是雖三意皆徴心帶目之由而最初之意甚深人所難見故舊註不悟此意反因之以成破見之迷。甚可惜哉)按定徴處已竟。
二隨執隨破。古謂七處徴心。亦是汗漫之言。徴者逼索。令其說處之意。如上科云。惟心與目今何所在。是也。詳下更無如是徴辭。何立七徴。向下七番。但是隨執隨破。若云七番破處。則不謬矣就分爲七。
一破在内。又分爲二。一阿難引十生同計在内。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内。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十種異生者。十二生中。除無色。以其空散無身相也。除無想。以其土木無心相也。其餘十生俱有心在身中之計。青蓮華眼。西域此蓮 極爲纎長。佛眼似之。浮根肉眼。檢異勝義。四塵者。色香味觸也。秪與只同。末二句。結答定處。乃是天上人間。凡未能深逹我空之理者。任運皆作此計。只此一計。一切衆生。所以囚繫胎獄桎梏肉身。乃至三塗苦形自執妄認。受無量苦。展轉不能自脫者。皆由此計以爲障之深根也。世間邪師。開示於人。猶言身爲房舍。心是主人。甚可痛哉。然此在内。乃是本計。觀後經云。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决定惑爲色身之内。是也。其餘六處。但是因佛一時破奪逼成轉計。於中亦有同外異計者。故須盡之二如來以不見身中爲破。又三。
一喻定次第定境定見也。又三。一定境内外。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袛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浄講堂。在給孤園。今袛陀林。實在堂外。
給孤者。即施園建舍𣞀越之名也。本名須逹多。以此長者常周給孤獨貧病故。别立此善名。
二定見次第。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三逺見之由。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戸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逺瞻見。
此科重訂。要顯後不知内而見外之謬。以身不如堂之戸牖開豁也。
二出定總名。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㫖。
摩頂者。慈愍攝受。將以大法饒益之也。三摩提者。此云等持。旣是諸定共名。復是全定總號。不比阿難所請三名中三摩提。彼總中之别。例如色法十一之色。不同六塵之色也。大佛頂等。方是此定不共之號。一經所說。全爲此定。隨便寄居於此耳。佛頂楞嚴義現題中。王者。諸三昧中。最爲尊上。又入此三昧。一切三昧。皆具其中。具足萬行者。不但只具諸定。而萬行無有不具。蓋一眞湛寂。不妨萬行繁興。所謂念念具足六波羅蜜者。是也。十方如來一門超出者。見其爲諸聖共由脫離生死之要也。妙莊嚴路者。表其爲直趨極果之逹道。蓋佛之極果。號妙莊嚴海。約性具本有萬德莊嚴。此海須由大定方能趨入。故爲彼路(問前言此中純談奢摩他。無二名之雜。今何此處標三摩提答已申總名。揀於别目何得。又難曰何名寄居。答義旣該於全經。理合在於阿難哀求之下。如來委說之初。安之則首冠三名之外。方是總目正居之地。今佛隨便。此處標許。乃偏安奢摩破妄科中。故言寄居也)。
三正與决破三。
一按定所答。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戸牖開豁。逺矚林園。
二反難失次。又曲分爲二。
一如來即喻反難。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此難。明以違前安見次第科中所說。而暗以順彼所計身中心相令彼易知其謬也。
二阿難於喻知謬。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三就謬難破。又曲分爲三。
一先與合定。
阿難。汝亦如是。
合定者。合前即喻反難科也。汝亦如是者。言汝所計身中之心亦如此。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能見外者。無以異也。一句合定。向下詳以發明矣。
二詳申其謬。又分二。
一在内不見謬。又曲分二。
一正難當見。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爾時先合了知内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一切明了者。言凡心所在之處。必能明了不昧也。了知内身者。言當先見臟腑也。頗字詳經。乃是多意。言依汝所計心在身中。即當世間多有衆生。先見臟腑後觀外物。今何無有。此等一人。惟就凡夫。任運而論。不取聖人及禪定所見。縱此二種更别有理。亦非心在身中。且心在之處。即當明了。同彼見外。仍當更眞。何待於聖人及禪定而後見乎。
二以淺况深。
縱不能見心肝𦜉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揺。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心肝𦜉胃深處也。容許不見。爪等最淺。何亦不知乎。爪髮皆取膚中生處非外相也。
二昧内知外謬。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設救之云。心在臟腑。重重包褁。如何見内。此是必不内知。準此即應并外不見。良以重重包褁。旣不同前戸牖開豁。云何得逺瞻見。今見不知内而反惟知外。是與在堂不見如來而反見林泉者無異。豈不謬乎。有云。眼即戸牖。便成心在頭中。豈成心在身中。
三遂與决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言汝知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即應悟知。心在身中。不見身内。反見身外者。亦無有是處也。只此一破。𥘉聞有縁者。即當驚悟絶倒。非佛妙典。何甞聞於他教有說。心不在於身中者乎。竒哉眞師子吼也。此中執内。而疑尚未盡者。更合第四釋之。餘疑無不盡矣。破在内竟。
二破在外分二。一阿難引燈在室外爲喻。又三。一轉成謬悟。
阿難𥡴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悟知者。於不見身内。悟知不在身内。於了見身外。悟知必在身外。奪内執外。凡情必然。
二徴引燈喻。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内。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從譬如至後及庭際。是先用異喻。以反顯不同所以。自番前執之非也。一切下至不能照室。方用同喻。証明心在身外也。
三自决同佛。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皆决定之辭也。無妄者。言不同前在内之虗妄矣。
二如來以身心相知。爲破心在身外。身當無知故以相知。斥破其謬矣。分二。一先以喻明。分二。一如來喻明外不相干。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循乞。乃提奬次日之事。摶食者。有形段可摶取者也。四食中。揀非觸思識也。宿齋者。本日止齋也。喻意但取諸人旣分彼此。便不相知。若心在身外。便同兩人。亦分彼此。當不相知矣。此用異喻。反顯决不同此也。
二阿難於喻了知不迷。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衆飽。
二正與决破。又曲分爲三。一合喻無干。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順彼執外躡前異喻而反合無干。言當同羅漢互不相飽。
二驗非無干。
我今示汝兠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别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兠羅。此云細香。惟西竺有此綿。佛手𣐱軟似之。夫眼見是身之知。心分别是心之知。二知同時。曽無兩體。即此相知。何有在外之相。
三遂與决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破在外已竟。
三破根裏破心在眼根之執也。俗書云。晝則神遊於目。似此執也。分二。一阿難以琉璃合眼爲喻。分四。一悟前轉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知在一處者。方明非前内外兩處也。
二承徴指處。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旣不知内。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濳伏根裏。
三引喻琉璃。
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别。
以能合琉璃。喻如眼根。以所合兩眼。喻如心體。琉璃不礙眼見。如眼根不礙心見。隨見隨分别者。領前身心相知之㫖脫在外過也。
四脫前二謬。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濳根内故。
惟一在根之義。雙脫前在内不見昧内知外二謬之過也。如云旣惟在根。宜其不見於内也。旣惟在根。宜其獨見於外也。何謬之有。
二如來以法喻不齊爲破。分二。一正破。又分二。
一正辨不齊。又三。一先以按定法喻。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濳根内者。猶如琉璃。
二喻中實見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三法中不能見眼。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正辨不齊一科已竟。
二雙開兩破。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濳在根内如琉璃合。
見即眼不隨心。不見即不合喻。二俱墮矣。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濳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破根裏竟。
四破内外。又分爲二。一阿難以見明暗分外内。又三。一承前轉計。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二正分内外。又分爲二科。一先伸藏暗竅明。
是衆生身。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二證成見外見内。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爲見外。閉眼見暗。名爲見内。
由有竅則明。故開眼見明。方能見外。由有藏則暗。故合眼見暗。即爲見内。何必朗見五臟。而後爲見内乎。確論此計。仍歸最初在内之執。但惟脫前二謬爲異。今立二難二答。即見其意。難曰。心旣在内。如何不見臟腑。答曰。有臟則暗。故合眼(云云)。即脫前在内不見之謬矣。又難曰。旣不見内。如何反見於外。答曰。有竅則明。故開眼(云云)。意謂不同臟腑之暗。何得一例不見乎。即脫前昧内知外之謬矣。名雖别列。實惟救前在内負墮之失。故佛下文惟破見内而已。科名破内外者。但取七名各别耳。
二請决於佛。
是義云何。
因上三番負墮故。不敢同前决定也。
二如來以不成見内爲破。分二。一正破。又二。一破所見之暗不成在内。又二。一雙開對與不對。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
二雙破兩途皆非。又二。一對眼之非。又二。一正言不成内。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二反顯不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成内者。言若許眼前之暗即是内之臟腑。即當不須合眼但居無光暗室。則眼前之暗皆是汝之焦腑。然豈有此理哉。焦腑者三焦臟腑也。
二不對之非。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二破能見之眼不得返觀。又二。一以合能而難開不能。
若離外見。内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離外見者。即是合眼之時。内對所成。蓋縱許所對之暗。不是外對。身外之暗。乃是内對。身中臟腑之暗。即是眼能返觀矣。旣能返觀。即當合眼開眼二皆能之可也。今合眼見暗。獨能返觀身中。何不開眼見明亦返觀面乎。
二雙破不見面與見面。又二。一破不見面。
若不見面。内對不成。
躡上番之云。開眼旣不能返觀於面。應知合眼亦不是返觀於身中矣。
二破見面。此中有四重過。就分爲四。一心眼在空過。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此中本計心仍在内。故今結難。心并眼根。俱不成在内。責其自語相違也。
二他成己身過。
若在虚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在空離體。又見汝面。故非自體。此下仍𥙷番詞云。汝若執言。離體見面。不妨仍是自體。即當如來亦離汝體。亦見汝面。亦應是汝之身矣。
三身成不覺過。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能見之眼。旣離體而有知。所見之身。離眼而自當無覺矣。
四轉成兩人過。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二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單結見内。足見此計同在内矣。破内外科已竟。
五破合處。分二。一阿難計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本經謂。趨外奔𨓜。昏擾擾相。以爲心性。古德謂。攀縁妄識。狀如野燒。忽起忽滅。豈可謂之眞心。今阿難四番被斥。乃認隨所合處。即是隨所攀縁。認爲心處。正是奔𨓜昏擾。何異野燒。此光影門頭。了無實體。豈成心處。良由屢被挨拶。露出本相。然猶不覺其妄。亦曲盡迷態而已。又三。一謬引昔教。
阿難言。我甞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首二句。見法不自生也。次二句。見心不自生也。正顯二皆互𠋣妄現俱無生體。心法皆空也。今阿難失㫖。反証縁心有體有處。在彼心法偶合之處。可謂迷之甚矣。
二指體標處。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隨合隨有。乃是隨其攀縁何法之時。即作心在之處。今世人妄謂。想千里便到千里。想萬里便到萬里。即同此見。猶作眞心。開示於人。誠爲可憐。觀此宜當知非矣。此計雖亦甚妄。而比前乃無定處矣。
三總脫前過。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中謂根裏。
二如來以無從來無定體爲破。無從來則不能隨合。無定體則豈能隨有。分二。一正破。又三。一牒其所計而定有體。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汝今下。牒計中文畧而意具。是心下。定有體者。詳下破意。須成有體。而後可施破也。首二句。反言以决其必有體也。下乃防其謬執而已。恐彼謬云。雖無體。而不妨能合。即拶之云。若無體(云云)。十八界外更加一界。六塵外更加一塵。是皆無體虛名。同於龜毛兔角。慿何以論合乎。此科所以爲下二破張本。故下二科。皆首標有體以起也。
二約無從來以破隨合。又二。一正審從來。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復内出。爲從外入。若復内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首句。標有體以起也。教其以自手挃自身。則知覺之體。宛然現於所挃之處。於是即詰。此知覺之心。從何而來。蓋必因挃始來。方成隨合也。下難意顯二皆不見則是無所從矣。尚無從來之相。豈能隨合其處乎。
二因救轉辯。又曲分爲二科。一阿難救見爲眼。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爲見非義。
爲見非義者。言將心責其令見非心義也。
二如來辯眼無見。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若眼下。心眼相俱破也。乃是用喻。以顯能見唯心。以阿難喻心。以門喻眼。喻中門雖通見。須有門内之人而後有見。非人而門豈能見乎。法中眼雖通見。須有俱眼之心而後能見。非心而眼豈能見乎。則諸下。離心獨眼破也。乃是即事以驗。徒眼不見。可見知見皆屬於心。豈可妄分見屬於眼乎。約無從來。以破隨合已竟三約無定體以破隨有。又二。一先開四相。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爲復一體。爲有多體。今在汝身。爲復徧體。爲不徧體。
二一一推破。分四。一破一體。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一體者。四支共一心體也。四支應覺者。言手足咸皆覺也。下即難於咸覺矣。挃應無在者。言當不覺挃在何處。方是咸覺。而成一體之義矣。末三句。申正義以破之也。若挃有所者。若但覺一支有挃也。一體不成者。不成四支共一心體矣。
二破多體。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
一人惟有一心。故多心即成多人。何體爲汝者。以衆體各分一心故也。
三破徧體。
若徧體者。同前所挃。
前是四支共一體。此是一心滿四肢。故言同前一體成難也。
四破不徧體。
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當汝二句。同時齊觸也。頭有二句。言當一處覺。一處不覺。方爲不徧。今汝不然者。言今齊觸齊覺。何爲不徧乎。
二結破。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無是處者。承上結云。來旣無從。豈有隨合之相。體尚無定。豈成隨有之義。可見悉無是處也。破合處竟。
六破中間。分二。一阿難計心在根塵之中。又二。一阿難泛說中間。又二。一謬引昔教。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實相者。性宗空宗所說曲直不同。大約說一心萬法。不依妄執。直談眞實本相而已。不在内不在外者。眞心實相也。缺不在中間者。今欲立心在中間故也。論三不在眞妄皆可發明。若說妄心。是明無體意。實不在也。若說眞心。是明周徧意反顯無所不在。不滯在一處也。今阿難混濫。偏引眞說。以附㑹己之妄意。意謂不在内者。不在根也。不在外者。不在塵也。可謂謬引矣。
二檢前立中。
如我思惟。内無所見。外不相知。内無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内無見。當在中間。
首三句。檢定第一第二之謬計。領㫖知非也。長水謂。不字是又字。極是與下重申中身心相知最相應合。次四句。重申二義不成。皆所以檢去前之内外而不用。末三句。躡上内外不成之義。泛言立中意取根塵。兩楹中間。特未分明耳。
二如來確定中相。以彼說中不明故也。又分二。一雙徴兩在。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復在處。爲當在身。
處者。身外境界也。
二雙示不成。又二。一在身不成。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内。
二在處不成。
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旣混。心應雜亂。
表中標竿也。修房舍者必立之。以表中位也。首三句雙徴也。次二句雙破。皆不得成中也。何以故下。單以徴釋表則無定。
三阿難别出己見。又分爲二科。一異佛現說。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二同佛昔說。
如世尊言。眼色爲縁。生於眼識。眼有分别。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
阿難所引。是佛相宗隨順世間之談不了義也。此經於後十八界中。一一破其相妄。惟顯性眞。方是奢摩他。今阿難求此。而仍引權說。以証心處。正是多聞人。循名昧義之狀耳。眼有分别者。言眼有知覺也。此句但是定眼根在内而已。以其旣有知。則必屬内身故也。色塵無知者。此句乃定色塵在外而已。以其旣無知。則必屬外境故也。末二句。言根塵内外相對。而識在中間。作用分别故。即指爲心在之處。此方分明說出根塵之中矣。二如來以兼二不兼二爲破。分二。一正破。又二。一雙開兩途。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復兼二。爲不兼二。
兼猶連屬也。二者根與塵也。如言汝心在根塵之中。其體與根塵之二相連屬耶。不相連屬耶。
二雙示俱非。分二。一兼二非中。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爲中。
首二句標定也。物即塵也。體即根也。雜亂者。言混合其心不得成中也。後三句釋明也。物非者。塵非有知也。體知者。根是有知也。成敵兩立者。言汝心若與根塵連屬爲體。則半有知半無知。對敵而立。墮成二邊。豈得爲中。
二不兼更非。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
兼二不成者。言心體與根塵。二法全不連屬也。非知不知者。言此心體旣非根之有知。又非塵之不知也。末二句。言體性尚無。憑何立中乎。正破竟。
二結破。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破中間竟。
七破無著。分爲二。一阿難以不著諸物爲心。又二。一引佛昔教。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别心性。旣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
覺知等。正此妄心。上文中間被破故。此方取三處都無耳。
二釋成請决。
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首二句。是阿難自意釋成。非佛本㫖。佛言三不在者。正前二義中無體義也。而阿難証成無著爲心。是謂心有體。但無著而已。然詳此語。意雖不覺妄心無體。而已逼成無處。蓋旣謂無著。何有處乎。妄計辭窮。自至此耳。此有伏難。難曰。佛之徴處。本顯無處今已無處。何得又破。答曰。佛之徴處。固顯無處。佛顯無處。令悟無體。今証無著。即爲心體。是雖無處。而執有體。所以破也。末二句。不敢自决之意。
二如來以諸物有無爲破。此轉約物體以破心體也。分爲二科。一正破。又分二。一雙徴有無。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
惟徴物體有無也。世間虛空。物在之處也。水陸飛行。分物之𩔖也。諸所二句。總結釋成也。末二句。牒言汝謂不著諸物者。則彼物體是有耶是無耶。
二雙示不成。又二。一無尚不成。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龜毛兔角。假設明無體也。言諸物若本畢竟無體。則汝謂心無所著。不著於何者乎。此是諸物無體。不成無著之義矣。
二有豈能成。又二。一標定。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番上若言諸物有體我但不著。次一句。即斷定云。若此不可名爲無著也。
二釋成。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釋此承上。當用何以故徴起。下方釋之。首二句。無與有相番也。如云無相。則畢竟無物。非無即當成有相矣。第三句。言有相與有著相因。如云纔言有相。早已著矣。云何得無著乎。在字作著字讀之。此是諸物有體不成無著之義。正破竟。
二結破。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夫七處皆非。則妄情已盡。而世人計心之住處者。不出於此。至此則平日所恃。以爲心者。杳無住處可跟究矣。若此體察功夫。𥘉聞者其亦知珍重乎。然詳此七番確定成處者。惟四處而已。謂一内。二外。三根𥚃。及第六根塵之中。是也。第四還在内。第五乃無定處。第七并處亦無也。又一四引衆同計。二三己意推度。後三引教謬釋。有此差别。智者辨之。密示妄識無處已竟。
二顯呵妄識非心。上科。於前三種非眞義中。但拈第三有處之執而已。今此科中。呵爲非心。方破第一是心之執矣。分三。一阿難責躬請教。又三。一責請之儀。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二責請之辭。又分二。一自責不知心處。又二。一責未証由恃憍憐。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䝉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憍憐亦慈愛也。如在家子弟多恃父兄之愛。不自勤業。習氣不忘。故出家猶恃也。末二句。正明未勤修証。無漏解現嘆德中矣。
二責墮滛由不知處。
不能折伏娑毘羅咒。爲彼所轉。溺於滛舍。當由不知眞際所詣。
眞際者。旣不悟所執之心爲妄。仍呼爲眞心實際。詣字𡬶常訓徃字。今詳經來意。似是在字之意。譯人命辭。稍未穩也。良以。上文佛雖破處。而未分明說出非心及以無處。故阿難求處之心未了。尚自責其不知眞心實際所在也。
二求佛别說眞處。躡上自責之詞。旣以不知心處爲恨。顯知問意必仍索處。然此意亦是與人辯論一定之序。佛旣七番破其所說之處俱非。阿難豈不望佛别說眞處乎。又二。一正求說示。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奢摩他路者。意以不知心處。則正觀無路可修。願佛分明。指出此心。的在何處。庻可爲眞觀之路。此方是阿難眞語意也。
二兼除惡見。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闡提。此云斷善根人。意該一切外道。隳壞也。彌戾車。此云惡見。意謂佛若說出眞處。則我七番所說皆成邪見。何况一切外道所說惡見。豈不盡成隳壞。
三懇求同衆。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傾渴者。如渴思飲也。翹佇者。如鳥張望也。欽敬也。責躬請教竟。
二如來顯發非心。分三。一表現破顯諸相。又分爲五。一表諸智將現。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面門。謂眼耳鼻舌。爲執此識。惟恣迷倒。塞諸智門。皆不現前。今識將破諸智將現。故以衆光表之。
二表衆識將破。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六震者。動踊震起吼擊也。此正表六處妄識將破耳。問據佛所破。似惟第六。今何言六處俱破乎。答旣云縁塵分别。則前五非無分别。况阿難明言。眼色爲縁。生於眼識。而佛以兼二等意破之。旣破眼識。餘四并破。可知。
三表覆蔽將開。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見。
爲有此識縁塵自蔽。逐念偏局。常處暗𡨕。無量智境。皆不能見。今將破顯。故現此相表之。
四表分隔將合。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爲有此識執法執我。分别自他。悉成隔越。今識破自融爲一。故此表之。
五表流轉將息。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由認此識爲心。浩劫流轉。縱得小乘𣵀槃。亦如逺客他鄉。不得住持本地全體照用。今將破識。還住本地。全其照體。故以是相表之。
二普示眞妄二本。本無而錯認爲執。此屬妄本。所謂執似。本有而不知爲迷。此屬眞本。所謂迷眞。分二。一舉過出由二俱是過也。又二。一法說。又二。一歷舉衆過。又三。一任運受淪人過。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顚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汎爾凡夫。不知修行者也。惡叉。西域果名。此方無之。聚者每三果成一聚。喻惑業苦三生必同聚矣。
二權小修學人過。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别成聲聞縁覺。
不成無上菩提者。即指權教菩薩於四禪成佛者。方至圓之二行故也。聲聞者。聞四諦聲教也。縁覺解現辟支皆秉小教者也。
三凡夫修學人過。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外道叛佛正教。心游道外者也。諸天奉佛戒定。欣求樂果。不求出離者也。魔羅。此云殺者。躭䕶欲境。惱害正修者也。皆取具増上果。生居勝處。有𠮓有通。自謂道成者耳。
二總出其由。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即眞妄二本。錯亂者。誤以妄者爲眞。獨修於妄。非眞妄雜修也。
二喻說。
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劫麽。此云長時。塵劫者。微塵記彼劫𢿙。極長時也。妄不成眞。故終不可得。舉過出由竟。
二徴釋名體。又二。一徴起。
云何二種。
二正釋。又分爲二。一所執妄本名體。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縁心爲自性者。
無始生死根本出其名也。則汝下指其體也。此體乃無體之妄體耳。即上文思惟妄想七番不得其處。及下文方將呵破者也。
二所迷眞本名體。
二者無始菩提𣵀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縁縁所遺者。
即前文所判常住眞心性淨明體。而加詳明也。二者下出其名也。則汝下指其體也。此體方是實有之眞體矣。妄眞皆稱無始者。如金之與沙二俱無始。不可詰其先後。乃佛教中正說。異外道之有始。菩提者。三種中眞性菩提耳。𣵀槃者。義番圓寂。眞本圓而妄本寂也。三種中性淨𣵀槃耳。取次依本覺如如智理而言。故云元清淨。元即本也。不取修斷障染所成。今者。現今即具不待後修。識精元明者。六根所具圓湛不生滅性。識精乃其總名。本惟一體。若應六根而列别名。當是見聞齅甞覺知六精也。五卷諸佛証云。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驗知菩提𣵀槃元清淨體。决指六根中見聞等精。所以破識之後。首即顯見精。爲妙明本心也。舊註全不逹此。故迷爲破見耳。又復當知。佛釋偈文。謂陀那細識。正此識精。然亦以識爲名者。乃是第八識海。非比前六虛妄無體矣。因是眞修之本。所以修圓通中。直選耳根聞性。亦此識精。而斯經始終要用所以逈異於諸經者。由此根性以爲之本矣。應知二本所含。下文前短後長。前至此卷半。破識盡處。後至二卷末。破和合盡。然眞本寄標於此耳。元明者。本來自明。非由修斷矣。諸縁者。前六轉識也。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知前六。皆此識海所生諸浪。故虛妄也。縁所遺者。言前六能遍縁一切。而獨於本生識海。自縁不及。如眼所起見能遍見一切而自不見眼也。縱使悟時須一念不生方能黙契。六識若動。體即隱矣。故學人不捨縁心。畢竟如生盲。不見性也。由其執認縁心必遺元明。故曰縁所遺也。(問唯識何言七縁第八見分爲我。答偈云。隨縁執我量爲非。旣是非量。豈眞能縁)然謂之眞本者。眞修根本。以决定能成菩提𣵀槃故也。正釋竟。
三結歸。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此結。雖似單結迷眞。而實亦並結執妄。以迷眞正由執妄也。蓋因縁不及。畢竟不見。遂成𣱵迷也。雖終日行。而不自覺者。日用不知也如見聞等諸精。無須臾離。而竟不知其可以用爲眞修之本能至佛位。所以終不見其全體得其大用也。枉者屈也。言本不當受。而屈枉受之。諸趣即七趣也。蓋此識精。衆生本有。體遍十方。用彌沙界。非諸趣所能牢籠。但由不覺。甘受輪廻。豈不屈枉哉。警之至也。普示執迷二本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