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二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 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杂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三
能作因体,即增上缘,俱一切法为自性故,然义有异,谓多胜义是增上缘义,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
问:若多胜义是增上缘义,则所缘缘亦应名增上,彼体亦摄一切法故,如《品类足论》辩此二缘,俱以一切法为自性故。答:若依相续,则此二缘寛狭相似;若依刹那,则增上缘体义多胜,谓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现在前时,一切法中非所缘者,谓此自性相应、俱有非增上者,唯此自性,由此相应、俱有诸法是此增上,非所缘故。
问:若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者,则能作因体应不摄一切法,谓一有情,若有一趣藴、界、处起,即此有情,更无第二藴、界、处生,若依一眼一眼识生,於中更无第二识起,如於一处若有一树,无第二树,若有一舍,无第二舍,如是诸法互相障碍,云何此因摄一切法?答:虽有此事,而理无违。谓一有情,若有一趣藴、界、处起,义语诸余藴、界、处曰:我於汝等不为障碍,随汝等生,设我与汝为障碍者,汝等於彼则不得生。若依一眼眼识现前,此识义语余眼识言:我於汝等不为障碍,随汝等生,设我与汝为障碍者,汝等於彼不得现前。树及舍喻,准此应说。又即於彼为障碍者,彼若生时,亦不为碍,是故一法将欲生时,余一切法皆不为碍,设有一法障碍彼者,彼法尔时应不得起,故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而能作因摄一切法。
问:因缘和合故诸法生,因缘和合故诸法灭,因缘无有不和合时,诸法云何不恒生灭?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一生和合故诸法生,一灭和合故诸法灭,生灭和合,无二无多,诸法云何恒生恒灭?”复作是言:“因缘和合,诸法生已,次后相续,无量刹那,连注覆压,不能复起。如人堕崖,复为上土续续覆压,彼人尔时尚不能动,况得起耶?”大德说曰:“和合因缘既唯暂有,云何诸法恒生灭耶?”尊者觉天作如是说:“诸法生灭,各唯一时应有作用,生已复生,灭已复灭,便为无用,是故诸法生灭非恒。”
问:因缘和合生诸法时,因缘功能为多为一?若言唯一,云何依多?若言有多,云何和合?答:可说为一,可说为多,办一事故,依多体故。
复次,因缘功能相随顺故,可说为一,生多法故,可说为多。复次,因缘功能同令诸法起作用故,可说为一,起色受等作用别故,可说为多,若彼功能无多种者,所起作用,色、非色等应无差别,是故诸法因缘功能,不可定言是多是一。
问:如有因缘故诸法得生,亦有因缘故诸法灭耶?譬喻尊者作如是说:生待因缘,灭则不尔。如人射时,发箭须力,堕则不然;如陶家轮,转时须力,止则不尔。阿毗达磨诸论师言:诸法生灭,俱待因缘,以灭与生皆是用故。
问:前所说喻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三藏故。然凡圣法异,不可例同。又箭与轮,亦由因堕止。箭堕因者,谓棑楯的等,设无余因,则弯弓等亦是其因,若不先射,今何由堕。轮止因者,谓手杖等,设无余因,则能转者亦是其因,若先不转,今何由止。
问:若棑手等,障碍箭轮,令其堕止,如何与彼为能作因?答:棑手等物障彼行转,非碍堕止,为能作因,於理何失。
问:若法生灭俱待因缘,生灭因缘一切时有,何不生时亦灭,灭时亦生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生灭两时,和合各异,是故生时无灭,灭时无生,不可一因有二果故。”复作是说:“生时因缘随顺彼法,灭时因缘违害彼法。虽彼因缘前后体一,而损益用时分不同。犹如苾刍,解安居已,携持衣钵,游历诸寺,有贼见之,先申礼敬㳟顺随逐;后至旷野,夺其衣钵,凌辱而去。生灭因缘,亦复如是。”大德说曰:“生灭两事,既互相违,如何俱有?”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法生时,未有作用,当何所灭?诸法灭时,已有作用,复何所生?”
问:一法既与多法为能作因,多法亦与一法为能作因,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为如一法与多法为因,为如多法与多法为因耶?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为如多法与一法为因,为如一法与一法为因耶?设尔何失?此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若如一法与多法为因者,云何不因一故果亦成一?若如多法与多法为因者,云何不果多故因亦成多?此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若如多法与一法为因者,云何不因多故果亦成多?若如一法与一法为因者,云何不果一故因亦成一?答:应作是说: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亦如多法与一法为因;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亦如一法与多法为因。
问:若尔,一应成多,多应成一。答:我说一亦成多,多亦成一,此依作用,不依实体;我说诸因以作用为果,非以实体为果;又说诸果以作用为因,非以实体为因。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然无为法名能作因,但不为障,非能办果。
复次,有为法与有为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有为法不与无为法为能作因,亦不以彼为增上果;无为法不与无为法为能作因,亦不以彼为增上果;无为法与有为法虽为能作因,而不以彼为增上果,以无取果、与果用故。
问:何故有为法有因有果,无为法无因无果耶?答:有为法流转世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如远行者,须具资粮,能有所至,非不行者。
复次,有为法有作用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如营务者,须备作具,能有所成,非不营者。复次,有为法有生灭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有和合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性羸劣故,有因有作用故有果,如羸劣者依他而住,非勇健者;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如王,如王眷属,如富贵者,如富贵者眷属,如因陀罗,如因陀罗眷属,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
问:有为法不生者,为有为法为留难故令彼不起,为无为法为留难故彼不生耶?答:以有为法为留难故令彼不起,非无为法,无为与彼为能作因,於一切时不障碍故。如注水渎,水若不流,自为余因,非渎为障。
问:无为法与有为法为能作因及增上缘时,何者为胜?为缘彼者,为余法耶?答:等无差别,如两豆聚。若无为法与有为法为所缘缘,有是有非。
复次,过去法与过去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过去法与未来、现在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因,然有为法无无因者;未来法与未来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未来法与过去、现在法为能作因,然不以彼为增上果,所以者何?果与因俱,或在后故,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果,然有为法无无果者;现在法与现在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现在法与未来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因,然有为法无无因者;现在法与过去法为能作因,然不以彼为增上果,果与因俱,或在后故,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果,然有为法无无果者。
问:何故后法与前法为能作因,而前法非后法增上果耶?
答: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后法於前法不障碍故,得为能作因;果必是因力所取与,后法於前无取与力,故前法非后果。如有为法以无为法为能作因,而非彼果,彼无取果、与果力故。
复次,善法与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善法与不善、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不善法与不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不善法与善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无记法与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无记法与善、不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
如善、不善、无记法展转为能作因及增上果,如是三界系不系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修所断不断法、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相应不相应法等,应知亦尔。
复次,有善法与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善业生乐善家,生已复能多修妙行;有善法与不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善业生富贵家,生已放逸,多造恶行;有不善法与不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业生不律仪家,生已复造众多恶行;有不善法与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业身遭病恼,或失财位,心生厌悔,修诸妙行。有内法与内法为近能作因,如一有情供多人众;有内法与外法为近能作因,如诸农夫种植稼穑;有外法与外法为近能作因,如水粪等生长苗稼;有外法与内法为近能作因,如饮食等长养有情。有一趣法与五趣法为近能作因,如有多人,食一羊肉,身强盛已,有作善业,有作恶业,作善业者,得生人天,作恶业者,堕三恶趣。
问:若一有情害生命时,一切有情不障碍彼,无不与彼为能作因,何不一切俱得杀罪?答:彼能杀者起杀加行,亦令果满,故得杀罪;余不尔故,不得杀罪。复次,彼起恶心,亦断他命,故得杀罪;余不尔故,不得杀罪。余业道等,准此应知。
问:诸外财物,一切有情共业所起,何故盗者唯於财主得罪非余?答:财主於财摄受守护,余则不尔,是故盗者唯於财主得罪非余。复次,财主於财作己有想,盗者於彼作财主想,故唯於彼得罪非余。复次,若财物於彼是士用果及增上果者,於彼得罪;财物於余一切有情是增上果,非士用果,是故於彼不得盗罪。
问:士用果与增上果,有何差别?答:作功力得者是士用果,不障碍得者是增上果。复次,财物於作者是士用果,於用者是增上果。如诸果实,於种植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食用者唯增上果。如诸财物,於营求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受用者唯增上果。
问:此器世界,苏迷卢山,洲渚等物,一切有情共业所起,於中若有般涅槃者,何故此物不减少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若物是彼士用果及近增上果者,亦有减少,苏迷卢等但是彼远增上果,故无减少。”复作是说:“苏迷卢等,一切有情共业所起。假使此中一有情在,由彼业力所任持故,亦不减少,况有无量无边有情未得灭度。如富贵者,虽已命终,而彼宫殿、园林、象马不随隐没。是余有情业力持故,此亦如是。”
复作是说:“此中,虽有无量有情得般涅槃及生他处,复有无量无边有情来生此界,由彼业力,故不减少。”尊者觉天作如是说:“此是过去业力所持,故无减少。”
问:如转轮王於四洲渚皆得自在,是何果耶?答:自身威势,是异熟果;所统领物,是增上果。彼於过去修习增上自身众具诸善业故,今得如是二殊胜果。
复次,有三种增上:一自增上,二世增上,三法增上。自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而为自护,不起恶业,勿我由斯堕诸恶趣。世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护世间故,不起恶业,勿我由斯为世讥毁。有作是说:勿由我故,世间有情造诸恶业。法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为护法故,不起恶业,勿由我故,令诸世间轻毁正法。此三即是近能作因。
问:何故此三说名增上?答:以於善法不障碍故,是善亲近增上缘故。
问:能作因力有增减不?答:有,如多人众挽大木时,中有尽力、不尽力者,其尽力者能作因增,不尽力者能作因减。如后挽木、竖刹、牵船、转石等时,应知亦尔。如内於外,若外於内,外内自望,亦复如是。
问:能作因与增上果,何者为多?答:能作因多,增上果少,以能作因摄一切有为、无为法,增上果唯摄有为法故。由此故说:颇有法於法非能作因耶?答:有。谓自性於自性。颇有法於他性非能作因耶?答:有。谓有为於无为,及无为於无为。
问:能作因以何为自性?答:一切法。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能作因,能作是何义?答:不障碍义,是能作义;有所办义,是能作义。此能作因,定通三世及离世法,有增上果。如是已显六因自性,今当复显六因相杂、不相杂义。
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俱有因耶?答: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相应因,谓有为不相应法。
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同类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同类因,谓未来相应法。有法是同类因非相应因,谓过去、现在不相应法。有法是相应因亦同类因,谓过去、现在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同类因,谓未来不相应法及无为法。
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诸余相应法。有法是遍行因非相应因,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住、老、无常。有法是相应因亦遍行因,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不相应法。
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相应法。有法是异熟因非相应因,谓不善、善有漏不相应法。有法是相应因亦异熟因,谓不善、善有漏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不相应法。
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相应因,谓不相应法。
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同类因耶?答: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同类因,谓未来法。
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有为法。
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有为法。
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俱有因,谓无为法。
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同类因,有法是同类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过去、现在法。
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同类因非异熟因,谓过去、现在无记无漏法。有法是异熟因非同类因,谓未来不善、善有漏法。有法是同类因亦异熟因,谓过去、现在不善、善有漏法。有法非同类因非异熟因,谓未来无记无漏法及无为法。
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同类因,谓未来法及无为法。
问: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遍行因非异熟因,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有法是异熟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不善、善有漏法。有法是遍行因亦异熟因,谓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有法非遍行因非异熟因,谓除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无记及无漏法。
问: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一切法。
问: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异熟因,谓无记及无漏法。
问:此六因,几是色?几非色?答:二唯非色,谓相应、遍行因,余通色、非色。
如色非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执受无执受、是长养非长养、是大种非大种、是造色非造色亦尔。
问:此六因,几有漏?几无漏?答:二唯有漏,谓遍行、异熟因,余通有漏、无漏。
问:此六因,几有为?几无为?答:五唯有为,一通有为、无为,谓能作因。
问:此六因,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答:三通三世,谓相应、俱有、异熟因;二唯过去、现在,谓同类、遍行因;一通三世亦离世,谓能作因。
问:此六因,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一唯不善、无记,谓遍行因;一唯善、不善,谓异熟因;余通三种。
问:此六因,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二唯三界系,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三界系及不系。
问:此六因,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二唯非学非无学,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三种。
问:此六因,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一唯见所断,谓遍行因;一唯见所断、修所断,谓异熟因;余通三种。
问:此六因,几染污?几不染污?答:一唯染污,谓遍行因;余通二种。
如染污不染污,有罪无罪、黑白、有覆无覆、退非退亦尔。
问:此六因,几有异熟?几无异熟?答:一有异熟,谓异熟因;余通二种。
问:此六因,几是异熟?几非异熟?答:二非异熟,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二种。
问:此六因,几相应?几不相应?答:一唯相应,谓相应因;余通二种。
如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有行相无行相、有警觉无警觉、有等无间无等无间亦尔。
问:此六因,几是四谛摄?几非四谛摄?答:二唯苦、集谛摄,谓遍行、异熟因;三唯苦、集、道谛摄,谓相应、俱有、同类因;一通四谛及非谛摄,谓能作因。
问:此六因,几是五藴摄?几非五藴摄?答:二唯四藴摄除色藴,谓相应、遍行因;三通五藴摄,谓俱有、同类、异熟因;一通五藴及非藴摄,谓能作因。
问:此六因,几何处摄?答:二唯意、法处摄,谓相应、遍行因;一唯色、声、意、法处摄,谓异熟因;三通十二处摄,谓俱有、同类、能作因。
问:此六因,几何界摄?答:一唯意、法、意识界摄,谓遍行因;一唯七心法界摄,谓相应因;一唯色、声、七心法界摄,谓异熟因;三通十八界摄,谓俱有、同类、能作因。
问:如是六因,谁有何果?答:相应、俱有因,有士用果,同类、遍行因,有等流果,异熟因有异熟果,能作因有增上果。其解脱果,是道所证,非因所得。
问:如是六因,何时取果?何时与果?答:相应、俱有因,现在取果,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一刹那与果,取一刹那果,与一刹那果;同类、遍行因,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异熟因,现在取果,过去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多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若取果时,即能与果。余如前说。若能觉了如是六因,即於四果分明照察,如观掌中余甘子等。
复次,诸法作用,必假因缘,因已广辩,次应说缘。缘有四种,如《施设论》及〈见藴〉辩。然《施设论》作如是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
问: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缘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缘者,如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二缘者,如无为法。何故彼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乃至广说耶?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说。谓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缘性,不说一切皆作四缘,若尽理者,应作是说。
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因缘;有法是因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有为法。
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
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
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
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
问:若法是所缘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如是。
问:若於一法具四缘者,应但一缘,云何立四?答:依作用立,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四用故,谓一刹那心、心所法引起次后刹那同类心、心所故,立为因缘;即此开避次后刹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等无间缘;即此能为次后刹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即此不障碍次后刹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增上缘。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如是等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具四缘性,余有为法有三缘性,三无为法有二缘性,皆依义说,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多义故。如诸法中有能作六因者,谓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有能作五因者,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或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或过去、现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能作四因者,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或过去、现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过去、现在无漏心、心所法,或过去、现在非遍行无记心、心所法,或未来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能作三因者,谓过去、现在非遍行无记色、心不相应行,或过去、现在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未来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未来无记无漏心、心所法;有能作二因者,谓未来无记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一因者,谓无为法。如一有为有多因义互不相违,缘亦应尔。
问:若尔,因、缘有何差别?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无有差别,因即是缘,缘即是因。”如契经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谓他言音及内如理作意。”
又如《大因缘经》说:“佛告阿难:‘老死支有如是由,有如是因,有如是集,有如是生,有如是缘,谓生支是也。故知因、缘无有差别。’”复作是说:“若有此则有彼,此是彼因,亦是彼缘。”
问:由有瓶故,得有瓶觉,岂此瓶觉虽瓶为因?答:非但有瓶则有瓶觉,以无瓶时亦有瓶觉,虽有瓶时无瓶觉故,然有和合,故得有瓶觉,是故和合是瓶觉因缘。有作是说:和合是因,此和合因,说名为缘。
问:若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亦应非因?答:如一一别不名和合,众事聚集即名和合,故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得名为因。复有说者,同类是因,异类是缘,如火於火,麦於麦芽,说名同类。
问:麦於麦芽有何同类,若同称麦名同类者,应田水等,大种同故,亦名同类,则田水等应是麦因。复有说者,近者是因,远者是缘。
问:若尔,因与等无间缘应无差别,又善心无间起不善或无记心,应是因非缘。
复有说者,不共是因,共者是缘。
问:若尔,眼於眼识应是因非缘,以不共故;又麦於芽灰应是缘非因,以是共故。复有说者,能生者是因,随能生者是缘。
问:若尔,生支於老死应非缘,随顺生支,有等於老死应非因。复有说者,能长养自相续者是因,能长养他相续者是缘。
问:若尔,缘自相续所起善心,惟长养自相续,应是因非缘。大德说曰:“转是因,随转是缘;近是因,远是缘。如近远,在此在彼、和合不和合、在此身在余身,应知亦尔。”
问:若尔,同类随转应是缘非因,无明缘行等应是因非缘,故因缘体虽无差别,而义有异,谓因义亲,缘义是疏。为表此义,说因有六,说缘有四。若不尔者,名数应同。(说一切有部发智)