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疏 卷第十六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眞鑑 述
二審除細惑説後二如來藏。此亦取三卷末阿難𤼵心偈。云希更審除微細惑。以向下所談乃生𡚶之深源成礙之幽本故也。後二藏者。謂不空藏與空不空藏也。古德解釋三藏有二義。一者圓覺疏。以隱覆含攝出生爲三。二者華嚴疏。以體相用三大順次釋空等三藏。今似後義。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顯之眞。正惟體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蓋惟約體用單雙㑹釋空等三藏。而合相於用。亦非有缺漏矣。至下分科更明。分二。一問答辯劾諸惑。又二。一滿慈躡前以質二疑。此以滿慈請𤼵者。表下所談惑細理𤣥。無學深位。皆當究心。非獨爲有學説也。故今表兩重勝前當機。一者四住惑盡。勝前惑未盡也。一者四辯能説。勝前但能強記也。又二。一泛敘有疑。又二。一讚歎妙示。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爲衆生。𢾾演如來第一義諦。
有折伏之勇曰威。有攝受之慈曰德。上契至理而下契劣機曰善爲。𢾾演。談一諦而三諦具足。且諦諦文文。皆越小乘見解。故號如來第一義諦。
二正舉疑情。又二。一自疑。又二。一敘昔未聞。
世尊常推説法人中我爲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歩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分得如來最勝四辯故。爲説法第一。法音下當補云。囘思昔日。方顯敘昔。喻言聾人聆蚋近已不聞。況百歩外。大聲百歩亦未必聞。況蚊蚋聲。極狀其自昔以來。𨿽證無學。𨿽善説法。於斯妙法絶未得聞。非謂今在㑹中尚如聾人等也。
二求今斷惑。
佛𨿽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蓋彼平日惑山河等心外實有。今佛上文宣明即心。而又本空惑五大性互闕不周。上文宣明。各皆周徧。令其除此二惑也。斯義即本空周徧二義究竟無惑。在下文確陳中見之。
二衆疑。又二。一有學明其習漏。
世尊。如阿難輩。𨿽則開悟。習漏未除。
輩字全該有學。那含亦在其中。開悟者即前承佛妙示。頓㤀法執分别。而於法空中勝解現前。習漏未除者。即彼我執中。俱生細惑。依然未破。蓋深悟與淺証。二不相礙。然習漏旣存。則二執俱生尚深。亦應盡與拔之。
二無學述其疑悔。
我等㑹中登無漏者。𨿽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説法音。尚紆疑悔。
諸漏。界內欲漏有漏無明漏也。漏盡則不生三界。此敘舊證已得我空。顯下所疑是細法執。𨚫比有學能起現疑。兼亦代彼𤼵其種子。今聞下正明未了。紆者纒繞也。疑悔二心所也。疑屬根本。悔屬不定。自他法三疑中。單屬疑法。善惡二悔中。單屬悔惡。即悔前小乘錯亂修習也。舊修已悔。新聞尚疑。故疑悔交纒未決定矣。泛敘有疑已竟。
二確陳以請。又二。一確陳二疑。又二。一疑萬法生續。又二。一牒佛語。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隂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此於萬法起疑故。但牒彼隂等科中之語。以彼皆如來藏便顯即心。清淨本然便顯本空。又清淨本然語。𨿽現於七大科中。而意惟取前四科。以彼一一結𡚶顯本清淨。一一歸眞顯即藏心故也。
二正舉疑。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此疑有二。一疑始之忽生。二疑終之相續。云何者何因緣故也。若於次第上重讀云何。二疑自顯。山河大地。即世界。諸有爲相。兼衆生業果。齊此乃疑始之忽生。意謂。旣即藏心本空。最初何故忽生世界衆生業果耶。次第遷流。即兼上世界等三。終而復始。即是相續之意。此二句方是疑終之相續。意謂。旣即藏心本空。縱使忽生亦應忽滅。末後何緣浩劫遷流相續不斷耶。此問求佛與説始生終續之詳。非直怪問其不當生也。故佛後分始終。各答其詳。
二疑五大圓融。又二。一牒佛語。
又如來説。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此文分明。惟取七大周徧科中之語。
二正舉疑。
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據牒中則惟四大。及舉疑則棄風而加空。且風空俱與地礙故。確論所疑。但惟五大。而不疑見識者。以彼無形礙也。首二句地水難容也。次六句水火難容也。又四句地空難容也。上科所舉之疑。文如一氣。而疑有兩節。此科所舉之疑。文如三段。而疑惟一。意謂總疑有礙而已。確陳所疑已竟。
二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衆。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是義二疑中義也。攸所也。往歸也。言不知二義所歸趣也。惟願下求佛釋疑。開迷雲者。欲佛説出生續之由圓融之故。庶使迷雲頓破慧日洞明。方到究竟無疑惑地矣。滿慈躡前以質二疑竟。
二如來次第以除二惑。分爲三。一佛慈許説。又二。一經家敘衆。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㑹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經標無學。特顯法深。
二正舉佛言四。一示所説勝。
如來今日。普爲此㑹。宣勝義中眞勝義性。
佛言普爲仍彰慈廣。勝義中勝義者。法相宗有四。藴處界爲世間勝義。四諦爲道理勝義。二空眞如爲證得勝義。一眞法界爲勝義勝義。彼但眞俗不融爲異。法性所立勝義無差。據佛後文答萬法生續則起於性本二覺。答五大圓融則歸於一心三藏。宛然皆一眞法界。
二示所被機。
令汝㑹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囘向上乘阿羅漢等。
此於普爲中别舉當機。以等餘衆。均是四果。言定性者。謂彼尚未囘心似應於此方囘。二空惟指人法。言總意别。蓋於人空已得。而未兼得二空者也。囘向上乘者。向了義大乘也。若法華前。已向上乘。更開何權。理不通也等者等有學及人天衆也。
三示所獲益。
皆獲一乘寂滅塲地眞阿練若正修行處。
一乘者。一佛乘也。即法華大白牛車。寂滅塲地。即本覺果體。萬𡚶本空。一眞清淨。即下文所謂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極而言之。亦即三藏圓融之境也。梵語阿練若。亦云阿蘭若。此云無喧雜。世間可靜修處。皆得稱焉。然但爲境靜是假。非眞寂滅塲地。乃本心本靜。與境無干。是眞離喧雜。古人所謂置之一處靜坐須㬰。皆謂此也。住此修行。譬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依果起因。因因即果。成佛正因。莫正於此。故曰正修行處。離此即邪修矣。
四囑聽許説。
汝今諦聽。當爲汝説。
佛慈許説已竟。
二大衆欽承。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黙然承聽。
三正爲宣説。分二。一正答滿慈。又二。一説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此對上空藏。彼約心眞如門㑹𡚶歸眞。以顯藏心不變之體。此約心生滅門。從眞起𡚶。以顯藏心隨緣之用。然用應有二。一隨𣑱緣起六凡用。二隨淨緣起四聖用。今爲開迷成悟故且單取𣑱用爲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又二。一正答初問。又五。一牒定所疑。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牒語畧。意必具含。
二舉所依眞。按起信論心生滅門中分二義。一覺義。二不覺義。覺即所依眞理。不覺即能依無明。故云依本覺而有不覺。今答文全符論意。故知此科即彼所依本覺。又二。一佛舉常説致問。
汝常不聞如來宣説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如來常説者。多爲菩薩演其實義。聲聞在㑹。亦普聞知。性覺本覺。顯是所依覺義。而性本異稱者。各有詮表。性表一眞理體未渉事用。故舊以三諦釋者。不知其無俗諦也。本表天然本具。不論修爲故。舊以三觀釋者。不逹其非功夫也。妙寂明照也。妙明則即寂而照。明妙則即照而寂。二覺互影顯融也。明𨿽似用。亦體上照用。非渉事用。如來舉此於無明萬法之先。正當空劫以前。一段眞理。惟有寂照互融。豈有事功。但舉此者。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二顯寂照具足不假𡚶明。
二滿慈答以常聞。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説斯義。
常聞者。但領其文。未通實義。或依己教别解。所謂一音演説隨𩔖各解也。一向且令權證。故不破斥。今與開權顯實故。須𤼵其惑而難破之。又此問全似初問阿難見何𤼵心。皆是借舊見聞。以𤼵開示之端也。
三辨得𡚶本。即後三法生續之源。一指深本。二示元𡚶。根本𡚶而枝末全空可知。又三。一審得其惑。又二。一如來雙審眞𡚶。
佛言。汝稱覺明。爲復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
此之審意躡上性覺二句而來。故此首句覺字即性覺本覺之覺。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獨用明字者。以有眞𡚶二明。而𡚶明獨爲大迷之體故也。汝稱覺明者。蓋言汝説法時。必常宣演也。爲復下正以雙舉審問也。問意如云。爲是性本自明單稱爲覺即含明意耶。爲是覺本不明須用加明於覺而雙稱明覺耶。蓋單稱爲覺。不假𡚶明。是爲眞覺。雙稱明覺。而務假𡚶明。是爲𡚶覺。雙舉致問。欲令滿慈自決取捨。全似徵問阿難心在何處及以何爲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誤認者而斥破之也。
二滿慈獨取於𡚶。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
此答如云。若此不用明之而即稱爲覺。則虛名爲覺。而實闇然無所明矣。此蓋詞中反排無所明之眞覺。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𡚶覺矣。此不明二字。與上不同。上是假言覺本不明也。斯是承言若不明之也。此答全似阿難諍言若此𤼵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皆是被佛徵出素所迷執而不覺其非者也。但阿難所執六處麤識。滿慈所迷根本無明。麤細淺深逈然别矣。
二斥爲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首二句。全牒滿慈之言。若無所明者。即若此不明也。則無明覺者。即則無所明也。次二句。全失眞性也。末二句。𡚶又非眞也。如云。推汝之意。將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殆惟恐其無明覺。而必加明於覺也。而不知一加所明。則覺明二義皆雙失矣。良以。體外加明。非體本有。有生有滅時有時無。由是約起心。有所明時。明則非覺。以加明於覺。非覺體之本有故也。約㤀心無所明時。覺則非明。以從來未悟覺體之本明故也。此猶所謂有念無念同歸迷悶之意耳。旣非覺非明。二義俱失。全墮無明。汝豈以無明爲汝之覺湛明性哉。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蓋無明即是不覺。惟濁惟暗。而安有湛明之義。是汝始𨿽惟恐失乎明覺。而終則至於全失眞性。全墮無明矣。
三結成𡚶本。性覺必明。𡚶爲明覺。
上科旣斥爲全體無明。由是承上而言。汝於本具眞覺。番成無明者。元無他故。正以本性之覺必具本有之明。所謂性覺必明也。汝乃無故。𡚶加明於覺上。所謂𡚶爲明覺也。由是遂成根本無明。萬𡚶依之而托始。故知明覺二字。便是生世界衆生業果之根柢矣(此於十惑之中。爲第一惑。親依眞心本覺。獨居九相之先。别名獨頭生相。根本不覺曰癡曰迷。及無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者能隱眞覺之體。二者能𤼵萬有之相。下文自見問生相無明等覺未了。今言加明於覺。意何淺近。答此惑在三細前。本非下位所知。惟佛現量親見。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於覺。即是其相。捨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呌喚不出矣。法王自在。豈如是哉曰借言非眞。寧不誤人。答豈止不誤。仍有大益。如來親見等覺位中。麤細諸念皆盡。惟餘此念。佛法不現。此念忽盡。便入妙覺果海。故令頓根衆生。但了法空心淨一念不生。遙契如來𣵀槃妙心。自具照體。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於覺。永嘉云。倘顧還成能所。顧字便是明覺的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眞本覺。𡚶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覺。而能所俱非眞矣。佛祖一揆。若合符節。希頓入者。宜究心焉)辨得𡚶本已竟。
四正明生續。原疑兩節。忽生與相續也。就分爲二。一初之忽生。此科先答。云何忽生山河有爲之疑(問諸經皆言𡚶爲無始。此經何獨説有初後。答本來無始。不妨説出始象。熾然説始。不乖無始之㫖。蓋佛之教言。竝有二種。一者假立。二者稱眞。不假立而談。則眞亦不彰。不稱眞而説。則假無究竟。比如本無修證而説修證悉皆無碍。況經論皆言最初一念不覺心動等。俱依假立之義。故此説始。無所乖焉)又二。一最初微細。此科即論之三細。然章法不同。但以惑對境。分爲二科。良以聖賢以智了境。凡夫以惑緣境。竝皆連帶生起。今約凡故。用惑境相對。分二。一細惑。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𡚶立。生汝𡚶能。
此惟三細中之前二。尚缺第三。舊解。三細全該轉現顚倒。今解順序惟是業轉二相。首二句。即業相自証分也。蓋上文明覺二字。明爲能明之𡚶明。覺爲所明之𡚶覺。𨿽能所皆𡚶俱屬無明。而剋體分别。但能明之𡚶明。是爲無明。而所明之𡚶覺。即此科業相。在上科但是帶言非本位也。故此科佛接上文而言。性覺本非所明之境。特因𡚶加能明。而遂立成所明耳。由是而知。因明之明字。即上文能明之𡚶明。亦即論之不覺。所謂無明。立所之所字。即上文所明之𡚶覺。亦即論之一念心動。所謂業相。至此方當其本位矣。且論中以依不覺而心動説名爲業。此因𡚶明立所。説名爲業。意固全同。而此文較論。猶有𤼵明。良以。論言心動。未明何故心動。而經文説出元因。加𡚶明於本覺。而引此心動也。所旣二句。即轉相見分也。論標爲能見相。當知。論中以依心動而轉成能見。此因所立而轉成𡚶能。意固全同。而此亦較論文爲有𤼵明。良以。論言心動轉成能見。而亦未明何故即成能見。經乃説出因其𡚶以覺體爲所見之相。由𡚶所而引起𡚶能耳。是則𡚶能顯然合彼能見。
二細境。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𤼵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此即現相相分也。論標爲境界相。又自釋爲能現相。首句是能成之本。無同異中。即業相之中也。唯識曰。相見皆依自証起是也。同者無差别境也。異者有差别境也。業相之中。就實論之。旣一體一相能所不分。故逈然無此二種境界也。次句以下俱是所成之境。熾然者。火光盛貌。𨿽表顯著。然火光但明於夜。亦表暗中顯著。以此境界𨿽顯。尚在本識中。未大顯著。故如火光明於暗夜之中也。又𨿽在本識亦已熾然。如火夜𤼵。豈同前二相。一則無境界。一則不可知哉。昔人見説熾然度其顯著不敢定爲細境。而釋爲六麤。不察論文自釋生滅因緣。釋至現識。則曰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又曰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何乖今經熾然之説。故知此科決是境界無疑。熾然成異者。言從此無同異中。忽然見種種差别形器。即結暗爲色之始相。此句是現有差别之境也。異彼二句是現無差别之境。即空生大覺始相。上一異字是不同之意。下二異字。仍是前差别之境。夫旣異異而又因異。可見全是傍顯之意。蓋言非先異後同。但是見異時。傍顯無差别處。便是同境。立字取意即顯也。常途約生起次第空漚。先𤼵界相。後隨此約轉相見境。先見界相。傍顯虛空。故作如是説也。隨宜無不可耳。末三句即彷彿有衆生相也。然必同異𤼵明者。以上異之與同相形。而顯此衆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良以。彷彿有形貌差别。殊於同境。即不同虛空。故曰無同。彷彿有運動靈覺。殊於異境。即不同器界。故曰無異。問旣即世界虛空衆生。與下麤境。何所差别。答尚在本識中。結暗忽現愰忽未定之相。與彼麤境中三法。作胚胎耳。問論惟渾標境界。而經乃三相具陳。多少不𩔖。恐不相當。答論之前標𨿽渾。而後之自釋尤詳。如前所引能現一切境界。疏取瑜伽釋之。謂具根身器界種子。又五塵對現。疏釋乃謂。且舉五塵。而實通現一切境界。由此觀之。論疏皆言一切境界。何所不該。奚以三相爲多。況器界之釋。何非同異二境。根身之語。何非知覺衆生。而種子不出情器。且五塵尚不爲多。三相何嫌太廣。是知此節科當現相。則經論如出一轍矣。復有人以此配屬三細。其意誠迂(問通上順釋三相甚生次第。但釋因明立所。則曰因𡚶為能明。引起所明。以立業相。此𨿽經無能字。推意補之亦通次經明。言因所生能。子即釋為業生轉相似。亦自然之序。但𡚶明旣以業相為所明。轉相亦以業相為所見。此何别乎。又轉相何不以境界為所見乎。答汝言𡚶明以業相為所明此言非是。蓋𡚶明最初依本覺起。𡚶以本覺為所明本不期於業相。其奈本覺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覺卒不可明。而徒以帶出業相為所明耳。故佛言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其㫖顯然。汝次言轉相𡚶以業相為所見。斯言不差。蓋轉相依業相起。𡚶以業相為所見。本不期於境界。其奈業相元無可見之相。由是業相卒不可見。而徒以帶出境界為所見耳。故佛言所旣𡚶立生汝𡚶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等。其意更顯。是故經文。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而上隱下顯。且上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與孫。何言無别。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而上顯下隱。且上為生能之所。下為能生之所。亦如祖孫。那得混同。至於攝論謂轉相所緣境不可知者。正約其緣業相之初心為言。而記主便指境界非也。此二皆以心取心。眞隱似現。所謂非幻成幻法也。如人瞪目欲自見眼。本不期於空花。其奈眼非可見。而徒以帶出空花耳。以喻詳法。居然可了。問論無能所。經何廣陳。答文法不同耳。論是次第。下依上生。故不彰能所。經是鈎鎖。上引下起。故能所多陳。觀經無明位中已即累言所明。何疑業相不為所耶。㑹文取義。經論無不合矣)最初微細已竟。
二漸成麤顯。此即論中六麤。今亦以惑對境。分爲二科。一麤惑。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乆𤼵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𢚰。
此即六麤之前五。如是者。承指上文之詞。擾亂之意。全在上科。若寛取總因。則三細起於眞淨心中。皆爲動亂之相。若尅就引生麤識。則惟是境界一相。所謂境界爲緣長六麤。是也。以彼境界從無而有。則有無相傾。因異立同。則同異互顯。旣而復以一異一同之界相。顯𤼵非同非異之有情。是於藏識海中。境風亂動。已如空花亂飛。豈不甚擾亂哉。楞伽云。識藏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是也。待者緣對也。相待即是爲緣之意。生即長也。勞等即麤識也。豈非境界爲緣而生長諸麤識乎。楞伽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然生勞二字。即論中起成智相。爲第一麤。論云。依於境界起。分别愛與不愛故。疏云。於前現識所現相上。不了自心所現。故創起慧數。分别𣑱淨。執有定性。夫創起慧數分别。所謂轉生勞慮也。問轉智二相。俱緣境界。有何差别。答轉相緣境。但如鏡中無别分析。智相緣境。不了心現。執爲外境。分别𣑱淨。所謂分别事識矣。此當法執俱生。勞乆二字。即相續相爲第二麤。蓋乆即相續不斷之相。論云。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疏以二覺不斷爲自相續。以又能引持生死。爲令他相續也。此當法執分别上之分别。畧分𣑱淨而已。此則轉生苦樂覺。受自他相續。法執轉麤。故名分别。𤼵塵二字。即執取相。爲第三麤。塵者𣑱著之相。論云。心起著故。起即𤼵也。彼云起著。此云𤼵塵。同一旨耳。疏云。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也。自相渾濁一句。即計名字相。爲第四麤。論依於𡚶執。分别假名言相故。疏云。依前顚倒所執相丄。更立假名也。今乃取其循名執相顚倒特甚。以恰合於自相渾濁。𨿽是一意。而𤼵塵尚淺。故屬我執俱生。渾濁已深。故屬我執分别。末二句。即起業相。爲第五麤。彼云起業。此云引起塵等。語意頗同。論云。依於名字。循名取著。造種種業故。疏云。謂執相計名。依此麤惑。𤼵動身口。造一切業。即苦因也。塵勞有八萬四千。以十結使爲體。約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壘滿其數。煩𢚰畧言根本六及隨之二十。若配塵勞。數亦如之。總即見思。約未起屬惑。即前執取名字二相。今經明言引起。乃是已起。而成業之相。且塵勞煩𢚰。俱須約於身口七支而起業。疏文亦言𤼵動身口。其義無乖。以必𤼵動方是起義也。問麤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語𨿽約從初起次第而談。理實無始。豈眞未成麤境之前。而絶無身口哉。且論亦約從初起。亦須於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釋起業。明用身口。若必執第六方有身口。則前相憑何起業。而執取等憑何計我我所哉。語𨿽有序。而意須圓活。不宜泥也。況下麤境。亦不是直待五識起畢然後有者。苐以言不頓彰。巧敷陳耳。神㑹之可也。
二麤境。
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眞有爲法。
此即業繫苦相。爲第六麤。論云。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疏云。業因已成。招果必然。循𤨔諸道。生死長縛。此一科經文與論文。名位𨿽同。意旨各别。論明萬法唯心。故備明諸識。而心相偏詳。境相爲畧。所以前境界相及此果報相。亦皆就識。隱畧未詳。彰其爲惑所執之境也。經答云何忽生山河等。故心境雙舉。而於境相尤詳。所以前細境及此麤境。文竝詳也。於中備明世界虛空及衆生相。且疏於業繫苦相。科爲受報。今經世界虛空是依報。衆生是正報。意符受報。然於中淨穢苦樂不得自在。何乖論文。但經且據初成無循𤨔意。以後另有三種相續。惟此稍不合疏文耳。以上㑹合經論畢下當按文釋之。當知以上皆是展轉敘其緣由。惟此六句方成確答問意。首四句確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末二句確答諸有爲相。總承上言。由依性覺而動無明。因無明而𤼵心境。緣心境而起塵勞等。於是業力所使起爲(云云)。起靜勿指時言。當指處説。如云。起成有相處則山河大地確然而成定相。靜而無相處則空濶曠蕩顯然而見頑虛。次二句明其不離前之細境。但至此始確定而成就耳。故二爲字是即字。意言此虛空即前同象至此始確定也此世界即前異相至此始成就也。然此即當結云。汝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實由如是而生也。末二句確答諸有爲相。亦明不離前境。但文法轉換。上是指後即前。此是取前顯後。言彼細境中無同無異之相。至是而顯然確定。以成衆生業果眞有爲法矣。再結云。汝問云何忽生諸有爲相。實由如是而生也。通前𨿽俱屬忽生。而仍有相待勞乆之言者。以從無而有。須由微而著。但約萬法初成一周而説忽生矣。又約修時逆斷。顯此次第。權説初成次第。將令觀順生之次第。易於開悟。而不至迷悶。了逆斷之次第。易於修證。不至僣亂也。又當知。經自無明以至麤境。多用能所上下連持者。令知能所乃生萬有之端。行人於眞𡚶分明之後。一念頓絶能所。可以把定。萬有坐還清淨本然。所謂但離𡚶緣即如如佛矣。初之忽生已竟。
二後之相續。此科方答云何次第遷流終而復始之問也。問意在前舉疑科中。分三。一世界相續。此中義理𨿽似外論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實不盡同。不可以一一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經義反晦。二者令外教之人將謂不出己意。良以。外教正惟執乎五行能成世界。而實不了其眞源。縱高推太極混沌等。而終不識其爲吾心之𡚶覺全體之無明。今與分明指示。正以異彼教意。而舊解𨚫將覺明釋之爲水。以濫彼天一生水之計。仍出無極太極之下。何以令彼祛除舊見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歸化。機於隂陽。而吾宗直指化本於心性。又且示天地之源。出於吾心之無明。此誠大異外説。而極警悞執也。𢎞教者。直不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反推内教。而濫外宗失計之甚也。至於内教所用名言。多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後之合變轉生。但與五行畧相似耳。故今解。於前之四法。全凖孤山四大爲正。而前三大顯然依於心起於後之四法。别立名言。畧取温陵父母氣分之説。以助明而已。又分三。一生能成四大。夫四大𨿽展轉相生。而實總是能成。以各具能成之力用故也。其曰執持曰保持曰變化曰含。皆其義也。至後四法。則皆不具斯義。諦觀之當自見矣。又曲分四。一風大。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覺明者。覺體之上。已起𡚶明。而𡚶明必𤼵空漚。空昧者。頑空之體。全是晦昧。而昧晦與明。乖角相待生搖者。即温陵所謂明昧相傾不覺心動也。當知。世間諸風。全是𡚶心動蕩所感。風輪持世者。諸經言。世界最下全依風輪而住。此大顯然。親依𡚶心而起矣。
二地大。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孤山謂。土與金皆是堅性俱屬地大。是也。蓋地性堅硬。而堅莫過金。故金是地大精實之體。因空生搖者。因空昧而心動也。如人爲睡所偃而𤼵迷悶矣。堅明立礙者。覺明堅執。而𡚶成有礙也。如偃中堅執求通而𡚶覺有物相壓矣。由此即感一切堅礙之相。故言世之金寶皆是明覺體上一分堅執所感也。如古有凝心結思化爲石者。亦是小驗。此固靈心不思議之力用。而業感必然之理也。金輪持國者。地大最下有金剛際。此大亦顯然親依𡚶心而起矣。
三火大。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
此大固是風金二大轉生。而堅覺搖明。全帶𡚶心之相。堅覺堅執之𡚶覺也。立礙感金故寶成。搖明動念之𡚶明也。動成風相故風出。此是生火之因起。一堅一動故相摩生火。如云一剛一柔相摩相蕩也。爲變化性者。蓋火無持含之輪用。而有化成之功能。至後四居功方顯著也。以上三大𨿽相待轉生。而俱帶𡚶覺𡚶明之心相。本宗固宜偏𤼵明之。豈可多用水土生木等意而晦之哉。
四水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此大方獨用金火二大。而不帶心相。以上三番帶明。此應不言可知。寶明生潤者。蓋寶上之明。即含潤相。如珠光出水。即其驗也。火光上蒸者。火有蒸鬱之氣。即能成水。如盛𤍠時萬物多被蒸而出水也。然以寶明而又暎以火光。此水大所由起矣。含兼承載涵潤意也。十方界者。諸世界下皆有水輪。乃至諸論皆然。别經言。世界安立。土輪下依金輪。而同爲地大。金輪下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而虛空無所依。今約由心生起。序未全同。又顯究竟。仍説虛空依無明。而無明依本覺。以見萬法。始於眞𡚶和合之心。而離心悉無自體故。内教惟以顯心方爲得㫖。生能成四大已竟。
二生所成四居。此之四法。即上四法所成。所謂世界國土也。前曰持含曰變化。即持含變化。此四居也。蓋器界元爲衆生所居。今於此四方。顯衆生所居住處。故曰四居。然此與小教所謂萬法皆由四大和合變起。文不相乖。但小教未了四大畢竟是覺心變現也。上文旣明能成四大皆依心起。至此所成四居。但示四大轉變。不復重明心起。令由四大之唯心而逹萬法之唯心也。又分二。一總成二居。二居謂海爲水居衆生住處。洲爲地居衆生住處。以同依水火爲能生。故曰總成也。又分二。一示其由生。
火騰水降。交𤼵立堅。濕爲巨海。乾爲洲潬。
蓋四大𨿽均成變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於四居中。功迹顯著。至於風大。執持搏擊。功𨿽不少。而於己成居上。迹則不彰。故不言之。首二句正明火水二大爲生海洲二居之因起。火騰者。火性本炎上也。水降者。水性本潤下也。交𤼵者。水火旣濟也。立堅者。結成器界也。如陶器者功惟賴於水火矣。次二句正所成之二居。海亦由立堅而成者。蓋海非獨目於水。以注水之巨坎方謂之海故。全是堅體也。洲潬如四大洲及諸小洲。是也。
二驗其氣分。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以是義故。以是水火共生之義故。彼大海本就濕之處。似不應有火。以不忘母之氣分故。火光常起。洲潬本就燥之處。似不應有水。以不㤀父之氣分故。江河常注。蓋外教五行義中。水之望火爲我尅之妻。故火爲二居之母。火之望水。爲尅我之夫。故水爲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於父。而不忘母之氣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於母。而不忘父之氣分。故洲有江河也。餘皆凖此思之。
二别成二居。以二居生驗各説故。曰别成揀異總成也。又分二。一成山居。
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此山居衆生所住之處也。初二句示其由生。水劣火者。如温陵謂。夫劣然後隂陽和而生子。是也。又以水爲火之夫。若太勝則勢必滅火。豈能生他法哉。今以水夫劣於火妻故。成高山矣。末三句驗其氣分。凖前思之。可見。融則成水者。如煉五金之礦悉皆成汁。是也。
二成林居。
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此林居衆生所住之處也。首二句示其由生。末三句驗其氣分。義皆凖前可知。所成四居已竟。
三結成種相續。
交𡚶𤼵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交𡚶𤼵生者。互以𡚶相生也。遞相爲種者。初由𡚶心而生起大種。次由展轉而備生四大。後由諸大而成就四居。於是羣生之依止器界具矣。以是因緣者。以是遞相爲種之因緣也。世界相續者。成住壊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轉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後永無清淨之期也。世界相續已竟。
二衆生相續。分三。一推由成隂。又分三。一指無明本。
復次富樓那。明𡚶非他。覺明爲咎。
明𡚶非他者。言明得衆生必從𡚶起。而此𡚶亦非他物。即是眞覺𡚶明爲過咎耳。意指不外前文生世界眞𡚶本也。夫覺明旣屬能所。向後惟從𡚶説矣。此科同前忽生科中𡚶本。
二三相𡚶局。
所𡚶旣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所𡚶旣立。即彼所旣𡚶立業相也。而明理不踰。即彼生汝𡚶能轉相也。理猶體也。而明理二字。已是𡚶能。不踰二字。乃是特加𡚶局之意。以表能被所局也。二句同彼細惑。俱屬𡚶心。尚未渉境。下三句方渉境界。即彼現相也。而偏重衆生。以是因縁者。若通上科。則無明爲因。能所𡚶局爲縁。若止本科則業相之所爲因。轉相之能爲縁。而能被所局。即是因縁。聽見屬心。影畧覺知。聲色屬境。影畧香等。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意。由上能被所局因縁。成此心被境局礙相也。此末二句。頗似説根。而委細叅詳。猶是本識中境界相。所謂隨其五塵對至即現。是也。但爲下文結根成隂之由。
三二隂成就。
色香味觸。六𡚶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纒合離成化。
上二科。總是詳推成隂之由。此科方以𡚶成二隂。前四句成中隂也。色香味觸影畧聲法。六𡚶即六塵。成就者。麤境已著。具足無缺也。足顯上科聲色尚是本識細境。未云成就矣。由是分開見覺聞知者。攬上六塵結塵以成六根。而分開云者即經所謂旋令覺知。壅令留礙。體中相知。用中相背也。又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也。夫根塵成就。則形兆潛彰。然尚未趣生。必當中隂之位。經言中隂六根猛利勝於生身。足爲明徵。問旣無前隂。何得此名中隂。答理實無始何缺前隂。但經從細向麤。只得截流而談。亦假立之㫖也。末二句。方以轉成後隂生身。温陵曰。同業。即胎卵𩔖。因父母己三者業同。故相纒著而有生。合離即濕化𩔖。不因父母但由己業。或合濕而成形。即蠢蝡也。或離異而託化。如天獄等也。
○總此推由成隂一科經文展轉四重鈎鎻次第。一由無明。而引起業轉𡚶局。二由業轉。而引起心境拘礙。三由心境。而引起根塵分隔。四由根塵。而引起四生繫縛。由細而麤。頗順文理。兼合論㫖。舊作根塵識三釋者。則根先結而塵後成。固爲顚倒。由塵成而分六識。何經可徵。蓋經文只説攬塵結根而根成分隔不言塵分於識也。由彼迷前文爲根。須以後文爲識。且將謂根塵識三。文順界全。而不逹根相即是隂體用。表衆生形相已著。而識非形相。義無關也。推由成隂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